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药物类污染对斑马鱼胚胎形态、行为和基因表达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5:07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药物及个人护理品类化合物(PPCPs)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研究指出,这类物质摄入后会有大约50-90%被排出体外,而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分解能力有限,剩余的PPCPs会通过污水处理厂排水进入环境。PPCPs的药物机理又使其具有许多特殊的毒性效应,因而PPCPs污染正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长江河口区域毗邻上海市,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市的污水主要向长江河口区域近岸水体排放,这就造成了PPCPs在长江河口近岸水体的持续输入。在众多的PPCPs污染物中,一些常用物质的环境浓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鉴于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有必要针对该区域一些典型的PPCPs污染物展开毒理学调查研究。基于已有数据和文献报道,本研究选择了他莫昔芬(TAM)、双酚A(BPA)、布洛芬(IBP)、双氯芬酸(DCF)和对乙酰氨基酚(PRCT)这五种常见的PPCPs作为调查的目标化合物。本研究首先利用斑马鱼胚胎/幼鱼96小时急性毒性暴露实验作为研究方法,从形态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调查了这些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同时,本研究以上述实验结果为基础,筛选了一些表现出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毒理学指标,探讨了这些指标反应相关环境污染情况的潜力。最后,本研究采集了长江河口近岸水体的样本,开展了环境水样暴露实验,分析了使用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结合上述毒性指标检测的方法在表征环境水样污染时的有效性,并利用检测结果对长江河口区域近岸水体的污染现状和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在形态学调查中,本研究发现TAM在最高浓度下(500μg/L)对96 hpf斑马鱼幼鱼产生了一定的致畸效应。暴露组的幼鱼体长变短,有轻度尾鳍缺损、表皮变暗、心率也出现了下降。后续的基因表达检测显示与表皮修复相关的krt17和egf基因的表达在TAM暴露组中有所上升,说明尾鳍缺损和表皮变暗是由于TAM对表皮组织的损伤造成的。在行为学调查中,本研究发现IBP和DCF的暴露会造成受试斑马鱼胚胎/幼鱼的行为发生变化。在28 hpf的胚胎早期自发运动检测中,IBP和DCF的存在会导致胚胎自发运动频率下降,降幅最高可达25%和28%。在48-60 hpf的胚胎孵化过程中,IBP和DCF暴露均能造成显著的孵化延迟,其在55 hpf时期的平均孵化率比对照组低63%和58%。在120 hpf的游泳行为检测中,IBP暴露会造成幼鱼黑暗条件下的自由游泳距离、时间和速度分别下降41%、29%和30%。DCF暴露则会造成幼鱼在光暗交替刺激下光照周期中的游泳距离和游泳时间均出现下降,降幅最高为17%和15%。在后续的基因检测中,与神经发育相关的neurod1和neurog1基因的表达在IBP和DCF作用下发生了变化。这些结果显示IBP和DCF能改变斑马鱼胚胎/幼鱼的行为,并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效应。在对内分泌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本研究发现TAM和BPA的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幼鱼内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著的影响。在TAM暴露实验组中,斑马鱼幼鱼体内的esr1、cyp19a1b、ar、hsd3b2和ugt1a1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最高可达空白对照组的224%、2024%、153%、182%和154%,而vtg1基因的表达量则下调至空白对照组的71%。这些结果符合TAM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的身份。在BPA暴露实验组中,斑马鱼幼鱼体内的esr1、cyp19a1b、ar、vtg1和ugt1a1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最高可达空白对照组的188%、1554%、134%、141%和205%。这些结果符合BPA环境雌激素的身份。鉴于TAM暴露使具有重要的雌激素效应的cyp19a1b基因的表达提高了20倍,所以本研究认为,TAM在斑马鱼胚胎/幼鱼的早期发育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效应。在对代谢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本研究发现所有的5种PPCPs都会不同程度的诱导斑马鱼胚胎/幼鱼体内的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反应了PPCPs污染对斑马鱼胚胎/幼鱼体内代谢和抗氧化应激体系的压力。在这些基因中,I相代谢相关的cyp3a65基因的表达受所有5种PPCPs的诱导(最高达336%),反映了其在斑马鱼代谢PPCPs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抗氧化应激体系相关的gpx1a和gsr基因的表达也受所有5种PPCPs的诱导(最高达184%和147%),表明了这两个基因对应的GSH体系在斑马鱼对抗氧化应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cyp1a、gstp1和cat基因也受到复数种PPCPs的诱导(最高达160%、140%和142%),表明其在代谢体系中也具有较为通用的作用。实验室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形态学指标中的体长、心率和畸形,行为学指标中胚胎早期自发运动和孵化速度,以及esr1、cyp19a1b、ar、vtg1、cyp1a、cyp3a65、gpx1a、gstp1、gsr、gss、sod1和cat等基因的表达变化,都具有表征环境中PPCPs污染情况的潜力。在随后的环境水样暴露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上述指标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表明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结合这些指标检测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表征低浓度的环境污染。利用上述实验方法和毒理学指标,本研究对长江河口区域近岸水体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研究所用的水样采集自浏河口(LHK)、石洞口(SDK)和吴淞口(WSK)。在形态学检测中,SDK区域的水样造成了受试胚胎/幼鱼35.83%的死亡率,以及幸存幼鱼的发育不良。在行为学检测中,LHK和SDK区域的水样造成了胚胎早期自发运动频率增加(113%和121%)和孵化时间的显著提前(10h和14h)。内分泌相关基因的检测显示3个区域的水样都具有复杂的环境激素作用,LHK区域的水样诱导了cyp19a1b和ar基因的表达(133%和143%);SDK区域的水样诱导了esr1、cyp19a1b和vtg1基因的表达(183%、120%和143%),但抑制了ar基因的表达(80%);WSK区域的水样则诱导了esr1和ar基因的表达(135%和123%)。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则表明LHK和SDK区域的水样对斑马鱼幼鱼的代谢和抗氧化机制存在干扰作用,LHK区域的水样诱导了cyp1a基因的表达(242%),但抑制了cyp3a65、gpx1a和sod1基因的表达(53%、77%和84%);SDK区域的水样则广泛的抑制了cyp3a65、gpx1a、gstp1、gsr、gss、sod1和cat基因的表达(10%、63%、77%、85%、83%、64%和44%)。这些结果表明,LHK、SDK和WSK区域的近岸表层水均存在明显的环境风险,长江河口区域近岸水体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图文】:

地图,长江河口区,地图


图 2-1 长江河口区域地图Fig. 2-1 Area map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2.2 目标化合物本研究对目标物的筛选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本学院其他相关的调查数据。先前的调查表明,长江口区域近岸水体中包含的 PPCPs 污染物种类繁多,但是多数物质的浓度较低,仅有一些常见 PPCPs 的含量可以达到数十至数百 ng/L 的水平(Yang et al., 2011b;Shi et al. 2014;Wu et al., 2014;Zhao et al., 2015)。这些物质对 PPCPs 造成的环境风险的整体贡献较大。因此在筛选暴露实验的目标化合物时,本研究综合考虑了上述调查数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已有的研究报道,最终选定以下 5 种 PPCPs 作为斑马鱼胚胎/幼鱼急性毒性实验的目标化合物:他莫昔芬(TAM)、双酚 A(BPA)、布洛芬(IBP)、双氯芬酸(DCF)、对乙酰氨

离子色谱,目标化合物,标准溶液,数据组


图 2-2 目标化合物的离子色谱图(使用 50 μg/L 标准溶液进行检测)Fig. 2-2 Chromatograms of target compounds in 50 μg/L standard solution2.3.8 数据分析本研究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误差(SEM)的形式记录。对于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的数据组,首先需要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行为学测试的一系列结果符合方差齐性,故对这些数据组的分析比较使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ANOVA),后续两两比较使用了 Tukey 检验。其余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组多数不符合方差齐性条件,故不适合使用 one-wayANOVA 进行分析。但是这些数据组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使用了双尾异方差 T 检验来比较这些试验中处理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对于这两种分析检验,,本研究均选择概率 P < 0.05 为显著性差异标准。所有实验数据均由 Origin 8.5 软件处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晓霞;纪明山;左平春;陈仕红;孙中华;杜芳;;啶酰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及成鱼的毒性[J];农药;2016年12期

2 沈自慧;杨淋清;吴德生;郭昱嵩;袁建辉;周丽;刘建军;庄志雄;;基于斑马鱼胚胎进行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方法[J];中国热带医学;2016年12期

3 宋思祺;鞠瑞营;杜欣羽;孙正阳;王国强;郭春江;白晓歌;汪波;;重金属铅和汞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年07期

4 王鸿奎;巩杰;王新;刘东;;非肌性肌球蛋白Ⅱ-C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J];交通医学;2016年01期

5 郭樱子;栾亚楠;周玉玲;白承连;任湘鹏;;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运动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6 赵崇军;田敬欢;倪媛媛;冯娅茹;代一航;王金凤;樊娇娇;杨冉;马志强;林瑞超;;马钱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11期

7 刘迎;胡燕;姜蕾;潘波;秦涵淳;林勇;;6种表面活性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6期

8 何秋霞;董贞兰;楚杰;孙桂金;韩利文;韩健;刘可春;;芦荟大黄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运动行为学的毒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5年03期

9 陈怡君;蒲韵竹;颜慧;钟玉绪;王卓;李春杰;查晓丹;赵宝全;刘萍;;冰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房;2014年19期

10 郑康帝;陈梓珊;王成蹊;张紫伊;曾锐飞;王曼纯;梅文杰;郑伟东;;二甲基亚砜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自慧;吴德生;郭昱嵩;;基于斑马鱼胚胎进行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方法[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陈锡强;韩利文;王希敏;王思锋;侯海荣;刘可春;;促渗剂氮酮对斑马鱼胚胎的透皮作用及其毒性影响(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张利军;郭家彬;苑晓燕;史慧勤;赵君;束玉磊;彭双清;;应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评价布洛芬的心脏毒性[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4 侯佳;桂永浩;张立凤;王跃祥;宋后燕;钟涛;;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5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维超;苑晓燕;张利军;吴卫东;彭双清;;纳米二氧化硅致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2014线粒体毒性与基于毒性通路的安全性评价新策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替代法与转化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4年

8 涂文清;徐超;刘维屏;;乙草胺对于斑马鱼胚胎在发育和免疫毒性方面的对映体选择性[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朱小山;朱琳;李燕;端正花;;富勒烯(C_(60))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闫兆阳;黄晓勇;朱奎;丁双阳;;替米考星诱导斑马鱼胚胎氧化损伤机制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实习生 杨阳;斑马鱼可为癌症病人试药[N];科技日报;2017年

2 记者 张梦然;燃煤中发现未知潜在毒副产品[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刘霞;科学家绘出首个脊椎动物发育蓝图[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丹;研究发现一些3D打印物品有毒[N];科技日报;2015年

5 记者 毛黎;2008年10大科学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陈建;“中国创新”领跑日内瓦发明展[N];经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绍阳;斑马鱼pik3c3敲除突变体中炎症性肠病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陈军见;细胞形变能力控制恶性肿瘤再生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转移[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3 陈兰兰;斑马鱼穿孔蛋白Aep1的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桑庆;一中国耳聋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及致聋基因ILDR1在斑马鱼中的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李纪同;Lurap1调节斑马鱼早期胚胎形态发生运动的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夏凉;药物类污染对斑马鱼胚胎形态、行为和基因表达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李文豪;温度驯化对斑马鱼发育影响的表观遗传学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8 陈玉明;氧化石墨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及机理[D];南开大学;2016年

9 陆星;斑马鱼abcb4和abcc4基因抗毒物积累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10 李云;IGFBP-3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诗静;诺氟沙星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毒性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徐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诱导肥胖的斑马鱼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杨冉冉;中药鸡血藤的质量控制及对斑马鱼抗血栓作用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王志浩;斑马鱼胚胎集成测试技术在复合污染毒性评估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8年

5 杨羽茜;锌指蛋白Zfpm家族在斑马鱼心脏发育中功能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6 吴小燕;抗肿瘤靶向药物恩度对斑马鱼心脏的毒性作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7 郑鑫;斑马鱼非经典炎症小体调控抗感染和内毒素休克效应[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8 赵立博;PFM金属基底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的毒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9 张群芳;氯化汞对斑马鱼的胚胎毒性及成鱼的生殖毒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10 尹盼;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l,EE2)导致斑马鱼(Danio rerio)雌性成鱼生殖障碍及渗透压调节失衡的毒理机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76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76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