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20:57
【摘要】:环境利益是本文的核心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关注自然环境。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没有忘却自然,而是铭记自然、学习自然、敬畏自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的环境需要,对环境利益作了历史上最为科学、最为透彻、最令人信服的阐释。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共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利益思想不仅是丰富的,而且可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其根本准则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环境生态利益、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审美利益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利益协调;价值取向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手段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国外有的学者甚至误读、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有的还质疑和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有环境利益思想。今天,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这是一件好事,可是“热”问题呼唤“冷”思考。这表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下更大气力、花更多功夫,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科学的环境利益观,澄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十分必要。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真正为老百姓谋求更大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论文的第一章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利益概念及其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的合理内核,第一次将人的环境需要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赋予其社会内容和特性,从社会关系的维度审视人的环境需要及其满足,真正使环境需要理论变成了科学。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环境需要,就是环境利益。环境利益主要包括环境生态利益、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审美利益。其特征体现为历史性、传承性、规律性和公共性。 论文的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环境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利益思想的内容包括:运用科学技术节约能源、净化环境,环境的破坏根源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以有计划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进行控制,城乡融合发展排除环境污染等等。列宁环境利益思想的内容包括:利用自然力量发展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破坏自然环境,天然富源是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基础等等。 论文的第三章论述了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环境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旧社会和长期外敌侵略战争留给中国的乱摊子,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环境利益思想,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出发,以加强林业建设为重点,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急务,以消灭荒地荒山、改变自然面貌为目标,开展绿化祖国、修复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生态、大流域治理等方面工作。随着“拨乱反正”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依靠科学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知识宣传与普及;纠正了经济工作中“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促进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也推动了环保工作实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协调。其中蕴含着对环境利益的关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的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论文的第四章尝试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的体系,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体系的根本准则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环境生态利益、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审美利益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利益协调;价值取向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手段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论文的第五章剖析了几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利益思想。如“重经济、轻环保”的功利思想、“环境利益=环境经济利益”的狭隘思想、西方“环境利益困境”的悲观思想、“人定胜天”的狂热思想等等。运用了辩证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对这些思想作了简要评价,澄清了理论是非,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宝贵;学风与党风[J];石油政工研究;1998年03期

2 严法善;刘会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利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尹小明;;生态文明何以可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4 王思思;任大鹏;;我国农村环境趋恶原因与制度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5 黄中显;;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动力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6 李天贺;李守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实践魅力[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彭运朋;;环境权辨伪[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鹏翎;李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9 李秋杰;成就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J];石油政工研究;1997年05期

10 余立;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使命[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拴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1年

2 西安市委常委 杨殿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N];陕西日报;2007年

3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4 连小芳邋王健;纲领性文件带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N];宁夏日报;2007年

5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明;实践是个大问题[N];常德日报;2009年

6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的时代高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阮直;经典的阅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8 陇东学院 高新民;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系[N];陇东报;2011年

9 实习生 王姣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政治学所 王一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7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77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