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图文】:
圈2.--21三峡库区,庆段水系图流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见图.22一1和表.22一1),分属长江干流、、乌江、汉江和洞庭湖等水系。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mk2的河流约374其中流域面积5于looki矛的约167条,流域面积100一sooQnlZ的河流152流域面积500一l000mkZ的19条,流域面积1C0睁.300okmZ的18条。嘉乌江是三峡库区两条著名的次级河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朱沱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692亿扩,巫山站多年径流量4292亿m3。三峡库区形成后,回水长达66omk,水面变宽,缓,对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样品预处理底泥样在阴凉通风处风干,至半干时,将其捏碎,以免完全干后结磨细。风干场地要求干燥通风,防止酸蒸汽,氨气和灰尘等污染,风应去掉动植物残体,石块等。到入木盘上用木棒研细使之全部通过(2~)筛,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取一部分过20目(0.75~)、60目(0.300目(0.15)筛,供TN、TP测试用。在底泥样的浸泡试验中水土比应是首先确定的。幸治国1341等人研一种底泥样,由于河流中的水是以一定流速在不断流动,水在流动的不断地冲刷江水中的底泥和江两岸的土壤。在此过程中,土壤和底泥中同水体中的氮、磷不断的进行交换,即水中的氮磷可以进入底泥和岸,同时底泥和土壤中的氮、磷也可能进入水体中。不同的水土比T积与释放量是不一样的。参考幸治国等人研究成果本文选择水土比为(2)试验结果与分析(见图5.3一1一5.3一17)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X5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永川;杨海蓉;;对重庆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付永川;刘宏立;杨海蓉;;重庆市次级河流水环境污染特征及整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3 赵冰;汤敏;闻学政;谢晶晶;;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现状及其控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4 安树伟;;三峡库区后续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年11期
5 金鑫;秦辉;;湖水流动对湖泊藻类生长的影响[J];轻工科技;2012年02期
6 朱丽楠;官涤;王永军;刘桂芳;康凯;;典型湖库富营养化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7 胡念三;刘德富;纪道斌;杨正健;;三峡水库干流倒灌对支流库湾营养盐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10期
8 颜润润;逄勇;陈晓峰;赵伟;马俊;;不同风等级扰动对贫富营养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年10期
9 周贤杰;罗固源;杨清玲;陈刚才;季铁军;;Aquafluor藻细胞活体分析法在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回水区Chla测定中的校准及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9期
10 周贤杰;罗固源;杨清玲;陈刚才;李勇健;龚玲;;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回水区环境因子对藻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官涤;巢湖西半湖水华暴发的多元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张明亮;河流水动力及水质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黄钰铃;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郑剑锋;临江河回水区富营养化预测及生态浮床治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王金霞;溶藻细菌S7溶藻特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谢恩;环形推流反应器流态分析及反硝化除磷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培丽;从水动力和营养角度探讨汉江硅藻水华发生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颖靖;鄱阳湖湖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及富营养化动态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邱华北;富营养化对万峰湖汞形态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斌;船舶压载水风险评估中环境相似性的分析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刘爱军;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分离筛选及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郭艳琴;环境因素对黄河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正健;基于藻类垂直迁移的香溪河水华暴发模型及三峡水库调控方案研究[D];三峡大学;2010年
8 周鹏瑞;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回水区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许学鹏;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对嘉陵江下游及河口段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杨霞;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异重流背景下水华暴发影响因子研究[D];三峡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2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