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理论与试验研究
【图文】:
第一章 绪论- 4 -图1-1 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吸收式制冷系统相对吸附式制冷系统有较大的能效比(COP),但是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而且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和蒸发器需要自由水平面,因此不太适用于经常处于颠簸、运动状态下的汽车。某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能吸附某种气体或者水蒸汽,在另一种温度和压力下又能把它释放出来,释放和吸附的过程伴随着吸放热,,利用这一特性实现的制冷系统称为吸附式制冷系统[11,13,22~24]。吸附式制冷系统的驱动热源可以使用发动机冷却水的热量,也可以使用废气热量。如果使用发动机冷却水作为系统的驱动热源,由于水与吸附床的换热效率高于吸附质气体与吸附床的换热效率
28,29]。其工作循环如图1-2示:被加热器1加热的高温高压工作蒸汽,通过喷管2时进行绝热膨胀,形成一股低压、高速的气流,将蒸发器3内的低压气态制冷剂抽吸到喷射器2内,并与之混合,混合后的工作蒸汽在扩压器内增压后进入冷凝器4,被冷却介质冷凝成液体;然后,部分凝结液作为制冷剂,通过节流阀5降压降温,在蒸发器3中吸热气化成为低温低压蒸汽;另一部分则通过循环泵6被提高压力后送回加热器,用作工作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除了循环泵外没有其它的运动部件,而且制冷系统中的工作蒸汽与制冷剂是同一种物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401;X70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伍淼;陈湘萍;;有机朗肯循环综述[J];电子世界;2017年17期
2 戴晓业;安青松;史琳;翟慧星;;内燃机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筛选研究[J];汽车工程;2017年02期
3 李新春;王中伟;;超燃冲压发动机壁面热量的利用潜力分析[J];推进技术;2017年02期
4 张红光;贝晨;杨富斌;宋松松;常莹;王宏进;杨凯;;ORC系统蒸发器性能分析及其对柴油机性能影响[J];太阳能学报;2016年02期
5 安占飞;于继翔;;汽车尾气发电装置的设计[J];公路与汽运;2013年01期
6 李晓宁;舒歌群;田华;卫海桥;王之东;;发动机排气余热换热器传热窄点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灿;谢辉;;道路工况下朗肯循环能量回收效率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广华;基于两种热力循环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朱思鹏;柴油机涡轮前喷注蒸汽并结合米勒循环的排气能量回收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涂鸣;商用车燃油经济性和排气余热回收的数学模型与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书海;温差发电器的特性分析及其基于发动机排气余热能回收利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李见波;客车发动机废热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理论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杰;回收船舶余热的动力涡轮制冷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朱鹃;内燃机双回路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3 徐亮;基于预应力的低频大带宽俘能器结构设计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4 刘增强;不同初始条件与喷水参数对六冲程柴油机理想循环热效率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7年
5 何王波;基于朗肯循环的汽油机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尹治钦;船舶二冲程柴油机调制及其余热回收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7 贝晨;ORC系统换热器性能分析及蒸发器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黄超;新型液压可变正时系统热分析与气门工作精确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9 杨璐;基于缸内耦合朗肯循环六冲程柴油机理想循环的基础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刘子奇;基于朗肯循环的汽油机尾气余热回收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7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