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1:49
【摘要】:燃煤排放的SO_2是引起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煤中硫的脱除是洁净煤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提高煤热解脱硫率和焦油产率为目标,主要研究了热解和加氢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规律和矿物质对热解脱硫的影响,归纳了影响煤热解脱硫效率的几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三种新的热解脱硫过程。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结果包括: 1.以神府煤和霍林格勒煤为例,在热重分析仪上考察了煤中矿物质以及三种外加矿物质Al_2O_3、CaO和K_2CO_3对煤热解反应性和动力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的内在矿物质对煤的热解转化影响不大;对于高灰煤,由于煤中矿物质本身的热分解,原煤的热解转化率比脱灰煤略高。所研究的三种外加矿物质对煤热解转化有催化作用,催化特性与矿物质种类和煤本身性质有关。外加矿物质可改变煤热解的特征温度并降低煤热解的活化能。 2.在加压固定床上研究了矿物质对义马煤热解和加氢热解产物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形态硫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氮气气氛下热解,煤中的矿物质对煤本身的大分子碳骨架裂解没有影响,不能改变煤的热解转化率,但可催化初级挥发分为气态小分子,减少焦油收率,即改变初级挥发分在气液相中的分配;在氢气气氛下热解,煤中的矿物质对煤的整个热解过程都有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煤中碱性矿物质的固硫作用、黄铁矿分解不彻底,以致形成难以分解的FeS滞留于半焦,以及黄铁矿硫向有机硫的转化是影响煤热解脱硫效率提高的三个主要问题。 3.探讨了在煤中添加KOH/NaOH热解并结合水洗的两步法热解脱硫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硫煤中加入一定量的KOH或NaOH和煤共热解,使煤中的硫尽可能转化为易溶于水的钾盐或钠盐,然后对半焦水洗,这种两步法脱硫过程可以大幅度提高煤热解和加氢热解脱硫率,明显降低半焦的硫含量。义马煤和兖州煤添加10%的KOH或NaOH时,在600℃的热解和加氢热解脱硫效率可以达到70~80%,半焦硫含量可降低到原煤的三分之一左右。在该过程中,氢气在提高脱硫效率方面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无需采用加氢热解。 4.研究了在热解气氛中添加部分乙烯对热解脱硫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热解反应过程中,通过添加乙烯作为含硫化合物(主要是H_2S、单质硫聚合物等)的俘获剂,可以抑制二次固硫反应,提高煤的热解半焦产率和脱硫率,降低半焦含硫量。乙烯对煤热解脱硫提高的效果与煤本身的性质以及煤中硫的形态有关。
【图文】:

示意图,煤热解,挥发分,过程


水、COZ、CO、高级烃、低级烃和氢。这种顺序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是互相重叠的。图1.1是煤热解过程及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示意图[8]。从图中看出,煤的热解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煤发生热分解,大分子碎裂,主要反应是自由基形成。自由基的聚合一缩聚形成焦炭,自由基的稳定产生初级挥发分;第二步是初级挥发分扩散到气相,在这期间挥发份将发生二次反应。二次反应主要有初级挥发分裂解为小分子的烃类和气体,还有初级挥发分之间发生脱气反应,重新聚合为焦炭。二次反应对最终热

加氢热解,产物分布,热解产物,压力


压力对热解和加氢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是在反应温度为600℃,,氮气或氢气流速0.SL/mni,终温停留时间为3Omni的条件下进行。从图3.16a可以看出,在热解过程中,热解水随压力变化不大,压力由O.IMPa增加到2.OMPa,半焦收率由74.3%增加到76.3%,而焦油和气体产率分别降低1%左右。压力的增加将增加传质阻力,抑制挥发份从煤颗粒中的逸出,增加其重新聚合成半焦的机会,导致了半焦收率增加、焦油和气体产率下降。从图3.16b可以看出,在加氢热解过程中,压力的增加明显增加焦油的产率,降低半焦收率。当压力由O.IMPa增加到.2OMPa时,焦油产率由.93%上升到14.0%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Q530.2;X7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少曼;李娟;文琛;;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1年07期

2 宁寻安;张凝;刘敬勇;杨佐毅;李磊;周剑波;魏培涛;罗海健;;造纸污泥混煤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7期

3 董信光;张格睿;程世庆;;生物质与煤混合热解过程中H_2S的排放特性[J];洁净煤技术;2010年04期

4 杨晓霞;周安宁;;KOH-水蒸气活化法制煤基活性炭和氢气的研究[J];煤炭转化;2011年02期

5 钟慧琼;夏娟娟;赵增立;李海滨;;超富集植物热解中氯对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6 王宝旗;;浅谈煤中锗含量测定的影响因素[J];陕西煤炭;2011年04期

7 张双圣;刘汉湖;张双全;罗鹏;邱超;;污泥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含Pb~(2+)模拟废水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7期

8 袁帅;李军;周志杰;王辅臣;;吡啶型氮快速热解中HCN和NH_3生成机理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9 袁洪友;阴秀丽;李志文;周肇秋;吴创之;;硫酸盐黑液直接苛化与水蒸气气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1年08期

10 张伟鹏;孙培勤;王世磊;孙绍晖;陈俊武;;使用Aspen Plus模拟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费托油[J];化工时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强;胡浩权;朱盛维;刘全润;;热解气氛对煤热解行为和结构的影响[A];中国煤炭学会煤化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型煤化工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2 齐庆新;王永秀;毛德兵;雷毅;;对建立“煤力学”的探讨——由煤岩单轴直接拉伸实验想到的[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汉桥;蔡九菊;包向军;王连勇;田红;雷勇;;预干燥与掺煤对垃圾热解的改善[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4 杨逸民;陈运根;;发展煤基醇醚燃料势在必行[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汪希兰;张爱华;蒋宪瑶;李军;黄晓欣;;燃煤砷暴露人群9年前后遗传损伤变化与病情进展关系的探讨[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节能环保型燃料—秆浆煤问世[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敏;杨冬;赵伟;;铁煤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A];2004煤炭工业信息化论坛专辑[C];2004年

8 马宪民;蒋勇;;煤与矸石识别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煤矿电工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克昌;;煤利用技术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效堂;;煤矸石在铁路路基中的应用[A];铁道工务论文集(第3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舒 丛峰 王丽;煤价攀高引来“炒矿风”[N];中国证券报;2005年

2 蒋菡;电力企业尝试破解高煤价难题[N];工人日报;2005年

3 杨晓东 黄仁宗 赵学强;义煤集团跨越曲[N];河南日报;2005年

4 ;供给不足?还是价格“不足”?[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俊禄;“宁煤现象”赢来“宁煤效应”[N];中国矿业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琼杰;“煤花”香自苦寒来[N];中国矿业报;2005年

7 李攻;山东煤价小幅下降[N];中国煤炭报;2005年

8 崔毅 本报记者 董秋彤;煤价虚高运销渠道成拦路虎[N];中国企业报;2005年

9 高世宪;让电跟上煤的步伐[N];中国企业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娜;实现“点煤成金”晋城风光无限[N];中国特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卿;麦草及其三种主要组分的热解规律[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宗华;热解、气化过程中燃料-N的形态转化及迁移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全润;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付鹏;生物质热解气化气相产物释放特性和焦结构演化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费华;煤颗粒热反应过程中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春财;农作物秸秆的热解及在水中的液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韩文佳;高密度植物纤维功能材料制备、性能和机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述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锥式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9 李鑫;废轮胎流化床热解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李水清;固体废物热解制取洁净燃料和化学原料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云;固体废弃物的热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景晓霞;反应气氛对煤及其半焦中含氮物释放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3 秦丽娜;低变质煤热解—气化耦合工艺模拟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黄苹;滇池沉积物及热解沉积物颗粒对磺胺甲恶唑的吸附、解吸[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燕;东乌旗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动力学及其挥发分析出规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宋绍勇;煤热解动学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7 尤先锋;煤热解产物的关联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8 马林转;褐煤与生物质两步法热解探索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石玉良;玉米秸秆热解及在甲醇中的热化学转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宇宏;煤中硫、氟、氯、汞、砷常压热解迁移特征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本文编号:2689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9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0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