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UBF)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6:49
【摘要】: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高C/N比难降解有机废水,其COD浓度一般在1000~4000 mg/L,NH_3-N浓度在200~400 mg/L之间,C/N在10左右。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酚类、含氮杂环类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差,BOD/COD比值低于0.3。焦化废水处理常用工艺有A/O(缺氧/好氧)、A~2/O(厌氧/缺氧/好氧)等,均是通过厌氧水解加强废水可生化性,然后通过好氧池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实现去除目的;同时在好氧池内NH_3-N被氧化为NO_x~--N,并回流到缺氧池(A池)进行反硝化,最终被还原为N2排出。在焦化废水处理常用工艺中,有机物的去除主要由好氧池承担,不但加大了好氧池的动能消耗,而且大量生长的好氧微生物还抑制了自养硝化菌的繁殖,使得废水硝化效率下降,从而影响到总氮的去除。为实现COD、总氮同时达标排放,在A/O、A~2/O工艺基础上不得不增加强化有机物降解的前置预处理措施和混凝、过滤等后置深度处理措施,使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更加复杂,处理费用更高。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Upflow Blanket Filter,UBF)是指在UBF反应器内实现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反应。利用该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可充分发挥反硝化、产甲烷等厌氧菌群间协同作用,实现有机物和NO_x~--N的同时高效去除,不仅简化了生化处理流程,而且提升了COD厌氧去除功效,降低进入后续好氧段的COD浓度,从而降低好氧去除COD的曝气能耗;同时缓解了好氧微生物对硝化菌的抑制作用,提高硝化效率;还可获得由厌氧产甲烷菌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生物能源。本研究以苯酚、喹啉、吡啶、吲哚配水模拟焦化废水,研究了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的启动条件,影响因素和稳定运行特征,并建立了该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启动进料负荷模型,确定污泥初始负荷为0.10 kg COD/(kg VSS·d),负荷递增率为20%。对比分析了先培养产甲烷菌后培养反硝化菌(方案1)与同时培养反硝化菌和产甲烷菌(方案2)两种方案的启动效率、运行环境和微生物特征,方案1于14周后COD去除率达85%,NO_3~--N去除率达99%。方案2在11周后即可现实相同去除效率,而且反应器启动运行更加稳定,方案2更为高效。(2)调整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进水C/N(COD/NO_3~--N)比、污泥床上升流速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对UBF反应器处理效率影响,确定最佳工况条件为:HRT为6 h,C/N比10,污泥床上升流速为1.0 m/h~3.0 m/h。(3)考察了有机物冲击负荷对UBF反应器的影响,有机负荷在6.012 kg COD/(m~3·d)~10.045 kg COD/(m~3·d)时,COD和NO3--N总去除率几乎不受影响,当负荷增大到12.260 kg COD/(m~3·d)时,COD和NO_3~--N总去除率开始下降,但在负荷调整到正常水平时,COD和NO_3~--N去除率可迅速恢复。NH_3-N对产甲烷菌活性有一定影响,当NH_3-N浓度为800 mg/L时,产甲烷菌受到了明显抑制,COD去除效率下降,而反硝化去除效率几乎不受影响。(4)反应器在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时,COD和NO_3~--N总去除率为89.12%和99.87%。COD污泥区去除率为60.63%,填料区去除率仅为28.49%。NO_3~--N几乎全部是在污泥区去除,反硝化比耗碳率为5.6 g NO_3~--N/g COD,污泥区细胞产率0.18 g VSS/g COD。生物气体产量为5.582 L/d,其中CH_4、N_2、CO_2和H_2分别占气体组分的59.33%、16.34%、21.10%和2.56%。各取样口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占COD比例范围在1.67~15.57%之间。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156 m V~-302 m V之间,沿反应器高度方向下降,p H值范围在6.8~7.0之间,污泥区p H值较高,而填料区中部p H值最低。(5)利用不同取样口出水的GC/MS检测结果,推断苯酚、喹啉、吡啶、吲哚在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降解途径:苯酚降解途径为4-羟基苯甲酸途径;喹啉降解途径为2,8-二羟基喹啉途径;吡啶降解途径为二羟基吡啶途径;吲哚降解途径为吲哚满二酮开环途径。(6)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污泥区和填料区微生物种群,污泥区微生物主要以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种,其中Bacteroides sp.、Pseudomonas baetica、Stenotrophomonas sp.、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是反硝化功能菌,Ignavibacterium sp、Petrimonas sulfuriphila是厌氧降解有机物体系中常见菌种,具有降解多环芳烃功能。填料区微生物优势菌属有Ignavibacterium sp、Petrimonas sulfuriphila、Uncultured Bellilinea sp.,主要为拟杆菌门,Uncultured Bellilinea sp.是产甲烷功能菌。(7)引入难降解系数,修正Monod模型,建立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采用双底物Monod模型,模拟反应器内NO_3~--N降解动力学,两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针对高C/N焦化废水传统生物工艺的弊端,提出同时反硝化产甲烷体系联合降解去除COD的工艺设想;构建了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实现了反硝化过程与产甲烷过程的功能区划,利用反硝化、产甲烷等多种菌群协同作用,提高厌氧生物处理单元的效能;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启动特征,影响因素和运行特点,分析了苯酚、喹啉、吡啶、吲哚降解途径,明确了反应器污泥区与填料区微生物菌群结构,建立了有机物和NO_3~--N降解动力学模型。本研究为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提供了全新视角,丰富了厌氧处理废水理论,对提高焦化废水COD厌氧去除效率、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运行成本有普遍的工程应用价值。该工艺理论的建立及技术开发,在工业有机废水处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文】:

焦化废水,焦化厂,图谱,甲基苯酚


图 1-2 某焦化厂焦化废水 GC 图谱Fig. 1-2 GC Spectrum of the coking wastewater表 1-2 某焦化厂焦化废水的有机物组成Table 1-2 Organic compositions of the coking wastewater物质名称RT(min)所占质量百分比(%)物质名称RT(min)所占质量百分比(%)苯酚5.625.6636.33 2-丁炔 23.13 0.17戊炔 5.98 0.071,3-二氛-异过氧化-二氢异苯并呋喃24.09 0.042-甲基苯酚7.407.447.924.17 2-萘酚24.9925.020.263-甲基苯酚8.148.3028.14 6-氢基苯呋喃-3-酮 25.49 0.10环丙烷8.748.670.052-(2-氯代-4-磺化苯氧基)乙酸31.74 0.07

产甲烷,反硝化,UBF反应器,功能分区


9图 1-4 反硝化产甲烷 UBF 反应器功能分区Fig.1-4 The functional zoning of anaerobic simultaneous denitrific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in UBUBF 反应器下部污泥区为反硝化产甲烷协同作用区,颗粒污泥将难降解有机物水化后为反硝化和产甲烷过程持续提供碳源,该功能区理想设计状态主要以反硝化产为主要功能。上部填料区主要以产甲烷去除有机物为主要功能,同时还原残余O3--N。.2 研究内容本文以模拟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在 UBF 反应器实现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反应,考察反应器启动方式、运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和微生物特征,为该工艺应用提供理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宝孝;;产甲烷菌免疫鉴定及其应用[J];中国沼气;1987年03期

2 丁维新,蔡祖聪;沼泽产甲烷能力和途径差异的机制[J];农村生态环境;2002年02期

3 董春娟,吕炳南,马立,吕岩松;采用微氧产甲烷技术降解水中的毒性物质[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4 吴泽;王海燕;程水源;;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规律的模拟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10期

5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6 李美群;邓洁红;熊兴耀;谭兴和;周红丽;李清明;苏小军;张喻;唐艳红;彭丹;张艳艳;;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09年05期

7 刘德燕;丁维新;;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8 张云茹;刘逸轩;沈庆涛;王永忠;;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J];生物技术;2011年02期

9 李军;张雅南;邓娴;张文文;杨宏宇;;一株耐冷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初步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2年02期

10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J];辽宁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邓晓;李勤奋;;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5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6 黎霞;承磊;张辉;;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8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况叶;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李新明 李瑛;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N];山西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孝维;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反应器(UBF)处理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工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小妹;以含氮杂环化合物为碳源短程反硝化厌氧产甲烷及复合工艺的特征分析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琛;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4 王立影;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t

本文编号:2690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90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