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厌氧微生物体系中还原力的产生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02 13:39
【摘要】:厌氧微生物体系利用有机质为底物进行代谢反应,有机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该体系中生化反应的本质。目前学者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还原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利用还原力还原降解某些污染物,产生新能源等。同时,在降解水体有机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厌氧微生物体系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经济价值,但对其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探索其反应机理,发现其本质规律,呈献给研究人员一个整体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三氧化钨电致变色的特性进行高通量筛选产电菌株,在24孔板中进行产电微生物的筛选,能将电子导出体外的产电微生物可以使三氧化钨由白色变为蓝色。在环境样品巢湖底泥中筛选出27株产电微生物,大部分属于气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其中有一株乙酸氧化产电菌是兼性厌氧菌,对其产电性能和甲基橙还原脱色的性能进行了考察,证实了其胞外电子传递能力。这种类型的菌株在自然环境体系尤其是好氧和厌氧体系的交界处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电化学活性细菌分布和代谢功能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2.研究了Caldi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体系中葡萄糖发酵产氢的过程,研究表明C. saccharolyticus葡萄糖发酵的主要产物和生成的先后顺序为氢气和乙酸首先出现,随后是乙醇和乳酸,在不同的葡萄糖浓度1.0g/L、2.0g/L、3.5g/L和7.5g/L下,最大的光密度值(OD620)分别为0.35、0.48、0.53、0.55,发现在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下氢气/乙酸都大于2,介于2和4之间。为了探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外界添加同位素标记乙酸来追踪乙酸去向确定原因。实验表明60%的同位素标记乙酸转移到胞内转化为同位素标记乙醇,体系中没有产生明显的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在对照组和放射性标记组同时检测到大约相同量的13CO2(O.lmmol),说明C. saccharolyticus体系中没有乙酸氧化现象发生。当生物质的增长值反算回乙酰辅酶A,与乙酸测定值相加得到理论乙酸产量,进行H2/acetate比值的修正之后,原本大于2的比值修正后都是接近2的,进一步证实了生物质增长是造成H2/acetate比值偏高的原因。 3.首次研究报道了C. saccharolyticus在葡萄糖发酵过程中对甲基橙的降解,并提出了降解机理。C. saccharolyticus在自身所产的溶解氢的作用下,可将甲基橙降解为DPD和4-ABA, C. saccharolyticus细胞在这个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甲基橙和氢气的化学反应是极其微弱有限的,但是在细胞表面酶Ni-Fe氢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两者可以快速反应,从而完成甲基橙脱色。甲基橙降解速率和溶解氢的浓度呈正相关性,在高溶解氢条件下脱色速率可达6.65mg/L/h或7.08mg/L/h,相反,在刚刚进行氮气吹扫后的低溶解氢条件下却只有2.16mg/L/h或0.88mg/L/h。提出的脱色机理能很好的解释添加甲基橙后还原产物乙醇产量的变化现象,这很可能是甲基橙对还原力的竞争造成的,使得葡萄糖发酵产物中还原产物产量降低。 4.在强高温产氢菌株C. saccharolyticus体系中,葡萄糖发酵过程中原位产生的氢气可以将Pd(Ⅱ)还原为Pd(0),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结合X射线探测器的检测方法证实了这一科学猜测。零价钯颗粒被用于甲基橙脱色和泛影酸钠脱碘的催化反应中,100mg/L的甲基橙在有钯添加的实验组中半小时内即被降解完毕,而没有钯添加的实验组中完全降解则需要6小时之久。20mg/L的泛影酸钠在有钯添加的实验组中10分钟即被降解完毕,没有钯添加的实验组几乎没有降解,说明零价钯强化了降解效果。甲基橙的脱色是在氢气、氢化酶和零价钯颗粒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泛影酸钠的降解过程中氢化酶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零价钯颗粒是脱碘过程中起本质作用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C. saccharolyticus菌体起到分散剂的作用,使形成的零价钯颗粒分散均匀,颗粒成纳米级,是一种绿色的分散体系,而且在此体系中形成的纳米钯颗粒相较于没有分散剂形成的零价钯颗粒具有更好地催化效果。总而言之,钯的参与是强化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的很好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2;X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松;孙铁珩;孙丽娜;刘家女;;硝基苯微生物降解的优化条件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2 何士龙;高迎新;杨敏;王丽萍;张洁;;Fenton氧化法用于低可生化性石化废水预处理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兴祖;程翔;郑慧;孙德智;;活性黑5厌氧生物脱色的自催化作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李绪谦;马莉;蒋惠忠;宗芳;李爽;刘利;;地下水中硝基苯污染的防控技术—泥浆回灌法构筑阻截墙[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1期

5 吕红;周集体;王竞;雷天鸣;苏妍彦;;溴氨酸降解菌对磺酸化偶氮染料脱色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王竞;苏妍彦;李丽华;吕红;金若菲;周集体;;共固定化醌还原菌群与蒽醌促进偶氮染料生物脱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杨元根,刘丛强,徐磊,吴攀,张国平;Effect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ils[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4年04期

8 辛存良;马晓燕;李冬梅;;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2年05期

9 马会强;张兰英;李爽;;低温混合菌降解硝基苯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2期

10 陈晔;陈刚;陈亮;黄满红;;偶氮染料分子结构对其生物脱色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Physiological Role of Azoreductase and Transcriptome Response during Bacterial Decolorization Process[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张家强;张国霞;岑英华;孙国萍;;饮用水源遗传毒性可利用技术研究概述[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4 邹德勋;何曼妮;袁海荣;朱保宁;刘研萍;李秀金;;调控因子对餐厨垃圾超高温水解酸化阶段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5 崔宁;王金梅;陈红;李雨蒙;薛军;;污水厂污泥在厌氧消化过程中PAHs及微生物种群变化规律[A];恶臭污染防治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霏;二硝基二甲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孙健;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降解偶氮染料和产电的特性与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金生;功能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虞磊;高效厌氧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系统和脱色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王电站;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硝基苯/苯胺废水的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苟敏;基于宏基因组的芳烃加氧酶获取及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林海转;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强化含氯含硝基芳烃类污染物转化和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康艳红;含钛矿物催化降解废水中硝基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杨永刚;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方式及其在典型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易维洁;碳源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特征和铁还原菌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燕;Fe~0/荧光假单胞菌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陈晔;偶氮染料脱色菌的分离、鉴定和脱色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梁浩;强化零价铁还原硝基苯效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邓攀;菊芋汁水解液发酵生产丁醇[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肖博;微生物自介导胞外还原偶氮染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钱;阴离子粘土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活性艳橙X-GN的去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查清云;氯代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过程[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川;零价铁/磁/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降解硝基苯废水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崔丹;升流式生物电化学反应器还原废水中硝基苯的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夏淑红;淹水时间对水稻土中厌氧粘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3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93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