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层燃锅炉焦炭氮转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22:17
【摘要】:层燃锅炉是我国工业蒸汽、冬季供暖的重要设备。2017年国家颁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明确规定,到2021年供热锅炉实现NO_x超低排放。因此,如何从源头控制层燃锅炉NO_x排放、提高超低排放的经济性和系统稳定性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层燃过程具有显著的分区段燃烧特性,存在典型的化学动力、过渡、扩散三种控制过程;如何在宽筛分煤种条件下,同步实现层燃锅炉燃烧效率提高和NO_x排放降低是问题的难点,也是技术突破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了燃烧优化、局部烟气再循环、渗氮改性半焦异相催化还原等技术路线,针对“层燃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首先,在小尺度单元体悬挂固定床试验系统上,以神华烟煤热解焦炭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炭掺混石英砂的方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焦炭/O_2比,分析焦炭层燃过程中氧化层和还原层的变化趋势,研究焦炭氮(焦炭N)的迁移路径和转化规律,并佐以红外热像仪在线测量焦炭层迎风面(氧化层)和背风面(还原层)的表面温度。结果表明:完整的氧化层决定焦炭层的分层情况,还原层决定NO释放和焦炭N转化规律;焦炭层的传热和焦炭-CO_2气化反应决定氧化层、还原层表面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其次,在水平管式炉试验系统上对神华烟煤热解焦炭进行二次气化处理(气化介质为CO_2),获得扩散控制区不同转化率的气化焦炭,研究还原层CO_2气化反应对焦炭N转化规律和焦炭燃烧的影响。通过将焦炭孔隙结构、石墨化程度与焦炭-NO反应性相关联,明确焦炭N转化与焦炭理化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气化焦炭还原NO和气化焦炭燃料氮向NO转化的规律,同时考察CO_2气化反应对焦炭各项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发现:对焦炭进行CO_2气化处理,可以改善其孔隙结构,也会增大其石墨化程度;在惰性气氛下会强化焦炭对NO的还原能力,在燃烧条件下会提高其焦炭N转化率;长时间的CO_2气化处理不利于焦炭的稳定燃烧。再次,针对局部烟气再循环条件下一次风O_2浓度低通量高的特点,提出以O_2通量作为关键考察因素的试验手段,研究O_2通量,CO、CO_2和循环型NO浓度对焦炭层燃过程中氧化-还原分层及焦炭N转化规律的影响。以氧化层和还原层质量占比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循环烟气气相组分对焦炭层燃过程中NO释放的促进和抑制关系。结果表明:O_2通量的增加会降低还原层比重,促进焦炭NO的释放;CO和CO_2浓度的增加会降低氧化层的NO释放,但对整个焦炭层的影响不大;循环型NO的存在可以显著降低NO释放。然后,针对层燃过程中大颗粒焦炭外表面包裹灰层的特点,采用一维燃烧试验方法考察两种高灰热解焦炭(内蒙古焦炭和朔州焦炭)燃烧过程中灰层生长的影响,推断灰层剥落后焦炭燃烧反应条件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高灰热解焦炭在不同燃烧反应条件下的焦炭N转化率,获得灰层剥落对焦炭N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灰层剥落的影响可以等效于反应温度,O_2浓度和环境中NO浓度的上升;反应温度和O_2浓度对不同煤种的焦炭N转化率的影响并不一致,外部NO对焦炭NO释放的抑制效果显著。随后,在一台采用提前配风方式的29MW链条炉排锅炉上进行工业试验,研究局部烟气再循环技术对锅炉负荷和N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号风室通入7%-10%循环率的循环烟气,可以提高锅炉负荷约3MW,降低NO排放26.96%。最后,采用尿素水溶液浸渍干燥和水平管式炉内惰性气氛高温处理的方式,通过调整尿素担载质量和高温处理时间,对神华烟煤热解焦炭进行不同程度的渗氮改性,分析焦炭中氮元素(N)含量、N的表面/内部富集情况和焦炭孔隙结构的演变,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渗氮改性对焦炭还原NO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惰性气氛下,所有渗氮焦炭对NO的还原能力都高于原始焦炭;不同渗氮焦炭对NO还原能力的差异,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的耦合作用,分别是碳氮络合物C(N)含量的增加,N的表面富集,以及焦炭孔隙结构的堵塞。
【图文】:

示意图,转化路径,层燃,燃煤烟气


烧中更容易分解氧化,因此一般煤燃烧中 75%-95%以上的 NOx是对于层燃而言,,由于其燃烧温度较低,因此认为燃料型 NOx是产途径,并强烈依赖于过量空气系数(化学当量比)。而燃煤烟气中主要成分,所以在层燃的研究中,燃料型 NO 是关注的重点。 1-1 是煤中氮元素(N)的转化路径示意图。

煤分子结构,含氮官能团,单元


图 1-2 煤分子结构单元中的含氮官能团.1-2 Nitrogen functional groups in molecular structural unit of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1;TK229.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海亮;张品;罗永浩;曹阳;;颗粒粒径对层燃炉煤层NO_x析出影响的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4年05期

2 徐杰;马利锦;孙锐;贾良晨;;煤焦N向NO转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3期

3 王凡;刘宇;卢长柱;田刚;张凡;岳涛;;层燃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2014年01期

4 方晓晴;范垂钢;都林;宋文立;林伟刚;李松庚;;煤焦直接还原脱除烟道气氮氧化物[J];化工学报;2014年06期

5 杜海亮;张品;罗永浩;陆逸;;不同配风方式下层燃炉煤层NO_x析出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3年01期

6 王贲;苏胜;孙路石;胡松;周英彪;向军;;O_2/CO_2条件下煤焦-NO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10期

7 丁波;;我国工业锅炉的现状及节能途径[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年02期

8 宋谦;安恩科;朱基木;史萌;周海珠;杨丹;陈跃华;;灰分矿物质组成对焦炭还原NO_x反应影响研究进展[J];锅炉技术;2007年01期

9 旷戈;张济宇;林诚;;煤颗粒燃烧灰层厚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10 向银花,王洋,张建民,董众兵,李斌;煤焦气化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冬冬;多活性位焦炭原位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的反应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徐j;煤焦微波介电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齐学军;矿物质及Fe化合物对低阶煤气化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秀霞;焦炭燃烧过程中氮转化机理与低NOx燃烧技术的开发[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学斌;生物质燃烧及其还原氮氧化物的机理研究及应用[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6 林鹏云;高温条件下焦炭反应特性实验研究及层燃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瑶姬;W型火焰锅炉燃用无烟煤低NOx燃烧技术机理和模化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陶玲;油漆渣-焦油渣工业危险废物焚烧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聚伟;高温条件下NO-焦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吕洪坤;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振祖;微波辐射对焦炭微结构及焦炭-NO反应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全;基于SNCR技术降低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实验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3 王剑;层燃条件下烟气携带煤焦还原NO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贾良晨;煤焦孔隙结构对焦炭氮释放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马利锦;煤焦燃烧过程中燃料氮转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冯淑娟;工业锅炉脱硝技术经济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孟宪宇;高温条件下烟气成分对NO-焦炭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徐力;烟气再循环条件下链条锅炉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赵来福;燃用烟煤链条锅炉NOx生成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林鹏;秸秆类生物质层燃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0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00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4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