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牡丹壳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23:04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牡丹壳是牡丹籽脱壳后的副产物,在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美誉的古都洛阳,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牡丹壳废弃物,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牡丹壳,研究开发高效的吸附材料,应用于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废弃牡丹壳(PSC)为原料,通过改性方法的筛选、工艺条件的优化,制备了亚氨基二乙酸改性牡丹壳(IDA-PSC)、氢氧化钠改性牡丹壳(AP-PSC)和硝酸改性牡丹壳活性炭(NA-PSCAC)三种牡丹壳基吸附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对水中铜离子和亚甲基蓝的吸附上,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吸附机理以及所制备吸附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通过考察不同条件下亚氨基二乙酸改性牡丹壳对Cu(Ⅱ)的去除率,确定适宜的制备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3.0 mol L~(-1)、环氧氯丙烷用量30 mL、亚氨基二乙酸用量2.0 g、氨基乙酸化反应时间16 h,并在此条件下制备了IDA-PSC。采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DA-PSC的表面孔洞被充分打开,内壁上褶皱清晰可见,比表面积和总孔容较改性前分别提高43倍、29倍;-N(CH_2COOH)_2特征峰的出现,说明IDA-PSC的成功制备。IDA-PSC对Cu(Ⅱ)吸附特性的研究表明:随着溶液pH增加,Cu(Ⅱ)吸附量先迅速增加后趋于稳定,适宜pH为5.0,在强酸条件下(pH 2.0),Cu(Ⅱ)吸附量仍可达21.25 mg g~(-1);随着离子强度增加,Cu(Ⅱ)吸附量先迅速减小后趋于稳定,CaCl_2浓度为0.12 mol L~(-1)时,Cu(Ⅱ)吸附量仍可达20.3 mg g~(-1);Pseudo-second-order模型适合描述该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吸附在2 h内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298 K时最大单层吸附量36.6 mg g~(-1);热力学研究说明IDA-PSC对Cu(Ⅱ)的吸附是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再生研究表明:使用0.5 mol L~-11 HCl溶液对吸附饱和的IDA-PSC解吸,解吸率可达98.5%。经过6次吸附-解吸后,IDA-PSC对Cu(Ⅱ)吸附率仍保持在80%以上。综合对材料的表征分析及吸附特性研究发现:IDA-PSC对Cu(Ⅱ)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粒内扩散、静电引力,配位反应和离子交换。采用正交法对牡丹壳氢氧化钠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适宜的制备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0.8%、改性时间50 min、液固比0.35 L g~(-1),并在此条件下制备了AP-PSC。采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P-PSC的表面孔洞被打开,三维立体层状结构清晰可见,比表面积和总孔容较改性前分别提高了2倍、1倍。采用响应面法,得到AP-PSC吸附MB的优化条件为:溶液pH 5.1、MB浓度328 mg L~(-1)、吸附剂量0.5 g L~(-1)、吸附时间249 min。AP-PSC对MB吸附特性的研究表明:Pseudo-second-order模型适合描述该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吸附在4 h内达到平衡,整个过程受粒内扩散和膜扩散共同控制;Langmuir模型适合描述其等温吸附过程,298 K时AP-PSC对MB的最大单层吸附量为368.2 mg g~(-1);热力学研究说明AP-PSC对MB的吸附是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综合对材料的表征分析及吸附特性研究发现:AP-PSC对MB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氢键作用和π-π电子供体-受体作用。通过考察不同条件下牡丹壳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确定适宜的制备条件为:活化温度873 K、活化时间40 min、浸渍比2.5:1,并在此条件下制备了牡丹壳活性炭(PSCAC)。PSCAC经硝酸氧化,制备出硝酸改性牡丹壳活性炭(NA-PSCAC)。采用氮气吸附、Boehm滴定对PSCAC和NA-PSCAC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SCAC相比,NA-PSCAC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分别减小73%和76%,酸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5倍。NA-PSCAC对Cu(Ⅱ)吸附特性的研究表明:吸附时间、初始浓度、溶液pH和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较大;吸附动力学符合Pseudo-second-order模型,吸附在1 h内达到平衡;Langmuir模型适合描述其等温吸附过程,298 K时最大单层吸附量为39.4 mg g~(-1);吸附热力学研究说明NA-PSCAC对Cu(Ⅱ)的吸附是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再生研究表明:使用0.2 mol L~-11 HCl溶液对吸附饱和的NA-PSCAC解吸,解吸率可达90.3%,经过6次吸附-解吸后,NA-PSCAC对Cu(Ⅱ)吸附率仍保持在81%以上。对吸附材料IDA-PSC和NA-PSCAC进行了比较,NA-PSCAC具有制备工艺较简单、对环境影响较小、吸附性能良好等特点,但因成本较高而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为了提高NA-PSCAC的利用效率,基于NA-PSCAC吸附Cu(Ⅱ)的最适等温线方程,建立多阶段间歇吸附器设计模型,模拟显示:两阶段间歇式吸附工艺比单级吸附使用的NA-PSCAC量更少,且随着对Cu(Ⅱ)去除率要求的提高,这种优势更加显著。这对于吸附性能优异但成本较高的活性炭材料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

纤维素结构


林生物质直接用作吸附材料物质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高分的单宁、黄酮和萜烯类等物质,这些成分中含有羟基、团,可以直接通过离子交换、螯合、配位等方式与污染林生物质表面疏松多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通环境中的污染物[9]。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农林生物40 ~ 70%。在化学结构上,纤维素由β-D-吡喃葡萄糖以β-1性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式为(C6H10O5)n,其中 n 为纤维素酐的数目,不同植物的纤维素分子区别仅在于 n 值不同 这些葡萄糖酐结构单元沿着链长方向近似平行排列,凭的强有力的氢键系统聚集成微纤维。纤维素的化学性质苷键和羟基,表现为水解、酯化、乙酰化等反应。作为成分,纤维素通常与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结合在一起

半纤维素,结构单元


图 1.2 半纤维素结构单元Fig.1.2 Structural unit of hemicellulose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以苯基丙烷为结构单元成的结构复杂、非晶型三维网状酚类高分子学性质不稳定性,至今只能得到一些木质在苯环中的甲氧基,,是木质素的特征性功能羟基、醇羟基和羰基等功能集团存在,使木半纤维素连接复杂,既存在物理连接(氢键譬如酯键、醚键、苷键和缩醛等[13]。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O647.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献标;翟文婷;董秀勋;许卉;;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4年01期

2 康根丽;杨玉盛;司友涛;尹云锋;刘翥;陈光水;杨智杰;;米槠人促更新林与杉木人工林叶片及凋落物溶解性有机物的数量和光谱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3 陈慧玲;杨彦伶;张新叶;戴均华;李振芳;徐红梅;;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年05期

4 杨林章;冯彦房;薛利红;周徽;陆海鹰;;利用农业副产物制作低成本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5 王晓波;车海萍;陈海珍;刘冬英;王梅;;榴莲壳内皮果胶多糖和黄酮对重金属吸附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12期

6 李林轩;孔德鑫;黄夕洋;韦范;唐美琼;;FTIR结合HPLC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曼地亚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J];光散射学报;2010年04期

7 秦艳利;胡杰;王玉富;;亚甲基蓝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鲍甫成;;发展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质材料科学[J];林产工业;2008年04期

9 郭京波,陶宗娅,罗学刚;竹木质素的红外光谱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J];化学学报;2005年16期



本文编号:2702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02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b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