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1:28
【摘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成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公路作为一种长距离、大范围的人工景观,在切割生境的同时,也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深远影响,严重威胁着路侧生态环境的安全。然而,当前公路两侧生态环境相关研究尚局限于环境因子的监测、公路建设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对公路运营期间两侧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评价和预警研究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公路两侧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不能被客观地、定量地评价,阻碍了路域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之间耦合关系研究的深入,公路两侧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巨大威胁。开展路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和预警研究,具有全球性环境学、安全学意义,亦符合我国国家环境安全建设战略的社会研究需求。 本文以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批准号:05DZ120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批准号:40571006)为支撑,选取崇明岛陈海、北沿公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路域生态环境安全与高强度人类活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路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和模型,对典型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确定影响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环境压力,根据环境压力可能的变化设计相应情景模拟条件,对路域生态环境安全进行了预警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公路两侧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的系统分析表明路侧土壤、生物、大气、声和水环境与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土壤、大气和生物环境中的高毒性重金属污染物对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最为显著;公路沿线主要生态环境因子质量评价发现路侧土壤中多数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达II、III级污染水平,其中Pb、Cd的累积水平较高:单项污染指数评价表明路侧蔬菜Pb污染最显著:公路灰尘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两侧土壤和作物含量,为主要的二次污染源。 (2)根据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特点,选取PSR概念模型为评价指标框架模型,以因果分析法和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选取“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5类指标反映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状态;以“交通流量”和“污染排放源强”2类指标反映路域生态环境压力;采用“压力调整”和“状态修复”2类指标反映路域生态环境响应。以各类指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大小为依据,采用层次分析-信息熵相组合的方法确立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公路两侧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较大,指标中作物Pb、Cd和土壤Pb、Cd对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权重系数最大。 (3)构建了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模糊综合的路域生态环境安全复合评价模型,对选取的典型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发现当前陈海、北沿、黄南和歌中公路SIRES指数均大于0.78,安全现状处于“无警-预警”状态;沪宁高速和宁连高速SIRES指数低于0.72,处于“预警-轻警”状态,明显向中警状态过渡:郑汴公路SIRES指数低于0.4,处于“轻警-中警”状态。 (4)路域生态环境因子安全现状分析发现路侧大气、土壤和生物环境安全性较差,是易受公路运营影响的环境因子;具体指标中灰尘Cd、土壤Pb、Cd和作物Pb安全性最差,受公路影响最大。路域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影响因子分析表明,综合指数VTF(VTF=车流量*运营时间*污染排放源强)与SIRES值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公路车流量、公路运营年数和污染物排放源强是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压力,共同影响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状态。 (5)以陈海、北沿公路为实例,针对车流量和排放源强变化,对路域生态环境安全预警和调控手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陈海、北沿公路保持当前车流量(5000pcu/d)在模拟研究期限内安全状态可保持在较良好的“预警状态”,当车流量在15000pcu/d以上时,2010年后路域SIRES指数便小于0.75,即进入“轻警”水平,车流量达70000pcu/d以上时,2025年后进入“中警水平”;如果机动车尾气排放在2008年达欧Ⅲ标准,可以减少SIRES值下降50%左右。 (6)对比减少车流量和降低排放源强两者对改善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状态的效果,结果表明2008年达到欧Ⅲ尾气排放标准,其改善路域生态环境安全效果相当于当前排放标准下每天减少30000辆车流的效果;对路域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手段进行总结,认为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早日达到欧Ⅲ排放标准是最有效的保障手段,改变路两侧50m敏感区域范围土地利用方式,修建防护林以取代食用作物,将取得较好的保障效果。
【图文】:

途径模式,污染物迁移,污染物,途径


4作物7噪声、5民居3’4半人工一半自然景观彬振动6水体图2.知公路污染物迁移暴露途径1公路污染物危害方式及暴露途径模式环境因子大气环境公路主要污染物质暴露、产生原因载体气溶胶汽车尾气排放、扬尘灰尘危害分析暴露程度易扩散,弱强危害性刁、大十壤环境生物环境表23污染物质NOx、CO、HC颗粒物(Pb、Cd)重金属重金属灰尘中等灰尘、土壤强长期性,大大声环境水体环境噪声、振动颗粒物(Pb、Cd)尾气、扬尘尾气、扬尘、土壤吸收汽车行驶路面径流灰尘中等习马中等小图2.1描述了公路运营所产生污染物质的主要迁移路线及对人体的暴露途径,可确定公路影响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及对人体暴露性强、(潜在)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表2.3对各种污染物质的暴露性和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公路两侧环境介质中暴露性强、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质主要为毒害类重金属污染物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主要监测对象,见表2.4。

环境监测点,公路沿线,测点,实际情况


2004根据实测需要,按国家和行业所颁布的各类采样标准,,对陈海、北沿两条公路的各个监测对象采样点布设进行了设计,具体采样点布置见图2.2(1)。土壤、蔬菜监测点分为点监测和剖面监测两类。点监测采样集中在公路两侧2一15m范围内的土壤和蔬菜;监测剖面设于路侧开阔处0一30Om范围内,陈海、北沿在东、中、西段各设置一个,采用不等距布点法在监测剖面上布置测点,每个剖面根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U412;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建华;;碾压混凝土在我国公路建设方面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08期

2 王恺;;发挥公路建设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J];发展;2011年07期

3 潘辉;戴闻书;;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浅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6期

4 郭金波;董海波;王春玉;杨磊;;金属波纹管涵洞施工[J];市政技术;2010年S1期

5 陈芹艳;;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6 贾晓磊;;浅谈农村公路日常维护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7 朱津文;;膨胀土作用的挡土墙适用性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9期

8 李浩然;李培蕾;马保成;;基于GIS及GIS-T的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年15期

9 杨国才;杨金东;;六曼公路建设在沿线怒江两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创造;2011年06期

10 谷海波;;浅谈农民工队伍的管理工作[J];湖南交通科技;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竹君;;正确认识和处理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几个关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肖文;刘利;谭勇;杨萍茹;;对山区生态公路建设技术的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宋国平;张建;刘国东;;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夕伟;亓化亮;;浅谈甘肃省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关于对通村生态公路建设的实践探索[A];湖北省公路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二○○八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世文;张娟敏;;加快公路建设资金渠道多元化的进程——民营资本进入公路建设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C];2003年

7 喻本德;陈保雄;;深圳市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何天牛;;论公路建设中的环境地质问题[A];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优秀论文集[C];1998年

9 房建宏;李宜池;;加快青海省公路交通建设的对策[A];中国公路学会’2000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0年

10 廖朝华;;公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川 占民 中阳;拓开大道好“突破”[N];菏泽日报;2005年

2 隋悦江 杨剑光;以公路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N];联合日报;2005年

3 记者 星子;我省公路建设年内完成投资40亿元[N];青海日报;2004年

4 特聘记者 侯兴;我市公路建设强势发展亮点频闪[N];朔州日报;2005年

5 记者 周亚梅 通讯员 温永利 李灵婕;涞源县掀起公路建设新高潮[N];保定日报;2008年

6 记者 涂序波;州人大视察组检查关巍公路建设情况[N];大理日报(汉);2008年

7 沈伊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动全省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N];贵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晓明;大力推进公路建设[N];甘肃经济日报;2008年

9 姜禄邋记者 韩雪冬;新兴镇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新跨越[N];锦州日报;2008年

10 赵凤菊邋徐婷;昌平公路分局 做好北京交通的北大门[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初;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涛;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与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齐晓君;矿业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张少锦;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5 刘清平;山西公路发展史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王明生;国际安全机制与当代中国[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袁玉玲;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徐广彬;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曾卫兵;内资BOT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殿会;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2 彭士涛;公路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S技术辅助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郑战伟;基于业主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4 彭士涛;基于3S技术的公路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姚伟;中美公路交通建设的阶段性发展分析及其借鉴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6 魏庆曜;公路建设环境评价研究及在成都市外环过境线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1年

7 乔娟;陕西省公路养建规划理论与实践[D];长安大学;2005年

8 成竹;深圳市坪西公路工程投资的效益分析及实施策略[D];湖南大学;2001年

9 刘宝海;开征燃油税的若干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慕楠;贵州省公路投融资市场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8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08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