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134)Cs与Cu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5:52
【摘要】:土壤中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污染日趋严重,植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污染土壤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超积累植物是植物修复技术的关键,筛选和发现超积累植物是植物修复技术的难点所在。提高超积累植物对无机物的吸收能力、增加其地上部生物量、加速其生长速率,进而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是又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了苋科植物、蕨类植物、印度芥菜和向日葵对Cu和/或~(134)Cs的忍耐、吸收、运输和积累的特点;同时,研究了土壤中施加添加剂和提高CO_2气体浓度对植物吸收~(134)Cs和/或Cu的影响,旨在探索~(134)Cs和/或Cu污染土壤高效植物修复的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选用富钾植物集中的苋科植物——籽粒苋、苋菜、青葙、千日红、千日白和寿昌苋,水培42天后,进行3种不同~(134)Cs活度处理(2.775×10~5 Bq盆~(-1)、5.55×10~5 Bq盆~(-1)、1.11×10~6 Bq盆~(-1)),1周后收获并分析植物各部位的~(134)Cs比活度。结果表明,6种苋科植物均表现出对~(134)Cs具有较强的吸收和积累能力,而且~(134)Cs主要积累在植物的地上部。同种植物地上部的~(134)Cs比活度与溶液中~(134)Cs活度有关,~(134)Cs活度越高,植物中~(134)Cs比活度越大。籽粒苋地上部的烘干重显著高于其他5种苋科植物,因此尽管其地上部~(134)Cs比活度相对较低,但是其地上部从~(134)Cs水溶液中去除的~(134)Cs总量在6种植物中最大,表现出很高的~(134)Cs去除率。苋菜和青葙地上部具有较高的~(134)Cs积累量、转移能力和较大的生物量,也表现出在~(134)C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中潜在的利用价值。 2.在水培实验的基础上,将对~(134)Cs去除能力较强的籽粒苋和苋菜播种在不同~(134)Cs污染(5.55×10~5 Bq盆~~(-1)、1.11×10~6 Bq盆~(-1)和1.665×10~6 Bq盆~(-1))的土壤中,发芽并生长共49天后测定植物地上部~(134)Cs的比活度。结果表明,籽粒苋和苋菜地上部~(134)Cs比活度随着土壤中~(134)Cs比活度的增加而增加,两种植物对~(134)Cs均表现出较高的富集能力,是~(134)C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较好的材料。实验同时研究了26种化学添加剂对土壤中~(134)Cs的解吸能力。在供试的26种添加剂中,(NH_4)_2SO_4溶液对土壤中~(134)Cs具有最强的解吸能力。土壤中施加0.4 molL~(-1)的(NH_4)_2SO_4溶液减少了苋菜地上部对~(134)Cs的总去除量,但对籽粒苋地上部~(134)Cs总去除量无显著性影响。说明在土壤中施加(NH_4)_2SO_4对不同的植物去除污染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173

【图文】:

条件处理,浓度,污染处理,污染土壤


左为C仇浓度倍增条件处理;右为大气正常C仇浓度处理说明:图.9Cu污染土壤中生长的密毛蔗,左为c仇浓度倍增条件处理;右为大气正常c仇浓度处理cq浓度升高对土壤中15m0gkg一’uc污染处理的三种获类植物生长的影响Fig.9.1Efl七estofelveatdeCOZenoenertationnogrowhtof让r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刘登义,王友保;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Cu、As污染的诱变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2 梁涛,陶澍,曹军;铜铅被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3 杨居荣,查燕,刘虹,云影;污染作物籽实中Cu的分布、结合形态及其毒性[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4 廖斌,邓冬梅,杨兵,束文圣,蓝崇钰;铜在鸭跖草细胞内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周定成;台湾海峡西部海底及毗邻陆域铅铜元素丰度与转换机制[J];台湾海峡;1998年01期

6 卜元卿;骆永明;滕应;李振高;;铜暴露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5期

7 王俊森,邢海林,张喜祥,冯文艺,李传宝,沈晓明,李玉芬;花鳅的急性中毒实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1998年02期

8 葛廷刚,刘文今,张旭东,张红军;YG18硬质合金激光焊接性能研究[J];应用激光;2000年04期

9 吴龙华,骆永明,黄焕忠;铜污染旱地红壤的络合诱导植物修复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3期

10 曹会兰;锌粉置换提金中铜影响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波;杨红生;刘鹰;李贤;宋奔奔;;循环水养虾系统Cu的收支及对生物滤器的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石光;胡小艳;邓洪;陈红雨;;大孔天然杂化球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3 王忠合;薛晓丽;王军;于淑娟;;Cu~(2+)离子对葡萄糖-甘氨酸模式美拉德反应的影响[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Cu(Ⅰ)-Catalyzed Alkynyl Migratory Insertion:A Novel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Allenes from Terminal Alkynes and Tosylhydrazones[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柯利;刘全生;智科端;宋银敏;姚海波;;相转移法制备Cu纳米粒子及其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李成成;许春丽;;Cu/赤泥用于甘油氢解反应合成1,2-丙二醇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宁日波;;激光诱导Cu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郭立;;油页岩渣制备陶粒及其对Cu~(2+)吸附性能实验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许志红;郭锐;杨风岭;;一种新型罗丹明6G衍生物的合成及对Cu~(2+)的识别性能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婧;李湛;李士成;吴王锁;;水溶性富勒烯对Cu(Ⅱ)在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朱艺彬;CU数贸产业联盟举办首届筹委会研讨会[N];民营经济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许意强;全球首台CU+铜抑菌家用空调问世[N];中国企业报;2010年

3 CPCA顾问 林金堵;应以科学态度制定PCB工业Cu含量排放标准[N];中国电子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郭平;在新应用的驱动下[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宏建;跨国公司看好中国[N];中国电子报;2002年

6 江苏无锡二中特级教师 诸松渊;电化学复习[N];山西科技报;2002年

7 牛海军;提高科技含量 增强竞争实力[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方 正;微软Exchange:后来者居上[N];网络世界;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李建平;现代窃贼网上行[N];计算机世界;2002年

1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孙仲鸣;新世纪合金新色彩[N];中国黄金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洁敏;~(134)Cs与Cu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新芳;含N,,P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杨广彬;Cu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赵宇侠;量子点与Cu~(2+)对L02细胞与细菌的联合毒性及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秦中悦;Cu(Ⅱ)及Zn(Ⅱ)对竹浆纤维抗菌和抗紫外功能的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冯婧微;纳米零价铁及铁(氢)氧化物去除水中Cr(Ⅵ)和Cu~(2+)的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锋;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海州香薷Cu吸收与耐性分子机理及其cDNA文库的构建[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勋平;BGA结构Cu(Ni)/Sn-3.0Ag-0.5Cu/Ni(Cu)微焊点显微组织形成和演化及剪切断裂行为的尺寸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银玉容;烟曲霉胞外聚合物与水中重金属Cu~(2+)Cd~(2+)和Pb~(2+)的相互作用及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肖美霞;GaN/InN核壳纳米线和Cu互连线在外场下的表/界面效应[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娅婷;光合细菌对Cu~(2+)的响应及其净水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2 赵雪;Cu对原位合成Al_2O_3/Mo_5Si_3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丁华;长期定位培肥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4 魏广玲;铝合金表面激光熔覆Cu基复合涂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香江;重金属铜和镉(Cu和Cd)及乙酰甲胺磷对矛尾复虾虎鱼毒性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高宇;单晶Cu纳米压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崔白雪;Cu辅助常压热退火制备TiO_2纳米线[D];浙江大学;2010年

8 马永洁;Cu(OTf)_2催化苄基卤代物与三丁基烯丙基锡的偶联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贾晓雷;新型缩氨基硫脲席夫碱Cu(Ⅱ)配合物催化C-N偶联反应[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杨善谋;铜陵金属矿集区土壤中Cu、Cd元素污染评价及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2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12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