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砷在棕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赋存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16:41
【摘要】: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加之含砷农药、化肥、杀虫剂等的大量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砷进入土壤环境,土壤砷污染现象日益突出。与其它重金属污染相比,砷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关棕壤对砷吸附特性方面的系统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本文以辽宁地区代表性土壤—棕壤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模拟分析法、平衡吸附法、动力学批实验法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砷(V)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不同污染水平土壤中砷的各个形态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砷在棕壤中的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东北地区四种主要类型棕壤(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白浆化棕壤)及其剖面对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砷(V)在棕壤中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rnuir、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四种类型棕壤中以潮棕壤对砷(V)的吸附容量最大。淀积层及母质层土壤对砷(V)吸附量远远超过淋溶层土壤。解吸实验表明,吸附态砷(V)不易解吸,且解吸量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之间关系符合二次幂方程。 2.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了砷(V)的最大吸附量与棕壤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砷(V)在棕壤中的吸附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铁锰含量、pH值和全磷含量等有关。 3.pH2-10范围内,砷(V)吸附量随pH值变化的大致趋势是:随pH值的升高,吸附量逐渐降低;pH10-12范围内,砷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急剧上升。强酸条件下,吸附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静电吸附机制,强碱条件下吸附量的增加是由于砷(V)与土壤中的离子生成了难溶性的砷酸盐沉淀。 4.进行有机质去除处理后,两种肥力水平棕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原土的3.2和2.3倍,同时其可变负电荷数量分别降低了27.9%和20.3%,说明有机质中存在大量的负电荷可能是抑制砷吸附的重要原因。 5.磷添加顺序及浓度影响砷在棕壤中的吸附及解吸。土壤中磷浓度越高,砷(V)的吸附量越小,吸附态砷(V)的解吸率越高。三种磷处理方式中(处理Ⅰ:砷先于磷24h添加;处理Ⅱ:砷与磷同时添加;处理Ⅲ:砷后于磷24h添加),以磷先加入土壤(处理Ⅲ)对砷吸附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但是土壤中存在着专门针对砷的具有优先性的吸附位点,随着磷浓度的进一步加大,砷(V)的吸附量和解吸率变化不大,趋于平缓。 6.砷在铁锰结核中的最大吸附量是土壤的10倍左右,说明铁锰结核是砷(V)在棕壤中吸附的主要载体之一.砷在铁锰结核中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吸附过程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吸附态砷(V)不易被解吸下来,说明砷(V)在铁锰结核上的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动力学研究表明砷(V)在铁锰结核上的反应分为两部分,起初的快反应是表面反应,而后的慢反应受扩散作用的影响,以快反应为主。 7.土壤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砷(V)后,制备不同浓度梯度的含砷土壤,研究砷(V)在棕壤中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与砷污染负荷的关系。结果表明:污染负荷越重,吸附量越小,解吸量越大。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度不受污染负荷的影响,吸附与解吸动力学方程可由Elovice与双常数方程来描述,表明砷在棕壤中的吸附是由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所控制。 8.砷(V)污染水平不同的棕壤中,各形态砷(V)随老化时间的变化经研究表明:时间及引入到土壤系统中的砷含量是形态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外源砷在老化开始的30d内迅速被土壤固定.随土壤中砷浓度的增加,砷从不稳定形态向稳定形态转化的时间增加,各形态达成相对稳定的可能性减小,砷的活性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增大。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瑛;李扬;黄启飞;张增强;;污染物浓度与土壤粒径对热脱附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艳丽;邹德乙;邹丹;束良佐;;棕壤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残留无机磷形态及其转化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铁宇;汪景宽;关连珠;项连才;陈恩凤;;不同肥力棕壤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质结合形态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梁尧;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棕壤胡敏素数量及结构特征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姜子绍;宇万太;周桦;马强;;酸性土壤供氮力几种指标的综合评价[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王莉;王永刚;戴继光;张永清;;ASI法P的浸出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洁;王永刚;戴继光;王莉;;ASI法速效氮与植物氮吸收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联安;刘兴昌;陈楠;;基于GIS的中尺度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西安市为例[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窦森;华士英;朱涛;;土壤胡敏酸溶液的NMR研究[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9 隋常玲;张民;;硫包膜控释肥农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A];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彦;董晓霞;高贤彪;崔荣宗;高弼模;;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磷钾对玉米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战金成 宁振国;棕壤固碳机制试验研究助力碳减排[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赵振东 刘建军;济麦20[N];河南科技报;2003年

3 通讯员  李彦山 王茂勇 李文龙;招远“疗养”30万亩耕地[N];烟台日报;2006年

4 高春奇;培育优质枣苗[N];福建科技报;2006年

5 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万广华 郭跃升;土壤缺钾饥饿 合理施用增产[N];山东科技报;2002年

6 ;酿酒葡萄产地简介[N];农民日报;2001年

7 记者董少东通讯员刘志远;平谷又添一市级自然保护区[N];北京日报;2003年

8 YMG记者 申吉忠 通讯员 王茂勇 张俊祥;两年完成示范推广60万亩[N];烟台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铭 邸兰英;在新绿中品味幸福的甜蜜[N];牡丹江日报;2010年

10 袁长焕;蜱虫中毒事件为何祸起商城[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学;砷在棕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赋存形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2 李娜;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供应特征及有效性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3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4 于颖;铜—农药污染的土壤生态化学脱毒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年

5 高晓宁;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氮素形态转化及其供氮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6 申为宝;苹果园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镉行为的生物调节[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7 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6年

8 徐钰;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在土壤中的生化行为及作物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赵方莹;北京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于树;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及地膜覆盖对棕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隽馥;长期定位施肥棕壤及西藏高原土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李鑫;济南市主要土壤类型在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形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震;恒电荷土壤活性颗粒表面酸性磷酸酶吸附、解吸及活性[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温超;济南周边地区主要土壤类型[D];山东大学;2010年

5 赵辉;烤烟生长期间不同土壤类型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贵圆;冻融作用对黑土、棕壤团聚体水稳性影响对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7 孙泽锋;镉、铅污染胶东棕壤的电动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于光金;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川;典型浓香型烟区植烟土壤微生物微生态环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林青;土壤中重金属Cu、Cd、Zn、Pb吸附及迁移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1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21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c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