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长江口海域氮的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20 08:58
【摘要】: 本论文以稳定氮同位素(δ~(15)N)技术为基础,对长江口海域氮的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体中氮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2006年长江干流以及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物的δ~(15)N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δ~(15)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主要结果如下: 稳定氮同位素的分析准确与否,预处理过程是关键。不同形态、不同水体中氮的预处理方法不同。本文以传统的蒸馏法为基础,对适合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改进,并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的验证,效果较好。此外,对淡水体系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以及悬浮颗粒物的氮同位素分析方法也进行了研究,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体中氮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δ~(15)N技术在河口氮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依据上述方法,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溶解态硝酸盐δ~(15)N值(δ~(15)N-NO_3-)进行分析。研究发现,δ~(15)N-NO_3-分布范围在0.4‰到6.5‰之间,平均为3.5‰,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所受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口门内,δ~(15)N-NO_3-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输入影响,来源单一。最大浑浊带,δ~(15)N-NO_3-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保守混合行为较差,说明该区域的影响作用复杂,不同季节水体中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存在差异。外海区,δ~(15)N-NO_3-的季节变化明显,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与生物对硝酸盐的吸收程度变化相一致,反映了生物作用在该区域的影 响显著。同样在2006年2、5、8、11月份本文对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δ~(15)N(δ~(15)Np)组成进行了研究。δ~(15)Np值分布在0.6-8.2‰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其变化趋势与陆源输入和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关。口门内,表层水体中δ~(15)Np的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的陆源输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较弱;最大浑浊带,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氮受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影响明显,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外海区,陆源输入减弱,悬浮颗粒物的δ~(15)Np值主要受微藻的同化吸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 长江口海域水体中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有机氮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转化作用,二者之间δ~(15)N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和环境信息。总体而言,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δ~(15)N-NO_3-的分布水平较δ~(15)Np略低,二者之间的分馏ε总体偏正。其中,δ~(15)N-NO_3-与δ~(15)Np的最低值均出现在2月份,说明该季节水体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物都可能受到一致的外源输入影响,其内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较弱。5月份和11月份水体中的δ~(15)N-NO_3-值和δ~(15)Np值均各自水平相近,说明在这两个季节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物都可能受到程度相近的外源输入或生物吸收作用的影响,分馏ε偏负程度较大。8月份δ~(15)N-NO_3-值较低而δ~(15)Np值较高,分馏ε在四个季节中最大,可能是该季节程度较大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所致。 2006年长江干流表层水体中溶解态硝酸盐及悬浮颗粒物的δ~(15)N组成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二者季节变化规律相近,丰水期(5、8月份)δ~(15)N值较高,而枯水期(2、11月份)较低。δ~(15)N-NO_3-与δ~(15)Np之间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其空间分布趋势相同,自长江上游至下游δ~(15)N值逐渐升高,说明二者均受到相似的氮来源影响;长江上游氮的来源均以大气沉降和农业源(无机化肥和土壤有机氮)为主,而中、下游水体氮的来源则都偏重于工业及生活排污的贡献,随着人类活动程度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升高,硝酸盐及悬浮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发生变化,其δ~(15)N值相应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832
【图文】:

生物体,海洋,富营养化现象,海洋初级生产力


图 1-2 海洋中主要无机形态氮素及生物体中 δ15N 值Fig.1-2 δ15N Values in the Oceans relative to atmospheric N2近年来,由氮污染所导致的河口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富营养作用对影响占优势,δ15N值反映了由陆地(低同位素值) 到海洋环境(高同位素合梯度变化情况。清洁河口区域氮同位素值呈现向海洋增加的梯度变化为陆地生物最终的氮源是大气中的N2(0 ‰) ,而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氮为

长江流域


长江口海域氮的同位素特征研究及其环境意义18图1-3 长江流域图Fig.1-3 The sketch map of the Yangtze River长江水量主要来自上、中游,其中宜昌以上来水量占大通站的 49%,汉口来水量占 51%。径流中雨水补给约占全年径流量的 75~80%,地下水约占 20~25%,还有少量冰雪融水补给。近 20 多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流域内城市河段、支流和湖泊污染日益严重,其污染程度是:下游重于中游,中游重于上游,湖泊水域重于江河水域,上游有些支流污染也很严重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俊森;王丽丽;贾瑞宝;李培刚;;同位素分析法测定硝酸盐氮预处理方法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海燕;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慧垠;北京水源地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丽丽;基于同位素分析法的氮识别技术及迁移规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3 刘丽丽;长江口海域不同形态氮的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意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2722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22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