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岛湖是解放初期国家在浙江西部淳安县境内建设新安江大坝之后蓄水形成的大型深水人工湖泊,其兼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多项功能。改革开放后,千岛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随着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升温,千岛湖流域正面临着开发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为活动的影响。客观科学地评价由此所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是指导千岛湖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生态风险评价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的常规监测数据、酸雨、底泥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水域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总氮和总磷的预测模型,最后从风险管理对策和风险管理技术两方面提出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2002年的环境常规监测数据,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全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但是,千岛湖区域酸雨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千岛湖局部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千岛湖平均水质的最主要污染因子是TN,其次为TP,再次是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全湖水质分析的结果表明,TN的污染负荷比高达50%,TP的污染负荷比为17%,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的污染负荷比分别为12%、9%及8%,其余项目污染负荷比只占4%。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评分为35.8分,全湖水质已为中营养状态。此外建筑扬尘、油烟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也比较突出。 通过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风险源与胁迫因子的系统分析,确定了本区域生态风险源主要有农业污染、城镇化、采矿业、点源排污、交通运输、大气沉降、旅游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林业、外来生物入侵、洪水灾害等。区域风险胁迫因子主要是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营养物质等方面。确定了以千岛湖水质变化为生态风险评价终点,并提出了以保持或提高本区域水质;遏制区域内酸雨恶化或劣变趋势;本区域的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与增长;保证水力发电、防洪与灌溉的需要;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保障娱乐与旅游业的需要等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目标。 千岛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近十年来千岛湖多数监测项目和各断面污染指数都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全湖综合水质出现趋好的走势,表明千岛湖总体水质的变化正处于相对低的风险状态之中。各断面水污染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代表千岛湖三个主要来水水质的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三个断面分列前三,通过河流污染物的输入是千岛湖水质下降的主要风险来源,其中街口指标显著高于其它断面,它是正常年份中污染输入强度最大的来源。各监测项目污染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列前面,仅有总氮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高出国家标准限值,各断面的总平均值达到1.6,而其它各项均低于0.5,说明总氮的输入是在近期千岛湖水质下降风险中首要问题。根据各断面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负荷比的比较分析,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三个断面排在前列,街口该指标远高于其它断面,多年平均负荷比高达17%。趋势分析中,除街口和西园码头外其它各断面负荷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它们对整体水质上升的贡献不高,分别表现出入湖水质和人为活动在延缓水质上升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考核各监测项目综合污染指数分担率的分析中,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在前列,三项分担率之和达全湖71%,其中总氮接近49%,显著地高于其它项目。趋势分析中总氮的分担率出现了显著性的下降趋势,同时其它项目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肠杆菌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以有序聚类法分析全湖水质变化趋势的一致性结果显示,1998至1999年是千岛湖水质状态变化规律的最优分割点,并且在1998年后全湖总体 水质上升的一致性明显高于此前各年份变化过程。 洪水对千岛湖的水质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19%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 “污染峰r,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来源。根据洪灾前后水质变化对比分析,千岛湖水 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都能迅速 恢复至止常状态。在洪灾年中,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是百亩贩、航头岛、街口和三潭岛, 四断面总负荷达到全湖72%。与正常年份不同,百亩贩是洪灾中水质最差的断面,根据洪灾年与灾 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水质变化对洪灾的敏感性次序是百亩贩、航头岛、二潭岛和街口,受洪 灾影响变化最大且对全湖水质影响最大断面均是百亩贩和航头岛,二者上升幅度达到三倍之多。对 洪灾年的各项监测项目的分析显示,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的是大肠杆菌和总氮, 其它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的总体水质几无影响,大肠杆菌分担率高达46.6%,取代了总 氮的位置成为洪灾年中水质的最大污染因素。洪灾年与灾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对洪灾影响敏 感而污染指数发生迅速上升的监测项目依次是大肠杆菌、总锅、氨氮、总错和总氮,其它项目无明 显变化。,又肠杆菌在洪灾年中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X824
【图文】: 为代表的千岛湖上游和中游部分区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有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其它水域变化不明显,但与1991年相比,千岛湖1999年的总体水质有所下降。1991和】999千岛湖遥感分析TM比较图见图3一l。
控制在H类标准时,小金山的COD、浓度应该为3.18m叭。刘英(2003)利用遥感TM影像对千岛湖水体透明度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区域的水体透明度在4一6米之间,就透明度而言,千岛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还比较低,透明度的区域分布如图3一8所示。图3一8千岛湖水体透明度现状分布图(左)及面积比例图(右)F19.3一8CurrentdistributionmaPofwatertransPareney(left)andarearatiomaP(right)ofQiandaolake4.12.2沉积动力学湖泊、河流和溪流中的沉淀动力学由系统水文学和沉淀源的属性导出。天然溪流、河中和人L水库中,流动和沉淀源的广泛的谱中(Hinetal.,1991)形成了物质的特征,物质在水域作为悬浮物输入和河(湖)底输入,传输,也形成了河湖形状和底部的特征。当流动和沉淀源是一个自然过程的广泛谱的结果时,河湖有一个沉淀类型的多样性集合的特征。典型地,较高坡度的湖域、河流段有砂砾,卵石,或大石头沉淀物。从沙到淤泥的范围较小部分的大小与低坡度段或深洞相联。一般地,较低坡度段的底土层特征作为高速流动事件的结果而更加短暂。较高流动事件在自然水文学的体制中更有可能发生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丁陈娟;苏振;杨莲莲;;旅游地生态风险评价双层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聂新艳;王文杰;秦建新;李甜甜;刘军会;吴昊;冯宇;;规划环评中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3 詹丽;梅雪;黄蓉;;旅游目的地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3年01期
4 李志博;骆永明;宋静;赵其国;刘志全;;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Ⅱ·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J];土壤学报;2006年01期
5 米玮洁;俞建军;陈晖;胡菊香;陈明秀;;浙江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人民长江;2012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梅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艳;黄山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萧;脆弱性矿区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妍;第二松花江干流区域水环境生态风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洪翠;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安全和风险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沈叶琴;金华市生态安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菊红;哈尔巴岭挖掘回收与销毁日遗化学武器系列工程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田大平;安太堡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祖华;淳安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王佳;内黄县耕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D];河南大学;2010年
10 李群绩;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22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2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