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2:45
【摘要】: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km,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重要作用,至今济宁以南1100多公里的航道仍在被利用。但目前运河存在着的生态环境现状不良、人文环境关注度不足的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和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对京杭大运河区域及沿岸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以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解译和植被反演,分析了京杭大运河两岸60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植被分布、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现状;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采用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温度反演,提出不同年代区域森林覆盖率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定量关系式;运用RegCM3气候模型对不同区域地表温度的模拟,探讨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关系;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通过将河口、河道、运河变迁和城市演变相结合,分析扬州城市自形成之初至2006年2500年来的空间演变;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类环境评价构成要素及新的综合环境评价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以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解译和植被反演,分析了京杭大运河两岸60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植被分布、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现状;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采用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温度反演,提出不同年代区域森林覆盖率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定量关系式;运用RegCM3气候模型对不同区域地表温度的模拟,探讨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关系;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通过将河口、河道、运河变迁和城市演变相结合,分析扬州城市自形成之初至2006年2500年来的空间演变;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类环境评价构成要素及新的综合环境评价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 (1)以遥感反演植被指数,结合MODIS-NDVI和SPOT/VEGETATION NDVI序列植被指数,探讨了京杭大运河两岸60km范围内的植被分布、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植被覆盖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指数最高值为0.42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为0.18出现在1月份。 (2)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对徐州地区不同时期同一月份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温度反演,获得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各区域平均温度,提出了区域森林覆盖率和区域气候变化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区域温度变化和林地覆盖变化密切相关,且1987年8月11日区域最高与最低温度差为0.98℃。其遥感影像反演各区域多年平均温度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式为:y=-0.2132x+25.769;2006年8月11日区域平均最高温度为29.61℃,最低为26.37℃,区域间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异为3.24℃,这不仅反映了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对局部区域极端温度和平均温度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森林覆盖率变化对区域极端温度和平均温度的双重影响。遥感影像反演各区域多年平均温度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式为:y=-0.1044x+30.649。 运用RegCM3气候模型,对不同间隔期(1960-1967年间,1990-1997年间)区域地表温度的模拟表明,1960-1967年间各区域间多年年平均气温介于13.6℃-14.1℃之间,低于1990-1997年间各区域间多年年平均气温(13.5℃-14.5℃)。1990-1997年间最高区域多年平均温度较1960-1967年间升高0.4℃,最低区域多年平均温度较1960-1967年间低0.1℃。1960-1967年间徐州市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负相关,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0%,区域多年平均气温降低0.68℃左右,函数关系式为y=0.0201x2-0.3791x+15.398, R2=0.67,各区域间多年年平均气温介于13.6℃-14.1℃之间。1990-1997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负相关,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0%,多年平均气温下降0.75℃,函数关系式为y=-0.0747x+15.229, R2=0.90,在全球气温升温情形下,徐州市各县区多年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对于应对全球变暖、控制区域气候变暖具有重大意义。 (3)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运用3S技术和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通过将河口、河道和运河变迁和城市演变相结合,分析了扬州城市自形成之初,历经春秋、汉代、东晋、唐代、明清至今2006年2500年来的空间演变,并深入探讨这种演变的驱动力因素,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探索了一种新方法。由于长江河道北岸大量泥沙淤积的南移带来城市变迁,通过3S技术复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长江河道与邗沟运河的演变过程,得出2000多年间扬州附近长江河道水域面积缩减了663km2,城市面积由最初的317km2增加到2006年的980km2,年平均淤积面积最高达0.49km2,而运河在这期间发生了四次较大的变化,入江位置也南移了20km。结果表明,扬州城市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因素是大背景,长江河道和运河水系变化起主导作用,而且运河对城市的影响贯穿始终,城市的发展始终朝向运河的方向拓展,即使城市缩小了也依然邻近运河的方向。总体上看,唐代之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唐代之后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多。 (4)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统计资料,以及大量的野外调查,在原有生态环境评价基础上,增加了人文环境评价,构建了综合环境评价体系,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类环境评价构成要素及新的评价模型,对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综合环境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运河沿线区域环境总体状况一般,中等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34%;在区域上,表现为由郊区向市区逐渐变差的态势,需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运河沿线地区整体环境现状的改善。北京地区的评价结果与现状相符,该评价体系也可运用于其他省市运河沿线区域的环境综合评价,可为运河全线区域环境的保护、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2 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马荣华,毛端谦,胡孟春,黄杏元;综合RS与GIS方法的海南生态环境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景才瑞,刘会平;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6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7 纪玲玲;郭安红;申双和;王兰宁;刘文泉;;RegCM3对三江源地区气候的模拟[J];草业科学;2011年03期

8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9 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10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明诗;基于ASTER遥感数据的建湖县杨树信息提取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李轶冰;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洪岐;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静;基于RS和GIS技术三江源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傅峥嵘;京杭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维一;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5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25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