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3:50
【摘要】: 因蓝藻水华爆发导致的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微囊藻毒素在天然水体,湖泊沉积物和农田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以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天然水体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 以微囊藻毒素LR(MC-LR)和微囊藻毒素RR(MC-RR)为材料,主要通过调节杂质淋洗液和毒素洗脱液中甲醇、水和三氟乙酸(TFA)的配比来改变其极性和pH值,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MC环境样品的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含0.1%TFA的40%-45%的甲醇水溶液可以取得较好的杂质淋洗效果,含0.1%的TFA的70%的甲醇水溶液可以将固相萃取柱(SPE)上的MC完全洗下。 2.研究了水体中各种环境因子对MC浓度的影响 在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间,对滇池全湖MC-RR浓度和一些相关理化及生物学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池水体中MC-RR的月平均浓度(10个样点的平均值)在0.65~2.44μg/L之间,全年平均浓度为1.43μg/l。MC-RR的浓度与藻类生物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尽管,所有影响藻类生物量和产毒性能的因素都会对MC-RR的浓度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各种作用之间的相互抵消,在以夏季水华浓厚期和消退期试验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时,只有水温对MC浓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当以全年的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没有任何环境因子对MC浓度有显著影响,无法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以上结果表明,水体中MC的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环境因子对不同湖泊中MC浓度变化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即使在同一湖泊的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这种影响也是在不断改变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524
【图文】:

结构图,微囊藻毒素,结构图,变体


微囊藻毒素结构图

示意图,湖泊底泥,示意图


图1-2 MMPB方法原理示意图(Tsuji et al., 2001)Fig. 1-2 mechanism of MMPB后来Tsuji(2001)等人用来测定湖泊底泥中MC的含量:在500mg或1g沉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铭;张晟;张勇;郑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雷腊梅;韩博平;宋立荣;;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一步法检测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3 金静;刘小真;;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1期

4 梁丽丽;弓爱君;曹艳秋;李宝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12期

5 王蕾;李小艳;薛文通;张惠;张泽俊;;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年S1期

6 梁佳;曹明明;;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地下水;2010年02期

7 聂晶晶;李元;李琴;王娇;张灿;杨良;;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2期

8 邹雯雯;曹艳秋;弓爱君;;北京市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7年05期

9 戴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09年06期

10 麻丽华;向军;;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玉玲;蒋文菁;屈秋;但德忠;;地表水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曹莹;张亚辉;刘征涛;;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杨磊;;尼尔基水利枢纽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现场质量控制[A];2004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C];2004年

4 李吉平;刘文森;徐静;万家余;高宏伟;;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葡萄球菌肠毒素A、B检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汪凡文;罗丽华;张伟;;公路填石路堤的施工工艺与检测方法[A];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李张明;练继建;;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孙侠菲;余景池;丁泽钊;郭培基;;超光滑硅柱面反射镜的加工和检测[A];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论文集[C];2002年

8 李丽娟;李伟;;采用最大实体要求、可逆要求零件的检测方法研究[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李树清;易建平;胡永强;李健;王巧全;陈志飞;罗满林;周筱华;夏谦;潘晓钟;方怡;陈敏;;套式PCR和实时荧光PCR在检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上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于旭华;冯定远;黄志毅;;细菌来源和真菌来源阿拉伯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A];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秀萍;WADA寻求EPO简易检测方法[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国家外来运动疫病诊断中心 李林 刘雨田 李金明 陈义平 王志亮;规避疯牛病巨大风险的技术支撑[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3 中国农业科学院 吕小文 李军国 秦玉昌;守护公共安全,技术手段须“精制配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关键 记者  彭溢;一项技术年创汇11万美元[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闻泽;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 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出台[N];中国电子报;2008年

6 史玉成;我国电梯节能有了技术支撑[N];中国质量报;2008年

7 高丽萍;花生油掺假检测方法概述[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8 记者 张忠霞;美研究人员用新方法检测术后肺癌复发[N];人民日报;2006年

9 质量;食品三聚氰胺检测标准即将出台[N];消费日报;2008年

10 四川 钟荣;再议光耦合器的检测方法[N];电子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坚;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致癌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刘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3 倪婉敏;湖库藻华监测与微囊藻毒素细胞毒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温若冰;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藻毒素结合多肽、毒素调查及甲藻钙调蛋白基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吴明松;二氧化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和隐孢子虫卵囊的去除效能研究及毒副作用探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春霞;基因序列变异分析的方法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孟冠敏;微囊藻毒素LR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杭君;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孙瑜;微囊藻毒素LR对肝细胞系HL7702内的蛋白磷酸酶PP2A下游靶点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冯小刚;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提纯及其紫外光助催化降解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洁;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艳鹏;电压跌落检测方法与控制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莹;水果中苯并咪唑类农药检测方法和残留现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马玉婷;转Xa21基因抗病水稻抗优97特异性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赵慧;微囊藻毒素的树脂吸附与原位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杨振宇;水和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娄鹏飞;微囊藻毒素提取物与水生细菌的相互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春景;微囊藻毒素对铜锈环棱螺肝组织的毒理效应[D];宁波大学;2009年

9 尹玉芬;一株太湖土著细菌对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严婷婷;用于微囊藻毒素检测的DNA芯片的构建[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1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31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6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