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海藻酸钠基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28 03:16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日益壮大,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其中,水资源保护的问题尤为突出,而在引起水污染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医药废水的肆意排放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大量高浓度的含抗生素及消炎类废水的污染。当这些抗生素及消炎类有机物在环境和废水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便严重威胁生态及人类生存的环境。近几年,处理这些抗生素污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及研究领域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海藻酸钠作为基体,结合锰离子和锰金属化合物的性质,采用不同合成方法获得海藻酸基复合材料生物吸附剂,对这些吸附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性能评价中。(1)研究了以海藻酸钠为基体,通过加入Mn~(2+)制备了Mn@海藻酸微球复合吸附剂。并以盐酸四环素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初始浓度、pH、吸附时间对吸附去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酸不利于吸附,吸附量随着盐酸四环素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通过对准一级、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拟,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型等温模型拟合,0㩳R_L㩳1说明该吸附过程易于进行。热力学模拟表明吸附剂吸附盐酸四环素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主要为物理吸附。通过H_2O_2构建的类Fenton氧化体系的原位再生实验,表明Mn~(2+)/H_2O_2体系能氧化废水中的盐酸四环素,显著提降解效率,使表面富集有盐酸四环素的Mn@海藻酸微球吸附剂可实现有效再生,重复使用。(2)通过海藻酸凝胶微球浸渍改性纳米MnO_2制备高吸附性能的复合材料是一个简单并环境友好的方法。H_2O_2分解产生丰富的强氧化基团和海藻酸钠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保证并强化了吸附剂MnO_2@海藻酸/Mn复合材料对诺氟沙星的吸附性和pH敏感性。SEM照片显示,该吸附剂具有粗糙的凹凸不平的表面。FT-IR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羧基和羟基。同时对参数如不同污染物初始浓度、pH值、不同温度等进行了吸附性能的研究。此外,动力学数据和热力学数据表明,MnO_2@海藻酸/Mn凝胶微球吸附诺氟沙星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格缪尔等温方程,且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更重要的是,原位再生实验证明了吸附剂优良的稳定性、可重用性和可再生能力。(3)通过热裂解法制得的MnO_2@海藻酸基炭微球吸附剂对双氯芬酸钠(DCF)分子有有效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吸附剂对DCF分子的吸附,其平衡吸附量随着DCF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DCF分子平衡吸附量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实验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行为为单分子层吸附,且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通过Mn/H_2O_2构建的类Fenton体系中,通过调节溶液中H_2O_2浓度来降解DCF有机物,有效提高MnO_2@海藻酸炭微球的原位再生和循环利用率。(4)研究了MnO_2@海藻酸基炭微球吸附剂在固定床中吸附强力霉素(DC)的特性,考察了溶液pH(3.0~11.0)、床层高度(1~3cm)、进水浓度(20~30mg·L~(-1))和进水流速(1~3mL·min~(-1))等因素对固定床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进水pH6.0,固定床床层高度为1cm,强力霉素浓度为20mg·L~(-1)和进水流速为1mL·min~(-1)时,MnO_2@海藻酸基炭微球的最大吸附量为9.71mg·g~(-1)。Thomas和Yoon-Nelson模型均能较好的描述不同条件下吸附剂吸附DC的动态吸附行为,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同时,MnO_2@海藻酸基炭微球吸附剂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3
【图文】:

盐酸四环素,结构式


图 2.1 盐酸四环素结构式Fig. 2.1 Structure of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6 时,在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 Mn@吸取 10 mL 样品进行离心分离,取上清液于波Qe,mg·g-1)及去除率(η,%)可有下列等式0( )eeC C VQm 00( )100%eC CC 平衡吸附量(mg·g-1);η 为相对应的去除率;平衡时的平衡浓度(mg·L-1);V 为溶液体积(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 Mn@海藻酸对盐酸四环

微球,海藻酸钠,海藻酸


图 2.3 是不同放大倍数下海藻酸钠微球和 Mn@海藻酸微球的 FE-SEM 照片。图 2.3a是海藻酸钠微球的形貌,该微球为实验制备的空白平行样。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具有明显的球形度,分散性好,且破损较少,说明海藻酸钠微球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海藻酸钠微球的尺寸分布均匀,直径范围为(40 ±0.5)~(60 ±0.5) μm。图 2.3b 是一个放大了的海藻酸钠微球,可以清楚的看到样品保持了海藻酸钠的球形形态,表明粗糙。图 2.3d是 Mn@海藻酸微球的 FE-SEM 照片,可以看出海藻酸钠微球大小较均匀(直径范围为(23 ±0.5)~(35 ±0.5) μm)。较海藻酸钠微球直径减小了约 42%,这是由于锰离子与海藻酸钠发生螯合作用,海藻酸钠大分子中间的亲水空间被多价金属离子占据,使得海藻酸链间结合得更紧密,协同作用更强。图 2.3e 是一个典型的 Mn@海藻酸微球,样品保持了海藻酸钠球形形貌,表面光滑。采用 EDS 对图 2.3c 海藻酸钠微球和图 2.3f Mn@海藻酸微球的元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 Mn@海藻酸微球的 EDS 能谱中出现了锰的衍射峰,说明锰离子已经成功的负载到海藻酸钠微球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发;;高吸水树脂对以抗生素废水为主的混合工业废水的吸附研究[J];现代化工;2016年05期

2 雷原;;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J];科技风;2013年01期

3 汤权新;;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的处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6期

4 ;粉煤灰去除抗生素废水中磷酸盐[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年01期

5 鲁南,普红平;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J];化工环保;2004年S1期

6 王晓军;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法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1996年04期

7 高良进;叶爱萍;程岩法;;缺氧——好氧生物法处理抗生素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8年05期

8 熊若晗;汤题;;光催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02期

9 陈怀志;;浅析抗生素废水的特征及处理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21期

10 卜聃;;光催化降解抗生素废水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相会强;郑焕振;胡宇庭;张杰;;改性粉煤灰去除抗生素废水中色度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少奎;李慧君;孙晶艳;张燕燕;;高硫抗生素废水连续处理系统微生态调控及其影响:(Ⅱ)pH值[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杨娜;冉阿倩;曹猛;赵应宏;樊占国;;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4 相会强;刘芬;;酸洗废液改性粉煤灰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伟;;共基质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去除氯霉素及产电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6 廖苗;曾萍;胡欣琪;宋永会;;基于文献计量的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研究发展趋势[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谢剑峰;抗生素废水治理工业化示范取得突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谢剑峰;抗生素废水治理有了良方[N];河北日报;2005年

3 姚建辉;“企业要做强,一定要重视环保”[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 胡海生 张大伟;化工污水工艺处理流程的实验与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钰;海藻酸钠基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性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8年

2 余忻;抗生素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微生物耐药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刘馨琳;镉/钛基纳米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哲;改性荷叶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吸附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2 吴丹;Fe_3O_4/生物质碳阴极电降解抗生素废水的技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3 周鑫;高浓度COD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的研究与应用[D];南昌大学;2018年

4 原丽;抗生素废水的预处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5 肖明威;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抗生素废水新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6 牛娜;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肖永胜;SBR法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8 孔凡英;提高MFC产电性能及MFC处理抗生素废水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孟静文;生物监测法判别抗生素废水毒性及其生态风险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年

10 付阳;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废水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2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32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