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3:51
【摘要】: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是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作用系统的标度,是制定国土资源开发模式的必要依据。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活跃带,占据西藏“一江两河”开发流域主体,形成以河谷地带为主体的资源利用格局,亟待探究区内丰富资源、脆弱环境以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耦合效应,构建“资源-环境-人”之间的协同开发关系。 论文选取西藏曲水-桑日地区为研究原型区,系统收集气象、地形、地质、化探、物探和遥感等多源数据,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等技术与方法,以生态地质环境空间分异和演变时间尺度效应为主线,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系统、子系统和要素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1991-2007年气候变化规律;挖掘地质环境特征信息;提取1988、2000、2009年三期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及其演变规律,从沙化与湖泊演化揭示环境变化效应;探讨1993-2009年间表层土壤和地表水环境变化机制;构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承载力优、良、中、差分级与区划;制定与承载力匹配的国土资源开发模式。 论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多期次地质事件叠加和漫长地质历史演化奠定国土资源多样性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基础,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脆弱性分异,导致表层土壤、地表水和矿区地下水等出现异常波动。(2)1991-2007年各项气象指标呈现周期性震荡和自适应调整;气温呈现震荡上升变化;降水整体经过2000年前后的极大值,恢复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相对湿度变化平缓,极值出现滞后于降水极值年份,变化周期较之于降水周期长,整体呈现降低态势;北部和东部平均风速较之南部和西部变化更为频繁且变化率更大;最大风速大多为北风。(3)高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占据主体,表现为哑铃状结构特征,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在局部易出现恒强或恒弱等难以调控的特征;1988-2009年间,植被覆盖度向相邻级别缓慢转移;植被覆盖度为70-80%区域面积增加率最大,植被覆盖度为10-20%区域面积减少率最大,与植被覆盖度哑铃状结构的极化演变吻合。(4)土地利用在景观和斑块两个层次发生演变,因人类作用强度增加,地类斑块数目增加,各地类边界均发生不同程度形变。具有环境敏感性指针的低海拔沙化和高海拔湖泊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呈高度耦合性,反映环境变化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尺度的协同性。雅鲁藏布江北岸以及拉萨河东岸,沙化面积和厚度巨大,1988-2009年间大致维持恶化态势,局部沙地甚至翻越山脊连结成片。1988-2009年间湖泊面积变化率均值为-9.14%,最大值出现在海拔为5100-5200m区域,最小值出现在海拔5000m区域;湖泊周长变化率均值为-4.47%,最大值出现在5100-5200m区域,最小值为5200-5300m。(5)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为良和优的两类区域沿着重点研究区边界成环状分布,承载力差的区域占据高海拔,承载力中的区域位于优、良和差的区域的中间过渡地带,形成承载力区划主体。承载力优的区域分布面积最小,被其他级别区域包围,是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较大的区域,地质环境稳定,但社会经济环境对生态环境扰动递增,承载力降低的风险最大。承载力良的区域是承载力优的区域的保护外壳,承担承载力优的区域内的人类活动转移,承载力降低的风险较大;承载力中的区域主要为畜牧业和矿业开发的主体区域,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需要控制人类活动不利影响,避免区域承载力总体失衡。承载力差的区域多为高海拔,人类活动强度逐步增加,极易将不利影响扩散至其他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141
【图文】:

地理图,位置示意图,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 1-1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据西藏 1:50 万地理图修改)1.1.3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主线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包容性增长、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利益共享等已经成为共识,之所以出现现今的局面是基于对过往发展成果和经验的总结认识:中国的 GDP 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基础上,已经对生态地质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已进入自然灾害高发时期。西藏出现了冰川退化、土地沙化、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盐渍化、石漠化、冻融侵蚀敏感性加剧等环境负反馈现象。解决发展的困境需要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学会处理“资源-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于 2008 年编制完成了全国的生态功能区划,对各个区划单元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农产品进行了部署。西藏环保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于 2003 年编制完成了西藏的生态功能区划(图 1-2),对生态区、生态亚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等进行了

模式图,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稳定性图


图 1-2 西藏生态功能区划(据西藏生态功能区划(2003)修改)1.2 研究意义1.2.1 探讨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受板块运动控制,重大地质事件影响深远,区内资源丰富、景观奇特、生物多样、环境复杂、人类活动特殊,共同奠定了区内现有的生态地质环境基础。从不同时空尺度来看:大区域正在经历着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地质环境变化和自适应缓变过程;小区域因人类活动叠加,环境敏感性加剧,易损性不断增加。研究需要重点认清生态地质环境本体,理清环境演变中的稳定性背景和脆弱性动因,检测近年来的变化,评价变化的影响结果,确定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和区划,形成适合区域特点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型,为区域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和各种资源储备及开发提供决策依据。1.2.2 探讨西藏曲水-桑日地区重要资源的开发模式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赵勇;;雅鲁藏布江曲水-乃东段沙化空间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2 赵银兵;倪忠云;陈陵康;南希;赵勇;;西藏曲水-桑日地区1988-2009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娟;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地质背景与植物多样性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4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34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6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