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四溴双酚A对栉孔扇贝毒性效应与污染监测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19:12
【摘要】:四溴双酚A (tetrabisphenol A)是目前世界上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溴系阻燃剂。这种阻燃剂可以被作为反应型阻燃剂(超过90%)添加到印刷电路板和作为添加型阻燃剂混合入塑料合成物中。由于其广泛使用,并能够从产品中释放到环境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TBBPA由于与甲状腺激素结构类似,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此外,它还被证实具有神经毒性、内分泌毒性、肾毒性和肝毒性等。本文根据我国近海环境TBBPA污染状况,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栉孔扇贝在TBBPA胁迫下的多种毒性效应,构建了TBBPA在栉孔扇贝体内生理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快速检测TBBPA浓度的酶联免疫方法,对青岛近海海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生物监测工作,为TBBPA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海洋TBBPA的污染监测(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1栉孔扇贝在TBBPA胁迫下毒性效应的研究本章首先研究了TBBPA对栉孔扇贝的饵料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TBBPA能快速地在小新月菱形藻细胞内累积,并能显著诱导SOD、GST酶的活力和GSH含量的增加。其次,通过食物和海水+食物两种暴露方式用TBBPA对栉孔扇贝染毒,结果发现海水途径是栉孔扇贝吸收TBBPA的主要方式(占总吸收量的92%左右),单纯食物途径TBBPA染毒也能够对栉孔扇贝组织的解毒代谢指标产生显著影响。然后,设置TBBPA暴露浓度为0.2、0.4和0.8 mg/L,通过海水+食物途径对栉孔扇贝进行染毒10d,紧接着进行10d的消除实验,结果显示栉孔扇贝能够快速吸收和代谢TBBPA,TBBPA胁迫能够激活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并能显著诱导GST、 UGT和SULT等二相代谢酶的活力,高浓度的TBBPA导致的脂质和DNA损伤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2栉孔扇贝在TBBPA胁迫下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本研究使用Illumina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DGE),考察了在TBBPA胁迫下栉孔扇贝消化盲囊组织的转录响应。结果总共分别发现了173条显著上调的基因和266条显著下调的基因。基于GO分类系统和KEGG数据库的功能分析发现TBBPA显著改变了与应激响应、解毒代谢、抗氧化和免疫功能有关基因的表达,并且发现了TBBPA干扰甲状腺内分泌系统的证据。荧光定量实验用来确认DGE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可靠。这些结果为研究TBBPA对双壳贝类的分子毒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3 TBBPA污染监测(检测)技术的研究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选取酶活力和损伤效应的生物标志物SOD、GST、GSH和LPO等作为毒效指标与TBBPA在栉孔扇贝组织里的动态分布结合起来,构建生理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能够将栉孔扇贝体内TBBPA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出与生物组织的标志物响应偶联起来。将不具有抗原活力的小分子有机污染物TBBPA与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制成人工抗原免疫大鼠,获得免疫抗原。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用于快速检测海洋环境TBBPA含量的间接酶联免疫方法。此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交叉干扰小。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100 ng/mL。4基于栉孔扇贝青岛近海污染生物监测研究2014年选择青岛近海区域灵山卫(S1)、海泊河口(S2)和沙子口(S3)三个站点进行污染调查,结果发现PAHs和重金属类:海泊河口沙子口灵山卫;TBBPA:海泊河口灵山卫沙子口。主成分分析发现MT含量变化对于Cu和Cr污染浓度具有指向性,EROD活力变化与As、Mn、PAHs和TBBPA污染水平有关。计算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后发现三站点遭受的环境压力顺序为:海泊河口沙子口灵山卫,与三个站点的总体污染情况相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1.5;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中传,吴建芹,金福江;栉孔扇贝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J];海洋科学;1992年05期

2 李明;1997年我国北方栉孔扇贝为何死亡严重?——访贝类育养专家魏利平[J];海洋信息;1998年02期

3 张福绥,杨红生;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J];海洋科学;1999年01期

4 宋微波,王崇明,王秀华,李峗,李筠;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新进展[J];海洋科学;2001年12期

5 喻子牛,孔晓瑜,庄志猛,刘亚军,宋林生;栉孔扇贝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子序列研究及其潜在应用(英文)[J];中国水产科学;2001年01期

6 李登峰,吴信忠;栉孔扇贝体内类支原体样生物的分离纯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4期

7 徐彪,杨红生,宋林生,梁成珠,朱来华,吴华,张福绥;一株从栉孔扇贝病贝体内分离到的分类地位待定的特殊微生物[J];海洋科学;2003年09期

8 周毅,杨红生,张福绥;栉孔扇贝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2期

9 付崇罗,张丽娟,闫华超,张永忠,宋微波;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病原研究进展[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维翥;吴信忠;孙敬锋;李登峰;;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福新;王颖;吴志宏;;栉孔扇贝对铜的累积与排出特征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连姗姗;胡晓丽;张玲玲;包振民;;栉孔扇贝抗性选种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王如才;焦念志;;栉孔扇贝生长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4 李莉;张国范;刘晓;郭希明;;栉孔扇贝夏季死亡相关标记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周智;王玲玲;邱丽梅;宋林生;;栉孔扇贝免疫应答中儿茶酚胺类应激激素代谢变化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徐彪;杨红生;;一株形态特殊的细菌对栉孔扇贝致病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魏晓华;孔晓瑜;;栉孔扇贝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8 邸炜鹏;王昭萍;于瑞海;张晨晨;;栉孔扇贝剥离卵的体外促熟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周毅;杨红生;吴玉霖;何义朝;张福绥;;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模拟测定[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常亚青;刘小林;相建海;王子臣;;栉孔扇贝中国、韩国、日本及俄罗斯四个种群的杂交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晓梅;栉孔扇贝杂交苗繁育及养殖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渔业报;2010年

2 青琬;栉孔扇贝有望实现品质大改良[N];中国渔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全基因组选择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育种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胡丰晓;四溴双酚A对栉孔扇贝毒性效应与污染监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于宗赫;海州湾前三岛海域栉孔扇贝生态增养殖原理与关键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苗晶晶;苯并[a]芘对栉孔扇贝分子毒理学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倪多娇;栉孔扇贝抗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6 徐彪;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病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杨嘉龙;栉孔扇贝关键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张明亮;栉孔扇贝生理活动对近海碳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唐保军;栉孔扇贝对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的生理和免疫应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史晓委;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胆碱能神经免疫调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路;栉孔扇贝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多糖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D];辽宁医学院;2015年

2 张琳;苯并[α]芘对栉孔扇贝生殖毒性效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心肌组织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徐俊;栉孔扇贝线粒体DNA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郭颖;栉孔扇贝脑啡肽及其受体介导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田双梅;苯并[α]芘对栉孔扇贝生殖内分泌干扰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肖洁;山东沿海养殖栉孔扇贝大批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8 樊甄姣;环境因子和外源刺激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任加云;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栉孔扇贝毒理学效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于佐安;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0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40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5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