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诸多学者一直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注重植物生长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较少考虑冻融作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变化;已有的冻融研究成果其研究区也多限于三江平原湿地、松嫩平原黑土、西北地区不同覆盖条件下的耕地,以及高原山区冻土带,北方盐碱土区土壤有机碳的研究鲜见报道;研究方法多以室内模拟实验为主,界定冻融温度和冻融循环次数有所限制,且冻融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理研究方面涉及较少,只有将冻融期土壤有机碳储量纳入到全年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中,其结果才能更全面、更准确。 本研究主要以遥感技术、环境模拟、空间分析、实验室测试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技术支持,选择吉林西部典型的水田、旱田、草地和盐碱地,开展了冻融模拟实验,系统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土壤有机碳、全氮对土壤酶活性的响应机制,为我国北方地区冻融期土壤有机碳循环和全氮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本文研究了-5~5℃FTC(冻融循环作用,Freezing-thawing-cycles)、-25~5℃FTC、-5~5℃FT(长期冻融作用,Freezing-thawing)和-25~5℃FT不同冻融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在FTC还是FT过程中,各地类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冻融作用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其影响程度不一致。一般情况下,表层土壤(0~10cm、10~20cm和20~30cm)理化性质变化趋势一致,而30~40cm、40~50cm的变化趋势相同。除在-25~5℃FTC下,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呈现出下降趋势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在10次FTC结束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方差分析表明,FTC下,冻融次数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冻结温度则为次要因素。但在FT中,土壤有机碳的波动幅度较小,受冻结温度和冻结次数影响较少。在FTC作用下,水田和旱田土壤全氮量在冻融循环结束后,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草地和盐碱地土壤全氮量趋势相反;FT过程中,土壤全氮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方差分析表明,FTC作用下,冻结温度和冻结次数均为土壤全氮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FT中,冻结温度对土壤全氮量的影响不显著。 对冻融期土壤酶活性进行监测得到,冻融结束后,除草地脱氢酶活性有所降低外,其余地类土壤脱氢酶活性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各地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小幅度波动,但变化不显著;土壤脲酶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季节性冻融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且不同的土壤酶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酶对季节性冻融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利用SPSS法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强;除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与不同酶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影响作用大小均为土壤脲酶最大,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最小,该结果与利用SIMCA-P软件得到的多元回归结果相似。土壤酶对土壤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催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稳定土壤结构,分解有机物残体,参与营养元素循环。土壤酶经历不断的合成、积累、抑制或分解过程,对农业土壤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冻融作用下,随着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中自由水形态的变化,土壤酶经历了多次好氧和厌氧过程的反复,酶活性随之改变,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 虽然,冻融期绝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但从冻融期不同地类土壤碳密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冻融期土壤碳密度变化幅度较小,计算得到冻融作用下不同地类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储量大小为水田盐碱地草地旱田。 利用DNDC模型的模拟结果,结合遥感解译得到的大安市水田、旱田、草地和盐碱地的面积,得到大安市地类2009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利用IPCC净变暖潜势模型,估算不同冻融作用下大安市不同地类变暖潜势值,判断冻融期土壤碳截存过程,旱田土壤均表现为碳汇;而水田在-5~5℃FTC和-25~5℃FTC中,表现为碳源,而在-5~5℃FT和-25~5℃FT中为弱碳汇;草地土壤在-25~5℃FTC下表现为碳汇,其余作用下为碳源;盐碱地分别在-5~5℃FTC和-25~5℃FT作用下,表现为碳汇;进而推广到研究区,得到大安市冻融期净增温潜势呈现出西北地区较低,而中部较高的分布特点。 以往土壤有机碳研究的重点多放在植物生长季,本研究利用实验模拟技术 探讨冻融作用对吉林西部水田、旱田、草地和盐碱地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酶活性的波动和影响机制,可弥补研究区内尚未开展冻融期盐碱地、草地、耕地(旱田和水田)有机碳的系统研究的空白,为东北盐碱土分布区冻融期碳循环研究提供范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72;X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中旗,王立军,刘文忠,许晴,吴雪宾;森林植被影响气候变化的机制[J];河北林果研究;2005年01期
2 戴伟,陈晓东;北京低山地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赵荣钦,黄爱民,秦明周,杨浩;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雷能忠;黄大鹏;王心源;杨良华;;基于ArcGIS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计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5 曹美秋,庄亚辉;生物质燃烧释放N_2O的测定及其分布[J];环境化学;1994年05期
6 宋长春,王毅勇,阎百兴,娄彦景,赵志春;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J];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7 宋长春,王毅勇,王跃思,赵志春;季节性冻融期沼泽湿地CO_2、CH_4和N_2O排放动态[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8 高志强,刘纪远,曹明奎,李克让,陶波;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10期
9 陈良富;高彦华;李丽;柳钦火;顾行发;;基于MODIS晴空数据的森林日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11期
10 郭进,刘洪霖,黄铁生,陈念贻;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的偏最小二乘法-人工神经网络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瑞平;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及其SHAW模型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明;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区域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
2743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4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