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碱煤燃烧过程细颗粒物排放特性
【图文】:
煤炭学报2017年第42卷图1一维沉降炉实验系统Fig.1Systemschematicdiagramofthedrop-tubefurnace过SEM-EDS(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SM-6390A)获得,主要分析元素包括:Na,Mg,K,Ca,Al,Si,S,Fe等。2结果与讨论2.1PM10粒径分布图2为两种纯煤与两种混煤燃烧生成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图2纯煤与混煤燃烧PM10粒径分布曲线Fig.2ParticalsizedistributionofPM10fromcombu-stionofdifferentblendingcoals曲线总体上呈现双峰分布,ZD,9∶1,7∶3煤样的颗粒物细模态峰值位于空气动力学粒径0.16μm左右,ZN的细模态峰值不明显。4条曲线粗模态峰值位于空气动力学粒径2.5μm左右。单独燃烧ZD煤时生成的PM10含量最高,亚微米颗粒物生成量明显高于单独燃烧ZN煤时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量。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主要与气化矿物质的成核凝结过程有关,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6-7,9,13]煤中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是亚微米颗粒的主要成分。推测准东煤燃烧时,煤颗粒中易气化的碱金属首先(Na,K)挥发到气相里,较难气化的碱土金属(Ca,Mg)在煤焦颗粒内部的还原性气氛下以单质或氧化物的形式释放到煤焦表面[10-11],同时,Fe,Si等难熔元素也会在还原性气氛下发生少量的气化。这些气相蒸气与向煤焦颗粒扩散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含量降低的同时形成过饱和蒸汽,成核析出大量气溶胶[13]。这些气溶胶颗粒是亚微米颗粒物形成的主要前驱物。煤焦颗粒在挥发分释放、挥发分燃烧、焦炭颗粒燃烬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和破碎。单颗粒煤粉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破碎形成数量不一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主要形成超微米颗粒,组分与煤颗粒里矿物质成分接近。除此之外,高温下煤焦颗粒燃烬过程中矿物质熔融聚合形成的灰颗粒,
煤炭学报2017年第42卷图1一维沉降炉实验系统Fig.1Systemschematicdiagramofthedrop-tubefurnace过SEM-EDS(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SM-6390A)获得,主要分析元素包括:Na,Mg,K,Ca,Al,Si,S,Fe等。2结果与讨论2.1PM10粒径分布图2为两种纯煤与两种混煤燃烧生成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图2纯煤与混煤燃烧PM10粒径分布曲线Fig.2ParticalsizedistributionofPM10fromcombu-stionofdifferentblendingcoals曲线总体上呈现双峰分布,ZD,9∶1,7∶3煤样的颗粒物细模态峰值位于空气动力学粒径0.16μm左右,ZN的细模态峰值不明显。4条曲线粗模态峰值位于空气动力学粒径2.5μm左右。单独燃烧ZD煤时生成的PM10含量最高,亚微米颗粒物生成量明显高于单独燃烧ZN煤时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量。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主要与气化矿物质的成核凝结过程有关,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6-7,9,13]煤中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是亚微米颗粒的主要成分。推测准东煤燃烧时,煤颗粒中易气化的碱金属首先(Na,K)挥发到气相里,较难气化的碱土金属(Ca,Mg)在煤焦颗粒内部的还原性气氛下以单质或氧化物的形式释放到煤焦表面[10-11],同时,Fe,Si等难熔元素也会在还原性气氛下发生少量的气化。这些气相蒸气与向煤焦颗粒扩散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含量降低的同时形成过饱和蒸汽,成核析出大量气溶胶[13]。这些气溶胶颗粒是亚微米颗粒物形成的主要前驱物。煤焦颗粒在挥发分释放、挥发分燃烧、焦炭颗粒燃烬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和破碎。单颗粒煤粉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破碎形成数量不一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主要形成超微米颗粒,组分与煤颗粒里矿物质成分接近。除此之外,高温下煤焦颗粒燃烬过程中矿物质熔融聚合形成的灰颗粒,
1.7mg/gcoal。ZD煤钠含量约为ZN煤钠含量的2倍,但由图2可以看出,ZD煤燃烧生成的亚微米颗粒含量比ZN煤的高许多。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ZD煤中硅铝含量是ZN煤硅铝含量的6倍,硅铝组分在燃烧过程中主要形成PM10+,煤中高含量的硅铝酸盐对碱金属气溶胶有明显的吸附作用[15],导致ZN煤亚微米颗粒物的含量明显低于ZD煤。为了探讨混烧对PM10生成的影响,本文将2种配比混烧生成的PM10实验值与加权计算值(假定混烧时两种纯煤不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颗粒物的生成浓度)作比较,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不同配比混煤燃烧生成PM10的实验值与加权计算值Fig.3ExperimentalandcalculationalamountofPM10fromcombustionofdifferentblendingcoals混烧的加权计算值计算公式如下:PM10calculation=xPM10ZD+yPM10ZN式中,x,y对应混烧时ZD煤与ZN煤质量比,文中所采用的x,y取2组值:90%∶10%,70%∶30%;PM10calculation代表PM10的加权计算值;PM10ZD和PM10ZN分别表示燃烧ZD和ZN煤生成的PM10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10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毓梅,李秋营,范建,李炳太;大气粗细颗粒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年04期
2 王耘;;科技期刊中“细颗粒物”符号表示方法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01期
3 范柏祥,孙熙,王金波;可吸入细颗粒物的治理[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03期
4 杨书申;邵龙义;;大气细颗粒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冯加良;胡小玲;管晶晶;赵伟;;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酸度及其与组成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柴发合;高健;王淑兰;;大气细颗粒物监测的政策制定和标准设计[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7 张莉君;东春阳;许慧慧;施烨闻;金奇昂;刘立平;沈先标;;上海市两社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08期
8 杨春雪;阚海东;陈仁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8期
9 ;揭开迷“雾”中的重重秘密——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解析我国空气中细颗粒物形成机制及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10 范娇;秦晓蕾;薛晓丹;陈曦;赵力军;汤乃军;张利文;;细颗粒物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阳;付柏淋;;两种典型通风方式下室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蒲维维;赵秀娟;张小玲;徐敬;徐晓峰;孟伟;;奥运前后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冯加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来源探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董玉敏;;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王子晔;李宁;;浅谈PM2.5防控专利技术开发[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9 叶兴南;尹姿;唐尘;陈建民;;基于吸湿性测量分析上海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混合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陈晨;银燕;钱凌;王巍巍;陈宇;李嘉鹏;;南京北郊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苡婷;上海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堪忧[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任震宇;细颗粒物威胁“健康出行”[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迎久;细颗粒物控制成约束性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3年
4 ;强化源头削减 分区分类控制[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记者 徐维欣;细颗粒物标准制定尚需时日[N];文汇报;2009年
6 通讯员 王双瑾;探寻PM_(2.5)真相[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记者 拓玲;征细颗粒物排污费改善空气质量[N];西安日报;2012年
8 刘敬奇;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贺小巍;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N];陕西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荣丽君;我市在全省率先监测PM2.5[N];西宁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斌;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对前体物排放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吴伊人;含油雾的环境空气中微细颗粒物净化用纤维滤料的织物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3 王晓斐;Gprc5a基因缺失小鼠对SiO_2诱导的肺损伤易感性增加[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英志;柴油车细颗粒物理化性质及其排放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王飞;废水中细颗粒物过滤去除机理研究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6 朱继保;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高知义;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赵金镯;大气细颗粒物心血管毒性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庚达;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10 顾泽平;大气细颗粒物有机质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春;汽车细颗粒物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马琼锦;上海二城区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赵园园;济南市细颗粒物污染及管理建议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林达平;不同相水介质中细颗粒运动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宋劭萌;某高新园区空气PAHs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韩雪;大气细颗粒物对小鼠表皮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英红;兰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化学成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8 杜蔚;青藏高原背景站细颗粒物理化特性及粒子增长机制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9 朱礼波;兰州市不同细颗粒物中PAHs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5年
10 高杰;燃烧火焰中汞的形态转化及富集微细颗粒物的规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8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4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