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超临界水氧化水膜反应器热动力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2:41
【摘要】:随着我国工农业的的迅速发展,各类含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浓度废水相应增多,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超临界水氧化(简称SCWO)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能够完全氧化废水中的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处理后的气液相产物污染性极小,被视为是最有前途的废水处理技术。但是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的腐蚀和堵塞问题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工业化推广。水膜反应器因其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抗盐沉积性能,成为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反应器的首选型式。目前对于水膜反应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以及长期运行状况下系统的稳定性。水膜反应器内多孔管内壁的亚临界水膜层是决定水膜反应器抗腐蚀和盐沉积性能的关键。而目前对于影响多孔管内壁面上亚临界水膜形成及厚度大小的因素的研究则很少,至今没有对该反应器形成一种比较精确的运行指导方法。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有机物浓度高于一定数值时,系统可以实现热量的自补偿,且余热可以回收利用。因此有必要对scwo系统的能量利用进行分析并探讨该技术处理废液的运行费用,寻找提高系统经济性的途径,从而推动该技术的工业化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套以水膜反应器为主体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同时兼顾了系统热能的回收利用。水膜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引入了蒸发水分层概念,最上层蒸发水以亚临界温度进入反应器内,在保证不影响反应区氧化效果的提前下在多孔管内壁面形成亚临界温度水膜层。最下层蒸发水以常温进入反应器进行冷却,以保证反应器出口温度低于水的临界温度,即在反应器下部形成亚临界溶盐区。为了回收利用反应产生的热量,反应器出口高温高压的反应产物首先分流后分别经过换热器预热有机废液和上层蒸发水,而后混合后通过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实现热水的对外供应。 在上述试验系统中以甲醇溶液模拟为有机废液、以氧气为氧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了各个运行参数(主要包括:反应器入口废液温度、废液流量、废液有机物浓度、蒸发水流量和不同层蒸发水温度)对有机物TOC去除率、气相产物成分、反应器内轴向温度分布、物料有效停留长度和有效停留时间的影响。从系统处理效果和能力、稳定运行及节能角度出发,确定了适宜的操作参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物TOC去除率依赖于反应最高温度和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有效停留时间,为获得高于99%的TOC去除率,有效停留时间应保持在15s以上。反应器入口甲醇溶液温度是影响反应器内是否发生超临界水氧化的关键。本系统中只有在入口甲醇溶液温度高于369℃时,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才得以进行,此时TOC降解效率超过了99%。甲醇溶液浓度和反应最高温度存在线性的函数关系,随着浓度的升高,反应最高温度和TOC的去除率随之升高。浓度≤2%时,反应最高温度低于500℃,停留时间小于15s,甲醇不能完全降解。而浓度增加到8%时,反应最高温度迅速增加到700℃以上。浓度过高,反应器内顶端存在的过热现象不利用反应器的长期运行,最终选择试验系统比较适宜的甲醇溶液浓度应为4%-6%。甲醇溶液流量的升高,导致物料的有效停留时间显著下降,甲醇降解不完全。试验系统废液流量在小于14kg/h时,TOC降解效率均能达到99%。蒸发度和反应器入口中层蒸发水温度对反应器内轴向温度分布以及TOC的降解效率影响很小。本试验系统蒸发度在0.04-0.08范围内,中层蒸发水入口温度即使降至105℃,TOC去除率也达到了99%以上。随着上层蒸发水温度的升高,物料有效停留时间增加,上层蒸发水温度只有高于285℃时方能获得99%以上的TOC降解效率。 由于在试验过程中难于实现反应器内径向温度的精确测量,也没法实现水膜厚度的在线测量,本文根据水膜反应器内物质的流动和反应特点,确定了适合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FLUENT6.2软件对水膜反应器内的温度场分布和水膜厚度分布进行计算研究。 本文模拟中的流动模型采用RNG k-ε模型,化学反应采用单步的甲醇氧化反应,反应速率由薄层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控制,多孔区域内的流动遵循达西定律。为了计算的收敛性,对临界点附近水的物性参数采用去峰线性化的方法进行计算。水膜反应器物理模型的结构尺寸完全按照试验系统中实际建造的反应器尺寸。由于水膜反应器为轴对称结构,为减小计算量,本文选取模型的一半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将模拟计算和试验所测得的反应器内轴向温度分布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误差小于8%。 通过对水膜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确定了各个运行参数对反应器内温度场分布和水膜厚度分布的影响规律,计算过程中参数的选择是参考试验结果确定的。计算结果表明:各个运行参数对反应器内轴向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与试验结论完全吻合。反应器内水膜厚度沿轴向经历先降低,甚至降至负值后,并逐渐升高的过程,存在负值的区域仅限于上层蒸发水区域。水膜厚度存在负值说明多孔管内的温度亦超过了水的临界温度。反应器入口有机溶液的温度对水膜厚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只要保证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开始即可。有机溶液的浓度、流量以及中层蒸发水温度对处于负值区的水膜厚度的大小基本没有影响,在存在亚临界水膜层的区域内,随着浓度和流量的降低以及中层蒸发水温度的降低,水膜厚度随之增加,具体选择范围需要根据试验结果兼顾TOC去除率。随着上层蒸发水流量的升高,出现负值的水膜厚度的区域逐渐减少,而对反应器下部的水膜厚度影响不大。在诸多运行参数中,上层蒸发水温度对水膜厚度的影响最大,随着上层蒸发水温度的降低,水膜厚度出现负值的的区域明显减小,且反应器下部水膜厚度也明显增加。在蒸发度为0.06时,上层蒸发水温度降至约为250℃时,水膜厚度全部为正值,表明此时整个反应器多孔内壁上的水流均为亚临界温度。但是,根据试验结果,当其温度过低时,会影响TOC的去除效果。在确定反应器入口废液温度、流量、有机物浓度以及中下层蒸发水强度和温度后,水膜厚度出现临界值时,上层蒸发水温度和上层蒸发度呈线性关系。 明确了各个运行参数对水膜厚度的影响规律,还需要在各个参数以及反应器结构和水膜厚度之间建立起关联公式,确定具体的亚临界水膜层形成的条件,以指导水膜反应器的设计和系统运行参数的正确选择。本文根据水膜反应器内物质换热基本原理,推导出了物质之间换热的基本方程式。通过简化并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忽略了对水膜厚度影响甚小的参数,最终建立起了各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确定了亚临界水膜层形成的条件。多孔管内壁面上亚临界水膜层厚度的变化是由于蒸发水和主流物质之间的换热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主流物质和蒸发水之间因蒸汽分压差导致的蒸发换热,另一方面是两者之间由于温差导致的接触换热。 水膜反应器出口温度是否低于水的临界温度374℃,取决于下层常温的蒸发水量,本文取水膜反应器为控制体,根据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确定了下层蒸发水量和系统其它运行参数之间的数学关联式,即确定了反应器内亚临界溶盐区形成的条件,从而可以指导下层蒸发水量的选择。 为了探讨基于水膜反应器的超临界水氧化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对系统的能量有效利用率和处理成本作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和模拟研究得到的优化参数下,系统的有效能量利用率可达到54.06%,系统通过背压阀降压引起的能量损失达20%左右。为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必须进一步研究系统压力能的利用途径。对废液处理量为300m3/d, COD含量为40000m/L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进行的经济性分析表明:系统处理成本为33.05元/t,其中氧气的费用约占总运行费用的71.8%。为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需要寻找新的氧化剂使用方式来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在保持系统高的TOC去除率条件下,根据本文确定的亚临界水膜层形成条件以及亚临界溶盐区形成条件选择系统最佳运行参数后,水膜反应器可以有效缓解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的腐蚀和盐沉积问题,对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弃物,随着系统压力能利用方式的开发以及氧化剂使用方式的优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利;;多孔膜反应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1年04期

2 蒋娜莎;金腊华;;微曝气混凝土生态膜法污水处理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1年05期

3 贾庆超;李叶红;牛永生;石蔚云;;YBa_2Co_(0.3) Cu_(2.7)O_(7-δ)膜反应器中Ni-Ru/ZrO_2催化性能和积碳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4 付晓刚;俞金寿;;基于极值动力学机制和信息融合搜索的混合算法及其应用[J];化工学报;2011年08期

5 邓松圣;雷飞东;李赵杰;沈银华;;空化水射流物理化学效应分析[J];天然气与石油;2011年04期

6 陈一鸣;;膜反应器研究及应用[J];河南化工;2011年06期

7 陈默;曹端林;李永祥;王建龙;;新型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1年05期

8 欧阳科;谢珊;;SRT对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污泥活性和硝化性能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9 孟广耀;陈初升;刘卫;刘杏芹;彭定坤;;陶瓷膜分离技术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10 张兴中;;膜催化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雷;廖传华;朱跃钊;丁杨惠勤;张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张丽;韩恩厚;柯伟;;671合金在含S_2O_3~(2-)的NaCl水溶液中的点蚀行为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谷景华;熊国兴;李安武;;铅氧化物修饰的γ-Al_2O_3膜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龙帅;张爱清;管文武;翟豪;;铂纳米簇/光敏性聚酰亚胺杂化膜反应器的制备及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姚曳;李侃;贾金平;王亚林;徐云兰;王浩伟;;纳米管TiO_2转盘电极的光电催化活性研究及其对罗丹明B的降解[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超;宋鹏;郭家秀;楚英豪;尹华强;;印染废水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何本桥;石文英;李建新;邹志群;;SPVA/Zr(SO_4)_2/无纺布复合催化膜制备及其连续酯化催化性能[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宋海农;;造纸中段废水深度处理方法[A];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讲义)[C];2010年

9 盛宏至;;POPs非焚烧处置技术和我国等离子体技术实践[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连鸳;朱海燕;马萌萌;齐丽红;程振兴;;氧化消毒技术进展[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雷震宇;我市77项成果上榜[N];大庆日报;2011年

2 阳永荣 王靖岱 陈丰秋;蓬勃发展的化学反应工程前沿[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邝生鲁 奚强(本文作者为武汉化工学院教授);化工前沿技术发展重点[N];中国化工报;2002年

4 陈敬农 通讯员 杨晓萍;天然气制备合成气有了新工艺[N];科技日报;2003年

5 孙本惠;膜技术在石油及化工领域的应用(下) [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翁国娟;“风光无限”的膜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4年

7 华萱;膜工业科技发展要点[N];中国石化报;2001年

8 韩布兴;超临界流体:新世纪新概念[N];中国化工报;2002年

9 涂善东 王正东;微型化学化工机械:独领风骚的新兴产业[N];中国化工报;2003年

10 记者 冯海波;华工发明分解笑气新设备[N];广东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守燕;超临界水氧化水膜反应器热动力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田婷芳;陶瓷透氧膜材料和过程xO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卢红;膜反应器中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的研究与模拟[D];四川大学;2002年

4 沈培俊;焦炉煤气重整透氧膜研究及材料优化[D];上海大学;2011年

5 蔡睿;固体电解质膜反应器中的选择氧化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邵怀启;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催化剂及膜反应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范立海;膜法细胞光合固定和催化转化去除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薛向东;废水光催化处理特性及高效光催化反应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9 陈日志;纳米催化无机膜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10 朱文良;液态烃类在透氧膜反应器中混合重整制氢/合成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军霞;超临界水氧化六硝基

本文编号:2763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63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