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合氧化铝胶体和胡敏酸对U(Ⅵ)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71;O648.1
【图文】:
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水合氧化铝胶体和胡敏酸对 U(VI)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被认为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处置方案,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考虑的处置方案。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是将高放废物埋藏在深约 500~1000m 的条件稳定的地下工程中,将其永久地与生物圈进行隔离,以减少或避免其对及人类产生影响。埋葬高放废物的“坟墓”被称之为“高放废物处置库”。废物处置库采用多重屏障的的设计思路。多重屏障主要包括由废物储藏罐回填材料组成的工程屏障,以及由周围岩体构成的天然屏障[7]。考虑到高放的特性,处置库的选址、设计、建造、性能评价、安全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要极为苛刻,处置库的安全期限要至少达到 1 104年。目前世界上尚无任何工程能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当放射性核素突破处置库工程屏障,它们将随地迁移,对于以花岗岩为处置库围岩的处置库,往往存在大量裂隙,这些裂隙射性核素的迁移提供了通道,放射性核素很可能随地下水的流动通过裂隙从库近场向处置库远场环境迁移。因此,研究放射性核素在地下环境尤其是多质中的迁移行为,对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安全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水合氧化铝胶体和胡敏酸对 U(VI)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理化学因素密切相关[9]。研究者当初普遍认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环境中仅以溶质的形式进行迁移固相(岩石,土壤等)因为发生强烈的吸附作用而被强烈阻滞[10]。但随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实验室模拟研究结果与现场研究实际结果出现了偏差,放射性核素在地下环境中随地下水的迁移能力远超过实验室模拟预果。人们开始注意到,地下水环境中还存在除了液相和气相的可移动第三胶体相。在现场研究中有人发现,部分放射性核素在地下环境中会以胶体发生长距离的迁移。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地下环境中的天然胶体可能在放射素迁移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现场及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性核素会通过水解形成放射性真胶体或者与地下环境中胶体结合形成放射胶体,以胶体形态在地下环境中存在并迁移[10-12]。因此,环境胶体与放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放射核素迁移的影响成为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评价研究课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图 1-3 胶体促进放射性核素在处置库环境迁移的条件[11]。体迁移的因素核素与胶体结合之后,在地下环境中的命运主要由胶体在多孔决定。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行为主要包括溶解、聚沉(团聚、沉截留、重力沉降、扩散、吸附等过程[20]。这些过程受很多因素身的性质、多孔介质的性质以及流动相的性质等。胶体自身性质的影响胶体粒径对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有显著影响。根据 DLVO 理,如果胶体粒径大于孔隙尺寸,阻塞效应和重力沉降过程会主中迁移,反之阻塞效应和重力沉降过程则可忽略,由扩散运动如,O’Carroll 等[21]研究了不同粒径的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颗粒发现较小粒径的胶体在砂柱中的沉积量比较大颗粒的胶体更多论,胶体粒径越小,胶体的布朗运动越强,胶体与多孔介质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涛;王园园;朱媛媛;;粘弹性饱和多孔介质中圆柱孔洞的瞬态响应[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2 杨雯;郝丹丹;徐东昊;商建英;李保国;;生物炭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与滞留[J];土壤通报;2017年02期
3 刘凯欣,刘颖;横观各向同性含液饱和多孔介质中瑞利波的特性分析[J];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4 马骥,王补宣;湿饱和多孔介质冻结过程中壁面效应的影响[J];化工学报;1996年01期
5 吴昆裕,薛强,Laszlo Adler;弹性波在两种液体饱和多孔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6 邓聚成;不饱和多孔介质渗流的外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7 王盛源;饱和多孔介质粘弹性理论[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9年07期
8 舒海辉;周亚军;;非饱和多孔介质应力渗流耦合分析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7年06期
9 刘干斌;郑荣跃;陶海冰;;饱和多孔介质中热弹性波传播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10 刘凯欣,刘颖;液饱和多孔介质中三维应力波的传播[J];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武;;非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应变局部化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吕雪艳;董姝楠;陈亚妮;孙媛媛;吴吉春;;不同环境因子对纳米二氧化铈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3 刘占芳;冯晓伟;;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应变局部化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华青;田家勇;;流体饱和多孔介质的声弹性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曾和;徐小荷;;饱和多孔介质孔隙变形的有效应力定理Ⅰ-微孔洞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祝彦知;仲政;;正交各向异性含液饱和多孔介质三维黏弹性动力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曹钢;;球磨生物炭与Cd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交互作用[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8 章梓茂;石志飞;;饱和多孔介质中六类变量的广义变分原理[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徐曾和;徐小荷;;饱和多孔介质孔隙和骨架变形的有效应力定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郑勇刚;高菲;张洪武;卢梦凯;;饱和多孔介质大变形耦合动力接触分析的修正对流粒子域插值物质点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俊威;水合氧化铝胶体和胡敏酸对U(Ⅵ)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2 李保忠;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波的传播[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颖;冲击载荷作用下含液饱和多孔介质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贺英;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正反演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陈星欣;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和沉积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俊波;含液多孔介质中失稳现象理论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的有限元—无网格耦合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付振东;非均质饱和多孔介质准静态行为分析的耦合多尺度及耦合升尺度有限元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鹏远;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的渗透迁移:孔隙结构和颗粒尺度效应[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单振东;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问题精确解[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裕宁;二维饱和多孔介质地基上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
2 冯凤翠;非饱和多孔介质中圆柱形洞室对入射平面波的散射[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3 熊峰;饱和多孔介质土动力学数值模拟及在空沟隔振中的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9年
4 吕雪艳;纳米材料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大学;2015年
5 谢冰怡;不同类型胶体对铅、镉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姜乃斌;弹粘塑性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7 王雨鹭;钒与土壤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及交互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陆春华;液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9 张亚;饱和多孔介质化学—热—流—固耦合理论和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徐召;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深埋圆柱形洞室的瞬态动力响应[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66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6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