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极端环境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5 22:24
【摘要】:地下深部、酸性矿坑排水、热泉、以及高盐等极端环境往往栖息着很多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极端环境有的含有高浓度砷;但是,至目前为止,对这些极端环境高砷沉积物中广泛存在的砷氧化菌还知之甚少,对这些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活性特征、及其介导的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还未见报道。本论文以典型高砷地下水区域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雄黄尾矿酸性矿坑排水高砷土壤、热泉高砷沉积物等三个代表性的极端环境砷氧化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和砷氧化酶基因的多样性特征、砷氧化微生物的功能、以及砷氧化微生物对矿物砷溶解和释放的影响,揭示了极端环境条件下砷氧化微生物在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为砷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依据。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含高浓度的总砷(6.74-27.90 mg/kg)、TOC(0.27-8.37 g/kg),相对较高浓度的SO_4~(2-)(14.53-863.87 mg/kg)、NH_4~+(3.12-52.77g/kg)、Cl~-(3.88-511.76 mg/kg)、Fe(12.13-62.50 g/kg),以及相对较低浓度的NO_3~-(0.23-3.03 mg/kg)、Ca(6.80-32.34 g/kg)、Mg(2.33-12.22 g/kg);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高砷沉积物样品含有的微生物隶属于31个门,其中占优势的微生物有Firmicutes(63.20%)、Proteobacteria(24.77%)和Actinobacteria(6.88%);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有Cu(R~2=0.9564,P=0.075)、Sb(R~2=0.9088,P=0.018)、Al(R~2=0.8969,P=0.033)、TON(R~2=0.7358,P=0.017)、K(R~2=0.7355,P=0.023)、以及Fe(R~2=0.6314,P=0.078);另外,Fe与Al、Cu、Sb、K、TON呈正相关,与TOC成负相关;TOC对沉积物深度为1 m、114 m、223 m和200 m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对深度为30 m、65 m、95 m、175 m和145 m的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高砷沉积物样品微生物催化砷氧化的microcosm实验表明,所有9个高砷沉积物样品中的微生物既能利用有机碳源、又能利用无机碳源;当反应体系添加0.2%酵母提取物或10.0 mM NaHCO_3为外加碳源时,样品微生物能分别在48-95小时和72-288小时内将1.0 mM As(III)完全氧化。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样品微生物群落砷氧化酶催化亚基AioA的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共获得了98条新的AioA蛋白序列,包括由11个新的AioA组成的砷氧化酶新家族,进化位置介于β-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之间;由10个新的AioA组成的3个砷氧化酶新亚家族,三个新亚家族分别属于β-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以及其余76个新的AioA蛋白,分别属于ε-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 AioA。这些aioA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细菌界和古菌界微生物的同源性为34-99%。以上结果表明,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中含有的砷氧化微生物均为新的未报道的砷氧化微生物。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砷释放结果表明,高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明显促进了沉积物中的不溶性砷的溶解和释放;微生物作用28天后,114 m样品释放的砷浓度最高,为10.78μM,其次是65 m样品,释放的砷浓度为4.69μM,其它样品释放的砷浓度从高到低依次是:95 m(3.48μM)、200 m(3.19μM)、135 m(2.89μM)、175 m(2.01)、223 m(1.60μM)、30 m(1.41μM)、和1 m(0.52μM)。微生物催化的砷释放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或增高,或降低,表明反应体系中发生了微生物介导的砷溶解和砷吸附等过程。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地球化学结果表明,与其它已报道的酸性沉积物相比,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含较高浓度的总砷(973.54-13387 mg/kg),相对较低的TOC(4.3-5.1 g/kg),相对较高的SO_4~(2-)(1240-60680 mg/kg)。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有细菌24个门,占优势的微生物为Firmicutes(86.29%)、Proteobacteria(11.89%)。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催化砷氧化的microcosm结果表明,3个高砷沉积物样品既能利用有机碳源又能利用无机碳源进行氧化。当以0.2%酵母提取物或10mM NaHCO_3为外加碳源时,沉积物能分别在48-72小时、48小时将外源1 mM As(III)完全氧化。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砷氧化酶催化亚基AioA的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共获得了31条新的AioA酶,包括由1个新的AioA组成的砷氧化酶新家族,进化位置介于α-Proteobacteria和Archeae之间;由2个新的AioA组成的2个砷氧化酶新亚家族,两个新亚家族分别属于β-Proteobacteria和α-Proteobacteria;以及其余29个属于β-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的新成员。这些aioA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细菌界和古菌界微生物的同源性为42-95%。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在好氧状态下微生物群落砷释放结果表明,高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明显促进了沉积物中的不溶性砷的溶解和释放;微生物作用28天后,沉积物T4释放的砷浓度最高,达152.22μM,其次为沉积物T1B(118.20μM)、T4(158.08μM)。热泉高砷沉积物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热泉高砷沉积物其它已报道的热泉沉积物相比,含较高浓度的总砷(8.64 mg/kg),相对较高的TOC(34 g/kg)。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有7个不同的细菌门类。其中,最丰富的是Proteobacteria(54.46%)、Firmicutes(31.68%)、Bacteroidetes(4.46%)、Chloroflexi(3.96%)。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催化砷氧化的microcosm结果表明,热泉高砷沉积物样品既能利用有机碳源又能利用无机碳源进行氧化。当以0.2%酵母提取物、10 mM NaHCO_3、10.0 mM葡萄糖、10.0 mM乳酸为外加碳源时,热泉高砷沉积物能分别在216小时、264小时、120小时、120小时内将外源1 mM As(III)完全氧化。但是热泉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并非能利用所有碳源,当添加10.0 mM乙酸作为唯一碳源时,其氧化效率与不添加沉积物的对照组一致。热泉高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砷氧化酶催化亚基AioA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共获得了20条新的AioA蛋白,包括由1个新的AioA组成的砷氧化酶新家族,进化位置介于β-Proteobacteria和Archeae之间;由1个新的AioA组成的1个β-Proteobacteria砷氧化酶新亚家族;以及其余18个属于β-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的新成员。这些aioA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细菌界和古菌界微生物的同源性为44-93%。此外,分离到1株嗜热砷氧化微生物GHS311。GHS311在30℃或65℃下完全不生长;在45℃下,菌株GHS311才得到最适生长。编码嗜热菌株GHS311亚砷酸盐氧化酶大催化亚基AioA的基因与其它已知可培养单株AioA序列同源性为84.7%-57.6%,有趣的是,这6个单株均为非嗜热单株。热泉高砷沉积物在好氧状态下微生物群落砷释放结果表明,高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明显促进了沉积物中的不溶性砷的溶解和释放;微生物作用28天后,添加10 mM NaHCO_3的实验组砷最高释放浓度为5.79μM,添加0.2%酵母提取物实验组最高砷释放浓度为3.09μM。此外,筛选到了地下深部23株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分别来自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砷氧化活性检测后,发现有9株菌表现出了较强的砷氧化能力,7株为自养型,2株为异养型。化能自养砷氧化微生物和异养型砷氧化微生物能分别在14-60小时、34-60小时之内将1 mM As(III)完全氧化。最终成功扩增、克隆了7株菌的砷氧化酶,其砷氧化酶分别属于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的AioA家族,最大同源性为79%-99%。有两株微生物(Pseudorhodoferax sp.N105-12和Shinella sp.N114-3)的aioA基因发生了水平基因转移。砷氧化微生物对含砷矿物(毒砂)砷释放的结果表明,有氧状态下,砷氧化微生物可促进或抑制毒砂的砷释放,但不同微生物促进/抑制砷释放程度完全不同。微生物作用28天后,菌株N105-5和N105-12对毒砂砷释放的最高抑制浓度分别为13.8μM、12.4μM;菌株N105-16、N114-3、N125-8、N125-10在一定时间内,对毒砂的促进浓度分别为9.3μM、5.9μM、4.1μM、6.5μM。最后,比较分析了这三种极端环境高砷沉积物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矿坑排水沉积物总砷含量(973.54-13387mg/kg)最高,热泉沉积物TOC含量(34 g/kg)最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表明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所含门类(31个)最多,其次为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24个)、热泉高砷沉积物(7个)。微生物群落催化砷氧化能力由大至小依次为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热泉高砷沉积物。功能酶基因aioA在相应微生物群落中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和热泉高砷沉积物。沉积物样品微生物群落砷释放最高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和热泉高砷沉积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72
【图文】:

全球分布,地热,地下水,环境


经铬砷酸铜处理的木材的加工;⑦在部分东欧地区的前军事基地里,化学武器乙烯基二氯胂、二苯氯胂、苯氯乙酮的生产和储存而导致的严重污染; ⑧农业砷试剂的大量使用,如有机砷化合物洛克沙胂(4 -羟基-3 -硝基苯基胂酸);⑨过程等。.1.2 砷的分布及含量伴随着天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种方式,砷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陆地上的丰度平均为 1.5-3 mg/kg。(1) 地下水是最多,也是最主要的易被人类接触到砷的一种方式。目前,全很有地方受高砷地下水的污染(图 1.1)[15]。被研究相对深入的高砷地下水区域]有孟加拉、孟加拉邦、中国(台湾、内蒙古、山西)、阿根廷(Chaco-Pampean 平原利北部、泰国(Ron Phibun)等地,其地下水砷浓度分别为 0.5-2500 μg/L、1-3g/L、10-1820 μg/L、1-2400 ug/L、1-3050 μg/L、1-5300 μg/L、100-1000 μg/L、000 ug/L 等。此外,高砷沉积物中也发现了砷的存在,主要来源矿物砷的释放

原核微生物,代谢途径,转运系统


图 1.2 原核微生物砷代谢途径[71]微生物对砷的摄取、沉淀及排出酸盐与磷酸盐结构类似,主要通过磷酸盐转运系统[71]进入革兰氏阴性细磷酸盐转运系统介导了此过程:结构型的 Pit 和诱导性的 Pst。一般主要 转运系统进入细胞,只有在环境中磷酸盐水平较低时,才会大量通过 Pst进入细胞[72]。砷酸盐与甘油结构类似,在 pH 小于 9.3 时,以不带电荷的 As(OH)3形式此大部分亚砷酸盐通过水-甘油跨膜转运通道进入细胞[73-75]。原核生物大scherichiacoli)GlpF 的突变体保留了对 As(III)的敏感性,因此,有 1-2 个s(III)摄取系统,比如 ABC 转运系统,有助于 As(III)的摄取。砷可能对细胞造成毒性前,微生物通过胞外沉淀(Extracellularprecipitatiohelation)、细胞内隔离(Intracellularsequestration)、外排系统(Activeextrushe cell)来降低砷对细胞的伤害[76]。

微生物催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正因为有了微生物的关键作用,才使得砷的地球化学循环成为可能[微生物催化的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如下(图 1.3):①各种具备生物厌氧砷还原的微生物将 As(V)还原成 As(III)[137-138]。其中厌氧砷还原微生物了富 As(V)沉积物中 As(V)向 As(III)的转化,由于 As(III)易迁移的特性,同地下水和/或土壤造成了污染[139]。②As(III)反过来,又被亚砷酸盐氧化微生成 As(V)。As(III)的氧化可导致海洋沉积物/淡水沉积物中的矿物对 As(V)的吸附[140]。As(III)同时也可被依赖亚砷酸盐的不产氧光合作用氧化[141]。③无可以转化成甲基砷进行解毒。甲基化的砷以挥发性的甲基胂形式存在,主A(III),以及少量 MMA(III)和 DMA(III)[142]。④甲基砷也可以去甲基化成无-145],与③形成双向循环,目前在很多环境中都有发现[146-158]。比如人为用剂和杀虫剂等[159-160]的有机砷化合物如 MAs(V)和洛克沙砷,可在环境中微用下去甲基化成无机砷。⑤海水中砷的主要形式为 As(V),它可被藻类转化[161]。⑥在很多生物体中都发现了砷累积现象。如蕨类植物在其地面以上组超富集砷[162-163],水稻植物不仅可以不仅可以吸收无机砷而且可以将其甲基终在谷粒中累积[164],海洋动物可以累积砷糖及砷甜菜碱等[1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宏;;黔西南高砷煤地质特征及其分布类型[J];中国煤炭;2007年03期

2 谢宏;聂爱国;;黔西南高砷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贵州地质;2006年02期

3 李锦照;;氯化法处理高砷硫铁矿烧渣的研究[J];云南冶金;1989年05期

4 ;反射炉精炼高砷锑粗拝[J];有色冶炼;1973年06期

5 刘宏;吴攀;;高砷煤矿废水灌溉土壤中砷的垂直分布特征[J];干旱环境监测;2014年02期

6 傅丛;白向飞;姜英;;中国典型高砷煤中砷与煤质特征之间的关系及砷的赋存状态[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7 李浩;梁秀芬;宋原;王刚;王永强;武玉根;;呼和浩特地区高砷地区地下水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09年02期

8 张雪;陈桐;吴攀;张莉;尹嵩;陈梦瑜;;燃用高砷煤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J];河北化工;2008年06期

9 李梅;;高砷煤开采和利用中砷的环境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年04期

10 杨艳;;碳酸盐岩处理酸性高砷煤矿废水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军营;赵永椿;李海龙;郑楚光;;贵州高砷煤燃烧砷的排放与控制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存荣;刘文波;冯翠娥;刘滨;宋建新;;内蒙古河套平原地下咸水与高砷水分布特征[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秀红;边建朝;相有章;管淑芬;王林;宋术亮;屈福荣;;鲁西南地区高砷水源筛查结果分析[A];首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虞江萍;;高砷煤燃烧砷在室内外空气中的含量及分布特征[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刘晓莉;白广禄;范中学;李晓茜;李平安;朱参胜;;陕西省商洛市高砷饮水区地砷病病情调查[A];2008陕西省环境与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韩莉;甘义群;于凯;;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景传勇;崔金立;;典型高砷地下水地区人体生物样品中砷的形态分析[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姚茂琳;张爱华;于春;徐玉艳;黄华;潘化兵;;高砷煤烘玉米粉对大鼠血尿中25项参数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9 谢宏;聂爱国;;贵州西部地区煤中砷的赋存状态与其洗选特性[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汪希兰;张爱华;张璞;袁国辉;;高砷煤烘玉米粉致大鼠遗传损伤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炳军 匡勇 周忠信;坚决堵住强毒高砷的“来路”[N];青岛日报;2006年

2 记者 冯建长;高砷难选矿又添新克星[N];中国黄金报;2002年

3 记者吴坤胜;内蒙古可望告别高砷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记者 张苏民;专家:高氟高砷会引起中毒[N];海南日报;2006年

5 韩子夜 蔡五田 张福存;高砷地区:如何找到好的地下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记者 田雪莲 陈蓉 特约记者 夏鹏;吉林通榆五村屯告别高氟高砷水[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韩子夜 蔡五田 张福存;高砷地区:如何找到质量好的地下水[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8 刘炳军  匡 勇  周忠信;黄岛再次检出进境高砷铁矿[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9 通讯员 秦淑红 白云;饮用水高砷氟处理技术与设备中试推广项目进展顺利[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10 王跃刚邋记者 王文辉;让150万人告别高氟高砷水苦咸水[N];吉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烨;极端环境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邓娅敏;河套盆地西部高砷地下水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王艳红;河套平原强还原高砷地下水系统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媛;内蒙古河套盆地高砷含水系统的微生物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杨素珍;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高国龙;三相循环流化床中催化氧化高硫高砷难选冶金精矿和尾渣基础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7 贾永锋;内蒙河套盆地西部高盐高砷地下水成因探究及反应热力学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姚华;砷作用的远期效应及其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9 段艳华;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砷富集的季节性变化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0 Harold Wilson Tumwitike Mapoma;中国大同盆地含砷地下水反应运移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谈诚;硫、氧体系下高砷锑烟尘分离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2 黄志勇;黔西南高砷煤与卡林型金矿成因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李俊海;黔西南高砷煤形成特殊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4 吴佳霖;高砷含铜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韩双宝;银川平原高砷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蒋友芬;新疆奎屯地区高砷环境中抗砷菌的初步筛选[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龚本根;高砷煤砷释放特性及矿物转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佟俊婷;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水灌溉对土壤—作物系统中砷分布的影响及健康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刘婷;高砷煤酸性废水体系中砷的自然净化机理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10 贾海;高砷冶金废料的回收与综合利用[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0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0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