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相互作用对超分子荧光传感体系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硝基芳烃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28 12:18
【摘要】: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作为含能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爆破、军事等领域,但由于其高毒性、高危险性,已成为重要的危险污染源。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意识的增强,NACs类污染物的高效实时现场检测迫在眉睫。NACs多为电中性分子,与传感器受体的作用力相对较小,且该类污染物结构相近,种类繁多,仅通过常规的荧光传感设计技术难于达到检测时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超分子荧光传感器不仅具有荧光传感优势,其合成方法具有简易性和多样性,性能可调性强,故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无论是基于自组装的传感器构建,还是其应用过程,本质上都是弱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对这些弱相互作用深入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操控,以功能为导向合成特定结构和性能的传感器、并有效地应用。荧光传感器中主要的功能基团是荧光团和受体。本研究课题从溶质-溶剂主客体弱相互作用对这两个功能基团性能的影响入手,选取应用广泛的萘酰亚胺类荧光团4-methoxy-N-ethyl-1,8-naphthalimide和吡啶尿素基类受体N,N’-bis-(3-pyridyl)ethylene-bis-urea,通过理论计算方法,从微观层面研究了溶质-溶剂弱相互作用对传感光学性能和受体识别性能的影响;然后基于异质金属相互作用对检测选择性可能的调控作用,以硝酸银、硫氰酸铵和硝酸镁、硝酸钙为主要原料,合成Mg-Ag和Ca-Ag配位聚合物荧光传感材料,研究其发光性能,并用于硝基芳烃类污染物的检测,以荧光猝灭的方式实现了对2,4,6-三硝基酚(TNP)的选择性检测,并对两个配位聚合物传感选择性的异同进行了对比。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可极化的连续介质模型(Polarized Continuum Model,PCM),结合密度泛函(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采用周期性的明确溶剂模型,研究了溶剂极性对荧光团光学性能和受体选择性识别性能的影响;借助于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方法,研究了溶质-溶剂分子间的特定弱相互作用。选取应用广泛的萘酰亚胺类荧光团4-methoxy-N-ethyl-1,8-naphthalimide为研究对象,针对随溶剂极性增强,该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红移、量子产率逐渐降低等实验结果,选用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研究了溶剂极性对激发态电子结构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详尽地讨论了荧光团光学物理性质(尤其是荧光强度)随溶剂极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从基态到激发态,该化合物荧光团溶质-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的变化,各弱相互作用导致的激发态失活等;选取典型的多位点受体N,N’-bis-(3-pyridyl)ethylene-bis-urea(BPEBU),在气相(ε=1.0)以及丙酮(CH_3COCH_3,ε=20.7)和乙醇(C_2H_5OH,ε=25.7)溶液中,研究了溶剂极性对syn-anti构象分子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及其在丙酮和乙醇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采用明确/连续的混合溶剂模型,优化了溶质-溶剂超分子簇结构,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氢键簇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会对荧光传感材料的传感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来自溶剂的弱相互作用,不仅在于极性的整体效应,还有溶质-溶剂间的特定弱相互作用,作用于荧光团,使传感材料的量子产率、荧光寿命等主要光学性能产生变化;作用于多位点受体,改变各个作用位点的相对竞争能力,从而影响超分子传感体系的分子识别性能及自组装过程。(2)为了研究来自异质金属的弱相互作用对选择性识别的影响,以硝酸银、硫氰酸铵和硝酸镁为主要原料合成Mg-Ag配位聚合物荧光传感材料[Mg(DMF)_4Ag_2(SCN)_4]_n,该配位聚合物能发射强荧光,在DMF和含水介质中以荧光猝灭的方式实现了对TNP的选择性检测,与其他NACs相比,表现出很高的灵敏度,且经过五次循环使用,样品的发光强度和PXRD均与原样品的保持一致,表明该配合物有望用于TNP传感;以硝酸银、硫氰酸铵和硝酸钙为主要原料合成Ca-Ag配位聚合物荧光传感材料[Ca(DMF)_4Ag_2(SCN)_4]_n,该配合物也具有强大的发射,通过发光猝灭效应对TNP的检测有着较高的猝灭常数和低检出限,且合成成本比Mg-Ag配合物更低,表明其可用于TNP检测的高灵敏度传感材料。由于该Mg-Ag和Ca-Ag配合物的发射光谱与TNP的吸收光谱高度重叠,故其传感机理可能在于与TNP之间的能量转移。对比研究显示,二者晶体结构相近,但在检测应用中,除了仍然具有最高的TNP敏感性,对其他NACs的识别选择性已经不同,表明配位聚合物中异质双金属中心之间的弱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效应,选用不同的金属中心,能使体系对客体分子的选择性识别性能产生变化,对传感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有着调控的作用。通过上述对超分子体系的弱相互作用研究,为新型传感材料的合成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为高选择性传感器提供了新的研发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830;O657.3
【图文】: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子分析化学概述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是由 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首次提出,主要用于研究分子组装和分子间键的化学[20]。与原子间而形成分子的分子化学(Molecular Chemistry)不同,它是指以分子相互作用力(或称分子间力)为基础、以两个或多个分子(或基元) 互作用组装而成的有组织的复杂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化学[21-23]。分子化学的关系如图 1.1。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化以气相和水溶液为代表进一步显示于图 2.5(b)。首先是极值 1,气相负值从基态的-36.72 增大至激发态下的-45.02 kcal/mol,二者差值 8ol。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加,到了 H2O 中,这个差值达到了 12.94 kcal/m态的-45.02 到了激发态的-57.96,变化较为明显。与之不同的是,极值态下却几乎没有改变。因此激发态下,对荧光失活的影响应该主要来位的作用,并非 O14;另外,5, 6, 7 局部最大值在激发态下均明显增大随着电子转移程度的增加,有几个局部极值点发生了变化:4 由负值变、2 和 10 减小、9 和 11 减小变成了负值。这些静电势值在激发态下,态所发生的变化,都可能会对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图 2.10 (C)O···H 配位概率分布Fig. 2.10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C) O···H hydrogen bonding number per atom P(n).Taking 2.72 (the sum of the van der Waals radii of H and O) as the cutoff distance to definehydrogen bond.图 2.11-2.13 和图 A.1-A.2 中的 g(r) 和角度分布图进一步显示了其弱相互作用状况。NI 分子中的三个氧与溶剂分子的作用是不同的,O18 与溶剂分子基本没有作用,这点从 g(r)几乎没有可分辨的峰可以看出,而 O14 与 O15 则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二者作用强度略有不同。如果以 2.72 范围内为氢键形成的标准从最可几处的距离可以看出所有溶剂包括非极性和极性的,均与 O14 和 O15 形成了氢键。其中水有最强的作用,在接近 1.85 处有非常明显的第一溶壳层,其次是 CHONH2为 1.95 、CHCl3为 2.45 、 CH2Cl2为 2.55 、DMSO 为 2.65 CH3CN 为 2.70 。相应地,第一溶壳层的最可几角度分布分别为 H2O 163°、
本文编号:2772871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830;O657.3
【图文】: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子分析化学概述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是由 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首次提出,主要用于研究分子组装和分子间键的化学[20]。与原子间而形成分子的分子化学(Molecular Chemistry)不同,它是指以分子相互作用力(或称分子间力)为基础、以两个或多个分子(或基元) 互作用组装而成的有组织的复杂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化学[21-23]。分子化学的关系如图 1.1。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化以气相和水溶液为代表进一步显示于图 2.5(b)。首先是极值 1,气相负值从基态的-36.72 增大至激发态下的-45.02 kcal/mol,二者差值 8ol。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加,到了 H2O 中,这个差值达到了 12.94 kcal/m态的-45.02 到了激发态的-57.96,变化较为明显。与之不同的是,极值态下却几乎没有改变。因此激发态下,对荧光失活的影响应该主要来位的作用,并非 O14;另外,5, 6, 7 局部最大值在激发态下均明显增大随着电子转移程度的增加,有几个局部极值点发生了变化:4 由负值变、2 和 10 减小、9 和 11 减小变成了负值。这些静电势值在激发态下,态所发生的变化,都可能会对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图 2.10 (C)O···H 配位概率分布Fig. 2.10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C) O···H hydrogen bonding number per atom P(n).Taking 2.72 (the sum of the van der Waals radii of H and O) as the cutoff distance to definehydrogen bond.图 2.11-2.13 和图 A.1-A.2 中的 g(r) 和角度分布图进一步显示了其弱相互作用状况。NI 分子中的三个氧与溶剂分子的作用是不同的,O18 与溶剂分子基本没有作用,这点从 g(r)几乎没有可分辨的峰可以看出,而 O14 与 O15 则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二者作用强度略有不同。如果以 2.72 范围内为氢键形成的标准从最可几处的距离可以看出所有溶剂包括非极性和极性的,均与 O14 和 O15 形成了氢键。其中水有最强的作用,在接近 1.85 处有非常明显的第一溶壳层,其次是 CHONH2为 1.95 、CHCl3为 2.45 、 CH2Cl2为 2.55 、DMSO 为 2.65 CH3CN 为 2.70 。相应地,第一溶壳层的最可几角度分布分别为 H2O 1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贾兰;刘晓华;马彦龙;朱晶心;;超分子组装:设计与制备荧光传感器的新途径[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07期
2 王素纹;黎安勇;谭宏伟;;吡啶与HCl和CHCl_3形成分子间红移氢键和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3 夏琳;邱桂学;;化学科学的研究新领域——超分子化学[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年01期
4 张愚,王一波,孙泽民,田安民;高级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研究N_2和H_2O分子间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洪伟;新型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质研究及其电聚合薄膜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年
2 赵杰;高选择性分子筛膜作为预浓缩器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3 李志伟;苯并菲、香豆素、萘酰亚胺荧光探针在分子识别中的溶剂效应[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陆兵;改性聚苯乙烯微球负载纳米铁对硝基芳烃类有毒物质的吸附降解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王京魁;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和相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曾伟锋;共轭聚合物荧光传感器的合成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晓瑞;基于9-蒽醛的新型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其荧光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2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