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格论
发布时间:2020-07-31 14:29
【摘要】: 人格是一个人品行、价值和尊严的总和,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集合,是对人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安身立命的规定。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明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人格样态,依次出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以宗法群体为本位的“人身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对物质财富疯狂追求的“异化人格”。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到新的千年,生态文明的转型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新的文明路向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类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自我、设计自我,提出人格完善的新目标。 人格的完善,是人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在实现人格完善的过程中,伦理的规范或道德的涵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任何一种伦理和道德的价值旨归,最终都指向人格的完满与完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回溯人类伦理思想生长发展的的过程不难发现,东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都有各自不同的人格指向目标,同时也都为新人格的塑造积淀着思想养份,帮助后代人从历史中选择未来。当生态文明的转向把新型人格——生态人格的培育提到现实层面时,通过历史分析和现实归纳来探寻生态人格成长发育的条件就成为了意义重大的论题。 生态人格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双重关系关照下,对人的尊严、责任、价值或品格的映现与归纳,是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人为实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而自觉地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进行合理安排或筹划,是人的生命境界的升华。 生态人格的塑造和养成需要人类历史文化的养份,特别是伦理文化为生态人格的确立和塑造提供丰厚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迪。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西方的传统伦理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均蕴含了各具特色、丰富繁盛的生态智慧,这些生态智慧构成了我们塑造生态人格的起点。 回顾过去的20世纪,工业文明留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深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些危机的实质就是人性的危机、人格的危机。正是这些危机催生了环境伦理。环境伦理的首要特征就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环境伦理对人类道德责任的扩展,最终指向新型人格的涵育。 进入新的千年后,人类也步入了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生态人格的塑造与养成彰显了独特的时代意蕴。倡导生态人格,将促进从实体的自然到实体的人的回归,从自然的灵性的涵育到人的精神的涵育,从自然的尊严到人的尊严,从自然的完满到人的完满的实现。 一种新型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人格必须通过环境文化的熏陶、环境教育的内化、生态实践的锤炼等路径才能得以逐渐养成与实现。 生态人格匹配生态文明,塑造生态人格,任重而道远。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2
本文编号:2776593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梓淇;;环境美德伦理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2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性假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新的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6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