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FGD)同步除汞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燃煤烟气脱汞技术之一,但是其尚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WFGD系统对烟气中气态Hg0的脱除效率比较低,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Hg0催化氧化研究,这提高了WFGD的脱汞效率;其次,被脱除的Hg2+在脱硫浆液中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迁移转化过程,并在气相、液相和固相(脱硫石膏)中重新分布,被还原进入气相中的Hg0会造成二次污染,而进入固相中的汞也可能会增加脱硫石膏在资源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本文围绕第二个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汞在脱硫浆液中的迁移转化,考察了浆液性质和共存离子等因素对汞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重新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脱硫浆液pH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汞还原效率的影响,而对汞在石膏颗粒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pH升高会促进浆液中汞的还原释放,但是当pH升高到6以上时,汞的还原效率又会下降。脱硫浆液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汞的还原效率以及石膏颗粒对汞的吸收效率。而脱硫浆液中的S(Ⅳ)是造成汞还原释放的主要因素,但是S(Ⅳ)浓度的进一步提高又会抑制汞的还原效率,同时也会影响石膏颗粒对汞的吸收效率。其他共存离子如Cl-和NO3-浓度的升高也会抑制脱硫浆液中汞的还原释放,同时增加汞在石膏颗粒中的分布。而投加捕集剂后,能够显著抑制脱硫浆液中汞的还原,它们与Hg2+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后会附着到石膏颗粒上,显著增加了脱硫石膏中汞的含量。其次,考察了浙江四个典型燃煤电厂脱硫石膏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脱硫石膏的主要晶体成分为二水石膏,另外含有少量的亚硫酸钙、碳酸钙、二氧化硅等杂质。而脱硫石膏中总汞的含量与S(Ⅳ)含量的相关性系数R2达到0.925,与Fe和Se含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四个样品汞的赋存形态种类基本相近,主要以可氧化态为主,其次为残渣态汞。而样品SX中水溶态汞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样品,这可能与煤中氯含量较高有关。而样品SX和HZ-2中As,Se和Fe的赋存形态基本没有差异,As和Fe均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化合物结合态的形式存在,而Se则主要是以铁锰化合物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其次为碳酸盐结合态。两个样品中以水溶态形式存在的As,Fe和Se的含量均较低。再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酸雨侵蚀过程和热处理过程中脱硫石膏中汞的释放规律。结果显示,酸雨类型对脱硫石膏中汞的释放影响不大,而液固比和初始pH对会显著影响汞的浸出率,液固比小,浸出液中汞的浓度较高,但汞的总浸出量较少;而初始pH越低,浸出液中汞的含量越高,在我国酸雨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由脱硫石膏资源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汞再次释放造成的环境风险也随之增加。脱硫石膏在酸侵蚀过程中汞的释放分为两个阶段,前100 min为快速释放阶段,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释放率逐渐升高,到300 min时基本趋于稳定。并且这个过程中存在汞的还原,其还原动力学遵循伪一级动力学模型,脱硫石膏在酸侵蚀过程中汞的释放潜能与其赋存形态有关,水溶态和弱酸可提取态的汞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快速释放到环境中,而王水溶残渣态汞则比较稳定。热处理过程中脱硫石膏中汞的释放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热解温度达到400℃时,汞的释放已经基本接近最大值;在400℃热解过程中汞的释放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伪一级动力学,在热解的前30 min内,汞的释放率大幅度上升,并且汞的释放率达到80%以上;200℃处理后的脱硫石膏,虽然总汞含量降低,但在酸性条件下的浸出量并没有降低,甚至略微增加,研究表明200℃处理后脱硫石膏中汞的赋存形态会发生变化,一部分可氧化态汞会转化为水溶态和弱酸可提取态汞。最后,为降低汞在湿法脱硫系统中的二次污染,我们进行了汞的稳定化研究。汞是一种亲硫性物质,纳米FeS已被证明对汞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因此,我们制备了一种壳聚糖稳定化磁性纳米FeS,在有效抑制纳米颗粒团聚的基础上,使其具备磁分离性能。一方面考察了其对脱硫废水中Hg的稳定化效果,其可以有效捕集脱硫废水中的Hg2+,从而减少同步除汞过程中汞的二次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考察了其对脱硫石膏中汞的稳定化效果与可分离特性。SEM和TEM结果表明,稳定化磁性纳米FeS颗粒粒径较小,大约在20 nm左右,BET结果显示其比表面面积达到21.34 m2/g。汞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材料对汞的吸附主要集中在前120 min内,模型拟合发现其遵循伪一级动力学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性系数分别达到0.991和1,但是不遵循内部颗粒扩散模型,这说明决定材料对汞去除速率的步骤是吸附而不是分子间扩散。等温吸附实验结果遵循Freundlich和 Langmuir模型,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4和0.887。比较而言,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其吸附能力系数Kf达到84.8±1.37(mg/g)/(mg/L)n,这说明稳定化磁性纳米FeS材料对汞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n值为0.155±0.006,说明其对汞的吸附是非线性吸附,且非线性程度较强。另外,Langmuir模型拟合得出材料对汞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L达到131.95±9.85 mg/g。另外,我们又采用Dual-Mode模型深入研究其对汞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稳定化磁性纳米FeS对汞的去除机制包括吸附和沉淀两个过程。同时,我们计算得出了吸附作用和沉淀作用在不同平衡浓度时所占的比例,发现平衡浓度较低时,该材料对汞的去除机制主要是吸附作用,在平衡浓度低于5 mg/L时,吸附作用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100%。之后,尽管吸附作用所占的比例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是,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当平衡浓度达到35 mg/L时,吸附作用所占的比例依然高达70%作用。初始pH会汞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当pH为4时,材料对汞的吸附容量明显降低,材料中铁的溶出量随pH的升高而降低,这说明酸性条件破坏了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Cl-会与汞形成HgClx2-x(x=1,2,3,4)复合物,并与OH竞争Hg2+而抑制材料对汞的吸附。我们采用12 M的HN03可以提取出脱硫石膏中70%的总汞,然后投加稳定化磁性纳米FeS处理提取液后,可以使出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1级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星;李伟力;凡凤仙;袁竹林;;脱硫塔气固两相流场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2 曾芳;朱洪涛;;影响脱硫塔性能的因素分析与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10期
3 高建民;秦裕琨;高继慧;陈力哲;吴少华;;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内的气固两相流动[J];动力工程;2007年05期
4 毕宝宽;狄成运;;优化脱硫工艺,实现脱硫生产的节能减排[J];氮肥技术;2008年06期
5 王祥光;;小氮肥厂脱硫技术[J];氮肥技术;2008年03期
6 宋松;;φ4m脱硫塔投用小结[J];中氮肥;2008年04期
7 张光辉;金山;;脱硫塔结构优化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3期
8 曾芳;;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脱硫塔的优化设计[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黄亚勤;冯剑威;洪剑;;合成氨煤气一次脱硫塔的选择[J];广州化工;2010年04期
10 曲广杰;邓德胜;;合成气装置脱硫系统优化运行浅谈[J];化工设计通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刚;;脱硫塔平台振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2 李友行;刘晓燕;赵海谦;;塔壁保温对脱硫塔内温度场及喷水量的影响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顺贤;;济钢化工厂负压脱硫应用分析[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屈振乐;;脱硫塔在轴压作用下动力特性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5 李盛春;李汝波;常伟;;烧结烟气脱硫项目—脱硫塔本体安装技术[A];2011年全国烧结烟气脱硫技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6 王贵明;钟威;;柳钢焦炉煤气脱硫脱萘技术[A];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汇编——2001年全国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汪洪涛;;翅片管束降膜式脱硫塔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袁涛;刘丹;;循环水水质温度对脱硫再生系统的影响[A];2013年河北省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刘豫龙;李延明;刁均山;孙安华;徐明海;;脱硫塔内气液流动与传质平衡计算[A];全国第八届电站锅炉专业技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杨凤标;;PDS脱硫技术在煤气净化中的应用[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五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小毛;脱硫不力损坏化企“身心健康”[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李新;优化脱硫操作降消耗[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山明 金泰;宇杰以诚信打造“第一塔”[N];中国质量报;2005年
4 方文华 胡强;首座脱硫塔装置通过竣工验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董健;山西焦化新型脱硫法创效高[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胡玉忠;青岛白泥脱硫双向治污[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记者 姜小毛;东狮传质内件为脱硫塔排堵[N];中国化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许元强;“双塔”耸天宇[N];无锡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高书亭;科技与环保成就领先优势[N];中国化工报;2011年
10 郜学;烧结脱硫,重在选择适合的工艺[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立强;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物料内循环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虎;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内气液固混合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孙明洋;燃煤电厂脱硫石膏中汞的形态转化规律及稳定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承行;罕遇地震中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脱硫塔动力特性分析[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2 侯世锋;旁通式循环流化床脱硫塔两相流动及烟气脱硫特性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1年
3 陈晓利;脱硫塔内雾化蒸发及反应特性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叶鹏;烧结机烟气脱硫改造脱硫塔施工工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李铁军;喷淋式脱硫塔内流场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6 肖荣;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中脱硫塔内部流态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09年
7 杜孟伊;喷雾干燥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传质动态特性[D];重庆大学;2008年
8 陈国庆;多级喷动脱硫塔内雾化与蒸发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郭春洁;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脱硫塔结构简化与模态分析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10 许凯睿;马钢MEROS机组运行参数及脱硫塔结构优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77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