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华北平原区域点冬季颗粒有机物化学组成和来源解析

发布时间:2020-08-04 06:08
【摘要】:颗粒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而且物化性质差异较大,这导致人们对颗粒有机物的浓度水平、化学组成以及来源解析等的研究都十分有限。因此对颗粒有机物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改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难点之一。开展华北平原区域大气颗粒有机物的研究,掌握颗粒有机物的污染特性、化学组成和主要污染来源,了解华北平原区域气溶胶污染成因,对华北平原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和PM_(2.5)达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华北平原区域点(郊区点)冬季PM_(2.5)样品进行采集与分析。观测期间华北平原区域点(郊区点)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00.69±42.59?g/m~3,说明观测期间该区域大气污染严重。有机碳(16.62%)和二次无机组份(sulfate,nitrate and ammonium,SNA)(35.6%)是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SNA在PM_(2.5)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表明华北平原区域点(郊区点)冬季颗粒物二次污染加重。PM_(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浓度分别为16.74±8.00?g/m~3和5.78±2.69?g/m~3,发现观测期间生物质燃烧以及机动车排放是OC和EC的主要污染源,而燃煤同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通过EC示踪OC/EC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结果表明华北区域点冬季SOC是OC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臭氧、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含水量和酸度对SOC生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水量较高、H~+浓度较高情况下液相酸催化反应可能对SOC具有重要贡献。为揭示华北平原区域点(郊区点)冬季颗粒有机物污染特征,基于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GC-MS)选取150种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颗粒有机物中以糖类、正构烷烃和二元羧酸为主。区域点的糖类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物种浓度,说明生物质燃烧对大气污染影响显著。通过正构烷烃碳最大指数和碳优势指数分析,发现区域点主要受到人为源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一定的生物源影响。对于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藿烷类化合物等主要来自于人为源排放的物种,分布特征明显表现为机动车排放对颗粒有机物的贡献较大。对生物源和人为源二次有机示踪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3类生物源示踪物和1类人为源示踪物的浓度水平,并利用示踪物产率法对华北平原区域点(郊区点)冬季生物源和人为源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SOA)的浓度水平进行了估算,研究了生物源和人为源SOA对大气细颗粒物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异戊二烯、α-蒎烯、β-丁香烯和甲苯作为前体物生成SOA的浓度分别为0.45±0.25?g/m~3、1.32±0.72?g/m~3、3.00±1.78?g/m~3和2.20±1.32?g/m~3。使用化学质量平衡(Chemical mass balance,CMB)模型对采样点颗粒有机物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36.3%)和机动车排放(17.9%)是该站点颗粒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说明冬季生物质燃烧现象较多;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加重了机动车排放对大气污染的贡献。CMB模型和示踪物产率法的解析结果总共可以解释测定OC的89.6%,约有10.4%OC的来源无法解析,可能是存在其他一次和二次来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智能采样,大气颗粒物,四通道


图 2-1 四通道大气颗粒物智能采样仪Fig.2-1 The four channel intelligent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samp分析M2.5质量浓度分析 膜采样头的切割粒径为 2.5 m,通过计算 Teflon 膜质量的2.5的质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提前将 Teflon 膜放入平衡室内的温度(T=20±1 ℃)和相对湿度(RH=40±5);称量前行静电处理,以去除样品膜上的电荷;使用高精度天平对称量两次,每十个样品重复称量一次,若偏差超过±0.0000后膜质量平均值与采样前膜质量平均值的差值即为 PM2.5质溶性组分分析组分分析分为样品前处理和离子色谱仪分析两部分,以下。

碳分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线系列采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标液。需每天用蔗糖标准溶液校稳定性。将蔗糖标准液注射到空白石英膜上,将分析结果和对标准偏差≤5 %。析时,需要做平行性验证,一般在检测限范围之内的样品的6 %之间。在样品测定过程中,取样品量的 10 %作平行样分析测定十个样品进行一次平行样分析,确保仪器检测的稳定性 为实验用 EC/OC 碳分析仪。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照恒;;氮氧化物在夜间颗粒有机物生成中的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2 何映雪;林峰;陈敏;张润;杨伟锋;郑敏芳;邱雨生;;春季北部湾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组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3 黄亚新;张小倩;杨燕;孔繁翔;卢亚萍;施丽梅;;水华初期蓝藻颗粒有机物在不同菌群作用下分解释放营养盐的过程研究[J];生态科学;2017年05期

4 任春燕;陈敏;高众勇;郭劳动;贾仁明;刘萧;邱雨生;郑敏芳;;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2015年12期

5 曾庆飞;孔繁翔;毛志刚;孙明波;谷先坤;;稳定性氮同位素技术研究太湖梅梁湾区域营养盐差异[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6 张婷;张传松;石晓勇;吴家林;张姗姗;;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35°N断面颗粒有机物垂直分布情况[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7 陈宗良,张孟威,徐振全,朱天和,杨绍晋,钱琴芳,杨野男;北京大气颗粒有机物的污染水平及其源的识别[J];环境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8 何东;晁建颖;张毅敏;杨飞;王宇;郭艳敏;;藻源性颗粒有机物对磷饥饿微囊藻磷富集与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2期

9 纪明侯,曹文达;海洋沉积物腐植质[J];海洋科学;1982年03期

10 刘秀娟;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J];海洋科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婷;张传松;石晓勇;吴家林;张姗姗;;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35°N断面颗粒有机物垂直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涛;海水里的有机物知多少[N];北京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巴家文;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长江中游干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能量来源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秦启龙;深海沉积物细菌和丝状真菌的基因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兴贺;华北平原区域点冬季颗粒有机物化学组成和来源解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2 王林;东海大陆架高度混合水中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及动力学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3 牟新悦;大亚湾和胶州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D];厦门大学;2018年

4 黄亚新;富营养化湖泊中颗粒有机物C、N、P浓度分布及其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5 俞肖峰;颗粒有机物对A~2/O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6 黄爽;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分布、分解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刁明亚;夏季南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物和浮游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张安弘;广东深澳湾养殖区颗粒有机物和沉降颗粒物分布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9 赵玛;污水反硝化中颗粒有机物的水解及对脱氮效率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10 宫萍;黄河及河口区正构烷烃、正脂肪酸的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80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80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