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171.1
【图文】:
壁无新土出露,处于稳定的状态:(3)半稳定型:介于活跃状态与稳定状态之间。从表4一16可以看出,稳定型崩岗占的面积最小:半稳定状态的崩岗个数占一半多,而崩岗个数则是处于半稳定型占一半多(见图4一9),稳定型崩岗的个数也是最小的。崩岗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联见表4一17。3.3.3水土流失与海拔的关系把流域的海拔高度分布图与土壤侵蚀强度类型分布图进行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其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特征,见表4一18。
个数(个)169223131比率(%)12.2170.2317.56100图4一8崩岗发育不同阶段的个数3.3..25活动状况徐朋等[23]把崩岗的活动状况划分为活动型和稳定型两种,但作者在实际的调查中,常见介于二者之间的崩岗类型,故作者把崩岗按发育程度划分为3种类型:()l活动型:指崩岗仍在继续崩塌,沟壁和崩积堆覆盖率低,遇暴雨时沟头崩塌活跃,沟头陡壁新土出露,处于活跃的崩岗阶段,每年崩岗壁都出露新土;(2)稳定型:沟壁和崩积堆植被覆盖率较高,遇暴雨时沟头不崩塌,沟头及陡壁无新土出露,处于稳定的状态:(3)半稳定型:介于活跃状态与稳定状态之间。从表4一16可以看出,稳定型崩岗占的面积最小:半稳定状态的崩岗个数占一半多
面无草被);E(马尾松+草被):F(果树+草被,多为新果园),详见表5一11。并对各类型中代表点的化验值与所有样品的化验平均值(90个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在图5一1至图5一中,1一8所代表的是化验项目见表5一12。表5一12土壤各养分指标代码表代代码码lll222333444555666777888指指标标CECCC有机质质全NNN碱解NNN全PPP速效PPP全KKK速效KKK单单位位.咖唱唱叭ggg昨gggm叭ggg吵gggm妙ggg妙gggm叭ggg图5一2坡耕地与水土流失区平均土壤养分值对比由图5一1可见,裸露坡地土壤养分各指标值均明显低于与水土流失区的平均值。由图5一2中可见,碱解N只有平均值的一半外,坡耕地的其它其它指标仅略低于水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良就;黄炎和;李德成;林金石;;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特征[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蓝良就;黄炎和;李德成;林金石;;退化红壤恢复过程中灌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海滨;陈志彪;陈志强;;南方红壤侵蚀区地形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以长汀县河田地区为例[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3期
4 阮伏水;;关于侵蚀坡地治理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年04期
5 陈海滨;陈志彪;陈志强;;红壤侵蚀区花岗岩地质地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年04期
6 邹爱平;陈志彪;陈志强;;水土流失景观空间自相关与自相似的尺度特征分析——以长汀县根溪河小流域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3期
7 张晓云;叶夏;黄曦;陈志强;陈志彪;陈丽慧;;基于GIS和USLE的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年03期
8 何圣嘉;谢锦升;杨智杰;尹云锋;李德成;杨玉盛;;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6期
9 马志阳;查轩;;南方红壤区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生态恢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10 陈海滨;陈志彪;;侵蚀红壤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肥力效应评价——以朱溪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苏颖;陈志彪;陈志强;邹爱平;;根溪河流域地形与水土流失的空间格局相关性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强;长汀生态恢复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毕安平;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蓝良就;闽西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坤;红壤侵蚀区植被因子提取及小流域水土流失快速监测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海滨;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松青;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及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冬花;西天山云杉林遥感生物量模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5 邹爱平;红壤退化区侵蚀景观格局及其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荣丽;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生态恢复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丽丹;基于ANN-CA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及演化模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晓云;基于SWAT模型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锐涛;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下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小飞;稀土采矿治理地土壤和植被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9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8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