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性、机制及人工浮床控制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22
【图文】:
腐烂又释放污染物质,这些均能导致水体污染加重,故可认为消落区是污染源。但另一方面,消落区存在大量持水性能良好的水生植物,可有效防治因洪水、暴雨而产生的水土流失;再者,它具有较强的截留来自农田径流及其他面源污染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滞留、富集和降解;最后,消落区土壤能够吸附一定量的氮磷等污染物,因此,消落区(带)对进入三峡水库干支流的雨污水能起到缓冲和净化作用,从这个角度又可认为消落区是污染物的汇。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1.3.1 临江河概况临江河是长江江津段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重庆永川西的万寿山麓,流经永川、江津两地,于江津区朱杨镇境内汇入长江,全长约 116km,流域面积 730km2。当三峡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受到干流回水顶托及河床复杂地形的影响,临江河形成大约 5km 长的回水河段。与三峡水库成库前相比,临江河回水河段的流速由原来的 0.45~2.3m/s 下降为现在的 0.01~0.75m/s,河宽变为原来的 2.1~4.3 倍,水深加大为原来的 2.5~6.2 倍。
2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征与分析对于特定水体,其富营养化的特征(如:优势藻种和水质指标等)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发因子也可能不同。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现场调查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特征、诱发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回水河段藻类生长的统计模型。2.1 研究方法2.1.1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如图 2.1 所示,在回水末端(N29。04′12",E105。05′49")、回水腹心区(朱杨中学:N29。03′43",E105。56′13")和河口处(N29。01′35",E106。16′46")设置 3 个监测断面。根据断面宽度,在每个断面的左边、中间及右边设置 3 条垂线,每条垂线在水面下 0.5m、2m、6m 处进行布点采样,然后将水样均匀混合。采样频率约为每月 2次,样品采集后立即带回实验室分析。
回水末端 0.43 12.34 0.48 10.45 7.21 67.2 中度河口断面 71.4 中度腹心区 75.2 重度2009年回水末端如图 2.5、2.7、2.8、2.9 和 2.12 所示72.1 重度2.4 临江河回水河段的藻类原位观测在三峡水库二期蓄水以后,临江河回水河段在每年的4~5月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浮萍“疯长”,并且易在春季和夏秋之间发生了水体富营养化。其中浮游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水环境演变产生的后果之一,其数量与结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影响较大。为此,课题组在2009.3~2010.6对临江河回水河段浮游藻类组成,优势种及季节性变化作了跟踪观测(每月1~2次),以揭示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发生发展与消亡过程。2.4.1 浮游藻类种群组成2009.3~2010.6,临江河回水河段 3 个观测断面的镜鉴结果如表 2.7 所示,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组如图 2.14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远;郑丙辉;刘鸿亮;;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2 曾辉;宋立荣;于志刚;陈洪涛;;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3 杜军,张宏华,李劲松;三峡库区重庆段富营养化物质氮磷污染负荷比较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罗固源;肖华;韩金奎;吴松;许晓毅;王博;;人工浮床处理重污染河水的效能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罗固源;吴松;肖华;韩金奎;许晓毅;郑剑锋;;风车草泡板型浮岛在污染河水中的脱氮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6 鲜U_鸣,陈海东,邹惠仙,尹大强,龚惠娟,曲丽娟;四种沉水植物的克藻效应[J];湖泊科学;2005年01期
7 朱广伟;;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J];湖泊科学;2008年01期
8 郑剑锋;罗固源;许晓毅;曹佳;舒为群;;低温下生态浮床净化重污染河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21期
9 吴珊;张晓萍;张福萍;;2种藻类储磷释磷过程与生长情况对比[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林毅雄,刘秀芬,阎海,刘丽萍;滇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itz)毒素及其在水体中的变化[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海萍;河口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生态关系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2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3 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月香;水文气象因子对太湖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王利利;水动力条件下藻类生长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张永跃;三峡库区重庆段水体中营养盐负荷与藻类调查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4 康康;水体中藻类增殖与TN/TP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代玲玲;三峡水库富营养化藻类特征及环境因素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冉翊;多层营养盐协同作用的藻类生长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蒋文清;流速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8 柴小颖;光照和温度对三峡库区典型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贺阳;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消落区土壤氮磷含量调查及其释放潜力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8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