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演变规律与脆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07:30
【摘要】:海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水资源遭到了破坏性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恶化,对流域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揭示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深入分析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3S、数据挖掘等现代水信息技术手段,研究了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评估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驱动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的对策措施建议。 本文首先提出了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分析了海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表征,主要体现在河道干涸断流、入海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等。 其次,基于M-K检验、R/S分析、集中度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径流、地下水、水质、干旱灾害等关键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了这些生态环境要素的突变转折点和变化周期,并预测了其变化趋势。 再次,基于RS和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CA-Markov模型,分析了流域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景观格局;基于生态景观格局分析和脆弱性评价(LP-SRP)概念模型,结合空间主成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估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变较大,而在后10年的变化相对较小,生态环境整体较为稳定,但依然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 然后,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分析了决定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造成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流域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气候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已经取代自然条件,成为影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并以海河流域典型区漳卫南运河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径流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而人类活动是影响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最后,从规划、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对策措施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1.1;X826
【图文】:

水系图,海河流域,水系图,地理位置


图 2-1 海河流域地理位置及主要水系图 图 2-2 海河流域所辖行政区划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流域水资源遭到了破坏性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 95%以上。入海水量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平均 240 亿 m3以上,降为现在的平均 10 多亿 m3。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湖干涸、湿地萎缩、水体

行政区划图,海河流域,行政区划图


图 2-1 海河流域地理位置及主要水系图 图 2-2 海河流域所辖行政区划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流域水资源遭到了破坏性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 95%以上。入海水量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平均 240 亿 m3以上,降为现在的平均 10 多亿 m3。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湖干涸、湿地萎缩、水体

空间离散,含水层,海河流域平原,海河流域


含水层空间离散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乾,刘红玉,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2 张鑫;杜朝阳;蔡焕杰;;黄河中游区佳芦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3 尚立照;张龙生;;基于“成因—结果”指标的甘肃各县区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6期

4 蒙吉军;张彦儒;周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中国沙漠;2010年04期

5 孙武;人地关系与脆弱带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5年04期

6 孙武;波动性生态脆弱带的特征[J];中国沙漠;1997年02期

7 常学礼,赵爱芬,李胜功;生态脆弱带的尺度与等级特征[J];中国沙漠;1999年02期

8 王亚华;张宁;施祖麟;;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01期

9 刘昌明,郑红星;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10 夏军,王中根,左其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谢霞;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白祥;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强;基于遥感的榆林地区生态脆弱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1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1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