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国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与丧失是湿地研究面临的严峻现实。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演变机制成为当今湿地科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内容,也是对湿地进行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辽宁省最大的天然内陆型湿地-沈阳卧龙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首次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半干旱内陆型湿地的生态退化机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论文以对新方法的使用为努力和探索的方向,希望为半干旱典型区域的湿地退化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围绕着湿地退化机制的主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相关研究: (1)全面分析了卧龙湖湿地的生态结构及服务功能,计算了湿地的使用价值价值与存在价值,进一步强化了保护卧龙湖湿地的重要意义。依据现代价值论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湿地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共10项使用和非使用价值进行了量化计算,并提出了湿地存在价值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卧龙湖湿地的总价值为Y208.88亿元人民币,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4.965亿元人民币,非使用价值为¥203.92亿元人民币。 (2)考察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变化对卧龙湖湿地退化的影响,建立了湿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PH-综合指数法对卧龙湖湿地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问题。评价的结果表明卧龙湖湿地1994年以来的脆弱性呈上升趋势,整体处于严重脆弱的状态。从单因子的权重分析来看,湿地区域的气候因子、蓄水量和水污染程度等指标的权值较高。从湿地的退化机制分析得出,由于卧龙湖湿地地处半干旱的沙漠化区域,区域的气候变化是导致近年来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湿地退化的过程。 (3)运用初等突变理论的思想方法,建立了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尖点突变判别模型,以模型描述的方式对卧龙湖湿地的生态退化状态进行了判别。根据卧龙湖湿地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实际环境特点,选择以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状况的蓄水量指标和水环境质量指标作为湿地尖点突变模型的控制变量,以生物多样性指标作为状态变量,湿地的生态功能综合指数作为势函数,分别对卧龙湖湿地1994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的退化状态进行了尝试性的模拟判别。结果表明,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于2002年发生了退化突变现象,其结果与湿地实际退化的状况基本吻合,结果还表明,突变理论模型可以对未来的湿地退化趋势进行预测。 (4)利用人工智能建模的思想方法,将遗传程序设计(GP)算法应用到卧龙湖湿地的年蓄水量变化趋势的模拟和预测中。在研究所需数据量不足的条件下,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湿地蓄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合湿地所处半干旱地区的环境特征分析的结论,本文将区域蒸发量和降水量作为模型算法的输入变量,蓄水量作为输出变量,在小数据量条件下模拟了湿地蓄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GP智能建模的模拟精度较高,适用于半干旱地区的湿地蓄水量变化的模拟,尤其在小数量条件下优于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ANN)和灰色系统模型(GM)。本文还对卧龙湖湿地蓄水量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量持续下降(-0.802mm/a)及蒸发量持续上升的(7.471mm/a)趋势,未来卧龙湖湿地的蓄水量下降趋势明显。 (5)针对卧龙湖湿地区域水资源缺乏的现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远期规划目标,制定了基于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用水方案,采用多目标模糊规划的方法确定了区域以保护生态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提高为目标的水资源配置最优方案。最后针对湿地现行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宇;陆秀君;王铁良;;沈阳生态安全屏障——卧龙湖的退化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李莉莉;刘炳江;徐齐福;;试析我国湿地的退化、保护与恢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3 杨雄雄;湿地的价值[J];百科知识;2004年05期
4 吴玲玲,陆健健,童春富,刘存岐;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5 王学雷,吴后建,任宪友;长江中游湿地系统驱动关系的演变及保护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6 万忠娟,于少鹏,王海霞,孙广友;松嫩平原典型湿地脆弱性分析与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加林,童亿勤,许继琴,杨晓平;杭州湾南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8 余国营;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科学问题初论[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9 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10 姜德娟,王会肖,李丽娟;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谭衢霖;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遥感变化监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张晓龙;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郭龙珠;三江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仿真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4 田昆;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皮红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及其恢复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志中;鄱阳湖湿地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植物富集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3 鲁萍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付博;3S技术支持下的扎龙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叶慕亚;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肖德荣;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驱动力[D];西南林学院;2007年
7 张培;白洋淀湿地价值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高兴国;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高元竞;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06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