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排除厌氧富磷污水ERP-SBR除磷脱氮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0:45
   作者在全面评述除磷脱氮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认为导致传统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污泥龄矛盾、基质竞争、产物抑制等系列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工艺技术问题,还存在方法问题,研究新的生物除磷脱氮方法更为重要。作者根据聚磷菌特有的物质转化形式,创新性地认为排除厌氧富磷污水替代好氧富磷污泥仍然可以实现生物除磷系统磷的有效去除,而且可以消除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控制污泥龄时的矛盾。论文对这种新的除磷方式以及相应开发的ERP-SBR新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采用对比试验和理论推导的方式研究排除富磷污水除磷系统的除磷脱氮能力;对影响富磷污水除磷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行工况、污泥负荷、SRT、DO、温度、污泥活性以及厌氧释磷能力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排除的富磷污水的处置方式和磷回收潜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试验结论: 通过对SRT50d的活性污泥的厌氧释磷能力和好氧吸磷能力的研究发现,采用厌氧/好氧环境的交替变化和富磷污水的排放可以激活长污泥龄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的活性。将这种长泥龄污泥按照ERP-SBR方式运行,当进水水质COD=238~639mg/L、NH3-N=25.1~51.4 mg/L、TN=29.7~58.3 mg/L、TP=5.48~11.45 mg/L时,可以保证出水COD≤43mg/L、NH3-N≤1.38 mg/L、TN≤6.02mg/L、TP≤0.27 mg/L,去除率分别为95.3%、98.9%、90.7%、98.4%,获得了比单纯除磷系统更加稳定且优异的除磷效果、比单纯生物脱氮系统更加优异的脱氮效果。 在研究富磷污水除磷机理时,论文创新性地根据聚磷菌厌氧释磷、好氧吸磷的反应机理,从计量化学的角度揭示了SRT、除磷能力和有机基质的定量关系,得出BOD/TP = 0.863 SRT + 17.2;并对聚磷菌超量吸磷能力进行了分类,认为在排水除磷系统中,磷先于好氧吸磷过程去除,聚磷菌只需要拥有超过生物基质需求量的“第一类”超量吸磷能力就可以获得优异的除磷效果,而它潜在的超过厌氧释磷量的“第二类”超量吸磷能力使排水除磷系统获得了较强的抗冲击磷负荷的能力。 在研究污泥活性时,论文对除磷脱氮活性污泥的性质进行了分阶段(厌氧/好氧)研究,首次发现厌氧污泥比好氧污泥重,厌氧污泥的VSS/MLSS比值更大,污泥龄越长VSS/MLSS比值越大;脱氢酶活性和SOUR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前者好氧增加缺氧减少、后者厌氧增加好氧减少,作者认为厌氧阶段SOUR只能反映污泥吸氧潜能;长污泥龄系统尽管具有较低的比污泥活性,这种低活性具有较强的基质可逆性和阶段性,使ERP-SBR系统获得了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试验还发现ERP-SBR好氧阶段氮的损失高达脱氮总量的70%左右,成为了最 WP=6 主要的脱氮形式,在分析不同反应阶段生物脱氮率时发现,SRT与好氧脱氮率之间具有典型的线性相关关系,即 。试验结果还表明厌氧阶段吸收1分子HAc将诱导1分子磷酸盐的释放;在过量VFA存在的条件下,磷的厌氧释放经历线性快速释放、对数缓慢释放和停滞三个阶段,释磷动力学分别为: , , 。试验发现温度对聚磷菌活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有机物的水解而间接产生作用的,在8~13℃低温的条件下,当污水中VFA≥100mg/L时可以快速启动生物除磷系统,当VFA≥50mg/L时可以维持生物除磷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低温条件下采用水解/ERP-SBR方式运行时,在污水磷浓度高达10mg/L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出水磷酸盐≤0.5mg/L。 ERP-SBR系统排除的富磷污水相当于污水总量的5~12%,磷浓度为50~100mg/L,将这部分污水泵入化学除磷池进行处理,并按照5mg/L作为出水磷控制目标。试验发现,按照ERP-SBR方式运行可以大大减小化学除磷池的规模,而且石灰总耗量仅为城市污水后置沉淀系统的4.5%~9%,产生化学污泥含磷率为17%,相当于含73~83%磷酸盐,使化学沉积物具有较明显的回收价值。 因此,论文提出的排除富磷污水除磷方式及开发的ERP-SBR新工艺消除了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污泥龄矛盾,拓展了长泥龄活性污泥的应用范围,成果具有较强得创新性和重要得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氮素循环,固氮作用,生物圈,迁移转化


1 概 述1 概 述1.1 氮磷迁移转化特征与水体富营养化1.1.1 氮的迁移转化和污染特征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氮,如空气中的氮气、生物体中的有机氮、土壤或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和氨氮,这些氮在微生物、动植物的作用下通过固氮(nitrogefixation)、同化(nitrogen immobilization)、硝化(nitrification)、反硝化(denitrification以及矿化(nitrogen mineralization)作用而不断迁移转化(见图 1.1),氮素化合物较强的流动性和挥发性促进了氮在大气、水体和陆地中的循环,保证了各圈层的氮平衡[3]。

磷迁移,生物圈


对局部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城市河段岸边污染、次级河流、封闭和半封闭水体等富营养化现象严重。1.1.2 磷的迁移转化和污染特征磷是生物圈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是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而且在遗传物质的组成和能量的贮存方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氮素化合物的高挥发和高溶解能力不同,自然存在的磷化合物具有很低的溶解度和挥发性,所以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通量很小,取决于河川中含磷悬浮物往海洋迁移的速率和含磷尘粒大气迁移能力[4],后者可以忽略。磷的自然迁移转化过程如图 1.2 所示[3]。从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磷的自然迁移转化不具有氮的循环特征,磷经过人工开采或天然侵蚀后,最终的归宿是深海的沉积层。沉入深海的磷只有很少一部分可通过浅海鱼类或海鸟返回陆地,以至于磷在生物圈中大部分是单向流动,是一种不可更新、且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已探明的世界磷储量仅够人类再用 100 年[5],磷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急迫地摆在了世人面前,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实施磷的人工再循环利用已成为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国际热点研究课题。大 气 中 的 尘 粒

污泥,光学显微镜,好氧


4 ERP-SBR 工艺除磷脱氮效果这些内储物在好氧代谢过程中被进一步氧化分解。这一耗氧过程和高浓度污泥合,使 SBR 系统曝气初期 1h 内 DO 不会发生明显的增加,2h 时也小于 1.5mg/L这种长时间的限氧状态为好氧生物脱氮创造了理想的外部环境;③ ERP-SBR 系统较长的污泥龄使系统残存较多的生物惰性物质,再加上聚酸盐、PHB 等非基质内储物的存在,使活性污泥更容易形成如图 4.15 所示的体庞大的絮凝体,这种絮体结构促进了外部好氧-内部缺氧微环境的形成。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晓毅;谢恩;罗固源;阕添进;;导流板厌氧/限氧循环反应器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1期

2 吉芳英;肖铁岩;罗固源;;侧流除磷ERP-SBR新工艺中生物脱氮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7期

3 闵智;甘民;左宁;吉芳英;;SBR侧流除磷工艺低成本化学除磷及磷回收潜能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然;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决策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彦章;旁侧化学除磷-SBR工艺处理小城镇污水工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何怡;生物/物化协同除磷效果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赵易;环流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马海力;新型单池低温条件下除磷及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左宁;除磷脱氮LSP&PNR污泥减量工艺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马静;SBR工艺处理含苯酚及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胥驰;侧流除磷分段进水SBR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李丹;复合式反硝化除磷-BAF工艺处理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熊黎;环流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工艺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涂茂;Carrousel氧化沟投加填料生物脱氮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7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7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