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4:2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理解,反映了我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开拓了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自觉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由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又一次的根本转变。因此,系统梳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积极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价值观念转变、文化支撑及实践抉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文由导论和五章内容构成。 导论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缘由、写作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写作思路和主要创新点。目的是从总体上对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它也是统筹全篇的一个总纲。 第一章从学科的角度整理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及历史演变。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知识厚度。一是就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作为现代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的科学界定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明确其科学内涵。二是对生态文明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确立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形态,是对以往文明的“扬弃”。三是作为全新的人类文明,现代生态文明应具有自身的特征,即现代生态文明具有基础性、人本性、文化性、发展性、和谐性、全面性、整体性及可持续性。 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共产主义既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根据。二是西方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国际社会的努力推动,构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来源之一。三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爱万物”伦理观,“天道生生”的价值观,“和合”相处的世界观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发展特点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积累了实践经验。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要体现在探索生态农业的实践道路,探索生态化建设道路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四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包括理论上探索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实践上探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等。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章探讨了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生态文明作为全新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其建设将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论是生态文明理论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实践建构,最终要通过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和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提供了历史契机。本文就创建生态文明政府管理体制、通过建设“两型社会”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构建生态文化软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1;X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生彬;;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 刘楠楠;张晓庆;;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3 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傅治平;;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第四乐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年09期

7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8 郭尚花;;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邱耕田;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03期

10 任俊华;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曹志娟;[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本文编号:2807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7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