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真菌对芘的降解作用及水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31 21:48
   多环芳烃(PAHs)含有两个或以上的闭合苯环,具有疏水性、生物累积性等特点,不易被降解,再加上土壤微小孔隙的截留,容易被土壤绑定、老化而长期停留在土壤中,使得PAHs污染控制与修复非常困难。由于微生物体对PAHs的吸附由分配作用主导,且吸附-解吸过程是可逆的,吸附在菌体上的PAHs可以解吸出来而发生降解,也可在菌体上直接发生降解作用,而水溶性有机物(DOM)、PAHs和降解菌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生物可及性。本论文以芘为PAHs的研究对象,以白腐真菌的常用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PC菌)为降解真菌,研究了DOM对土壤吸附-解吸芘的影响,分析了DOM对菌丝生物吸附芘的作用机理,探讨了DOM对降解酶系产生过程的关系。分离并鉴定了其它芘降解真菌,对比PC菌,考察了降解土壤PAHs的效果。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DOM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土壤的内源DOM抑制土壤对芘的吸附作用,因此去除内源DOM可促进土壤对芘的吸附;不同浓度的外源DOM对芘在土壤的吸附是促进还是抑制取决于DOM的临界值浓度,当小于DOM临界浓度值时,共吸附和累积吸附起主要影响,会促进土壤对芘的吸附;当大于临界值时,DOM对有机物增溶作用起主要影响,有利于土壤中芘解吸,提高移动性,抑制土壤对芘的吸附。不同分子量DOM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不同,当DOM浓度大于临界值时,分子量越大吸附越多;不同来源的DOM对土壤吸附芘,来源于生猪粪的DOM比来源于蚯蚓粪的DOM更加能促进芘的溶解,即大分子量组分越多,对芘的增溶作用就越强;反之就越弱。(2)DOM对菌丝吸附芘的影响:增加DOM的用量,促进菌丝对芘的吸附;死菌丝比活菌丝吸附芘的能力更强。(3)DOM对菌丝吸附-降解芘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死菌丝、活菌丝的吸附、活菌丝的吸附-降解研究发现,死菌丝比活菌丝前期的生物吸附更强,但很容易解吸出来;活菌丝在降解酶的作用下,能彻底去除PAHs。添加DOM比未添加更能促使菌丝产酶,且加入量越多,测到酶活性的时间越早。当芘的解吸量略大于酶的降解量时,芘的浓度会保持一个较低的值;当芘的解吸量约等于酶的降解量时,则芘浓度会出现很低的接近于0的值。DOM中的大分子组分有增溶作用,有利于PAHs的解吸,增加PAHs的生物可及性;小分子组分的DOM可作为电子供体的有机碳源被氧化分解,为PC菌的生长提供碳源和能源,是较理想的共代谢底物,致使PC菌菌丝生物量增大,生物吸附量也相应增大,在高C/N和共存PAHs时又诱导了降解酶的产生,通过生物吸附减少了PAHs和降解酶之间的距离,增大了生物可及性,促进生物降解。(4)DOM对土壤-菌丝吸附/降解芘的促进作用:大分子量DOM能增加土壤和菌丝对PAHs的解吸,加大溶解态PAHs,从而增加了PAHs的生物可及性;而中分子量DOM能促进土壤颗粒的吸附,缩短了降解酶与PAHs之间的距离,增加了PAHs的生物可及性;而小分子量DOM则很容易被菌丝以能源的形式利用而增大菌丝量,从而增大生物吸附,而生物吸附有利于生物降解。(5)C/N与菌丝分泌降解酶:通过对培养过程中的C/N监测,发现:菌丝干重的增长与酶活性、氮浓度都呈正相关;且酶活性越高,菌丝干重增长至最大值越快;氮浓度越高,菌丝球老化变黄的时间也越早。培养过程中酶活性的分泌与氮浓度和C/N相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和锰过氧化物酶(Mn P)的分泌有特定的阈值,此阈值不但要求培养基中有极低的氮浓度,还要求有特定的C/N,也就是说极低的氮浓度和特定的C/N是酶产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氮限制和氧限制导致多糖的产生,过量产生的多糖抑制酶活性。(6)芘降解菌种的影响:从采自广东清远以猪粪为原材料生产的蚯蚓粪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多环芳烃富集培养后,采用升华法成功筛选到3株芘降解菌H1、H2、H3,通过平板观察、显微观察和分子鉴定结果,发现:H1、H2、H3的培养特征及显微形态特征分别与烟曲霉(Asperqillus fumigatus)、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最相似。以约5 mg/L的初始芘浓度检测其降解率,以不加菌为空白对照,H1、H2、H3对芘的降解率最大分别达到75.63、81.82、95.98%,H2、H3培养30天分别比PC菌的降解率高了8.49%、22.65%。
【学位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X172
【部分图文】:

结构图,腐殖酸,结构图


对 PAHs 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大分子量的 DOM 对 PAHs 的结合增溶机制,定时监测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的产生机制,深入研究代谢降解酶与 PAHs 之间的动态关系,重点分析降解真菌的碳、氮源利用规律和降解酶产生的途径与机制的相关性,深入分析在土壤-微生物界面上复杂的吸附/生物吸附及生物降解过程,探明 DOM 促进白腐真菌降解土壤 PAHs 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以多环芳烃为有机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2 研究背景1.2.1 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定义及其结构特征1.2.1.1 DOM 的定义与结构组成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简称 DOM,泛指能够溶解于水、酸或碱溶液中的有机质,如天然水和土壤溶液中的有机质,能够用水、酸或碱等从土壤

三维模式,腐殖酸,灰色,黑色


图 1. 2 腐殖酸三维模式图(元素颜色:C =灰色,H =白色,O =黑色Fig 1. 2 Model 3D-structure of proposed HA monomer(element colour: C = gray, H = white, O = black)和有机肥中浸提的有机质(唐东民, 2008; Sun, 2016)。事实上,DOM 只是上的定义,具体指土壤与水体中由一系列大小、结构不同的分子组成,且能μm 滤膜的有机物的总称(McCarthy, 1989; Sun, 2016)。DOM 是由两部(Thurman, 1985):(1)非均质憎水性的腐殖质,是 DOM 的主要组成部机质总量的 50%-80%(或 40%-60%(Leenheer, 1981)。通常根据在水中溶同,分为三部分(Thurman, 1985;Wershaw, 1993),①胡敏素(Humin)的组分;②胡敏酸(或者腐殖酸)(humic acid,HA):碱性条件下溶解,= 1-2)的酸性条件下不溶于水的组分;③富里酸(或富啡酸)(fulvic ac在任何 pH 条件下都溶于水的组分。目前对腐殖酸结构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构模式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同,公认最好的结构模式是 Schulten 和 Schulte

机制,生物累积,凝絮,共代谢


附、络合、螫合、凝絮、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H ss, 1998; Yongkoo, 2000; 凌婉婷2004),且 DOM 本身及代谢物对环境无任何毒副作用,是高环 PAHs 芘生物修复优良的共代谢底物。DOM 对微生物在土壤中降解 PAHs 的吸附-解吸、生物降解过程羧基、羟基、羰基和甲氧基等活性功能团,可以与介质中的 PAHs 发生离子交换、吸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大分子组分的 DOM 有增溶 PAHs 的作用(Dong, 2013),有利于 PAHs 的解吸,减少生物吸附中的生物累积量,增加 PAHs 的生物可及性;另一方面,小分子组分的 DOM 可作为电子供体的有机碳源被氧化分解为 PC 菌的生长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兰;魏然;倪进治;杨柳明;包桂奇;;生物炭添加对土壤中菲吸附行为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02期

2 卢仕严;曹永军;招嘉佩;何红;孙省利;;一株多环芳烃芘降解菌的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海洋科学;2014年08期

3 伍凤姬;张梦露;郭楚玲;廖长君;陈梅芹;党志;;菌源对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4 张灿灿;郭书海;李婷婷;吴波;李凤梅;邵春岩;;焦化厂高环PAHs污染土壤的电动-微生物修复[J];环境工程;2014年07期

5 侯梅芳;潘栋宇;黄赛花;刘超男;赵海青;唐小燕;;微生物修复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7期

6 乔肖翠;何江涛;杨蕾;邹合萍;;DOM及pH对典型PAHs在土壤中迁移影响模拟实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7 吴宇澄;林先贵;;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真菌修复进展[J];土壤学报;2013年06期

8 陆泗进;何立环;孙聪;;土壤芘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6期

9 包桂奇;倪进治;魏然;杨柳明;;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菲的吸附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5期

10 DING Jie;CHEN BaoLiang;ZHU LiZhong;;Bio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in aqueous solu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济舟;溶解性有机质分组及各组分对芘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凌婉婷;溶解性有机质对莠去津在土壤/矿物-水界面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伍凤姬;一株芘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途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丁洁;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的生物吸附与生物降解及其修复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3 谢文娟;芘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能力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马姗姗;一株芘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降解特性、固定化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5 唐东民;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9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9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