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9:42
保障能源安伞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最大的发展巾国家,我国在工业化利城镇化的进程中对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需求依然巨大。如俐在总量大、增速快的形势下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H标是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而临的现实件问题。 本文以效率的测度为切入点,期望通过能源利川效率利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科学评价,为政府部rJ采取措施缓解能源消费过度增长、抑制:氧化碳排放过快上升提供理论意义利现实意义上的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以I、儿个方而: (1)提出了在伞要素视角I、考察能源的利川水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针对现有研究巾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单要素指标的缺陷,提出了可以生产率理论为基础,分别将能源利二氧化碳视为现实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投入要素与非期望的产出要素,在考虑要素替代的伞要素框架下研究能源效率利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2)分析了我国伞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及其影响要素。将能源视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利川DEA方法构建的伞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考察了我国能源利川水平的变动情况,发现了能源效率总体上出现先上升斤下降、效率值偏低、区域芹异较大、节能潜力有待挖抽掘等特征。鉴于技术要素对能源效率的基础性作川及以往研究巾对技术进步认识的模糊性和狭隘件,在广义技术进步的定义下定量刻画了“硬”技术和“软”技术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川,发现两者的止向促进作川效果有所不同,“硬”技术的贡献应继续加强。 (3)提出了伞要素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国际和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的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将二氧化碳作为要素投入斤难以完伞避免的非期望产出,利川环境生产技术、方向性距离函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等工具构建了伞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的静态效率模型、动态效率模型。同时,与共同前沿函数相结合,给出了捕述生产技术芹距的定量测度指标,进一步提出了考虑技术芹距下的伞要素.氧化碳排放效率模型及其分解模型。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得到了40 86%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利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是其主要的外部促进冈素,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东部高、中西部低的芹异较为明显。同叫,我国总体上仍有微大的减排潜力,不同地区的技术芹距有扩大趋势。在国际上做比较,亚洲、欧洲利美洲均不同程度的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其巾欧洲改善最多,美洲次之,亚洲较小。在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美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高效率的典型代表,我国则是实现改善幅度最大的国家。 (4)提出了能源投入利二氧化碳排放条件下的经济效率测度模型、二氧化碳规制成本模型,并分析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环境生产技术利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只期望GDP扩张的单一经济效率模型、既实现GDP增加义同比例降低.氧化碳排放的雏经济效率模型和实现GDP增加斤再减少.氧化碳排放的分阶段经济效率模型。同时,在无规制、一般规制利严格规制二种规制策略下构建了不同的二氧化碳规制成本模型。我国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效率偏低是其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极不协调的省区超过伞国的一半。总休上,二氧化碳规制策略越严格对潜在GDP产出的影响就越明显,但不同省区的表现仃所异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X502
本文编号:2816240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X5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下)[J];节能与环保;2003年09期
3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4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5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6 张志强;曲建升;曾静静;;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7 杨宏林,田立新,丁占文;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J];系统工程;2004年03期
8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9 查冬兰;周德群;严斌剑;;能源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基于技术可变的面板随机前沿生产模型[J];系统工程;2009年06期
10 廖华;魏一鸣;;能源效率及其与经济系统关系的再认识[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树伟;基于一般均衡(CGE)框架的交通能源模拟与政策评价[D];清华大学;2007年
2 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6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1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