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功能型微生物制剂去除水体重金属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08:52
   在水体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寻求一种发展成本低、设备运行简单、重金属去除效率高的水处理技术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由于微生物处理法较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具有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等显著优点,被广泛用于重金属去除的研究中。但同时也存在着微生物细胞较小、易流失,很难与水溶液分离以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再加上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导致微生物失去活性,去除效率降低。所以,如何提高微生物处理法对重金属的处理效率,成为该处理技术应用的关键。菌种固定化技术由于保持了微生物较强的活性、较强的稳定性及具有易于分离回收利用等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此外,在微生物处理技术对重金属的解毒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起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以环境领域常见的对重金属有良好去除效果的白腐真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去除中的性能,并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出发,深入探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其对抗污染物胁迫的调控机制。最后,通过研究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废水中各成分的相互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解毒机制中的作用,来寻求一种提高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效率的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以壳聚糖包埋活性炭与黄孢原毛平革菌制备的固定化生物吸附剂对Pb(Ⅱ)的吸附及其机理研究。首先采用壳聚糖包埋活性炭与黄孢原毛平革菌制成固定化小球,再将其应用于铅污染废水的处理中,并考察了不同pH、吸附时间、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3个条件对吸附效率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吸附机理及该生物吸附剂的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1)该生物吸附剂处理的最佳pH值为5,吸附平衡时间为4 h,最大吸附量为167.36 mg/g;(2)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该生物吸附剂表面均一,对Pb(Ⅱ)的吸附是单层吸附;(3)该生物吸附剂对Pb(Ⅱ)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内传质阻力是吸附速率的限制因素:(4)该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受其他共存离子的影响;(5)该吸附剂重复利用率高,在5次循环使用后,吸附效率仅降低了 6.13%。第二部分是以海藻酸钠包埋黄孢原毛平革菌和Fe3O4纳米粒子制备成的磁性生物吸附剂对Cu(Ⅱ)和Pb(Ⅱ)的竞争性吸附研究。主要研究了磁性生物吸附剂的活性及pH值、吸附时间对Pb(Ⅱ)、Cu(Ⅱ)单、双组分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1)该磁性生物吸附剂不仅具有较强的磁化强度,而且与游离的黄孢原毛平革菌相比,新陈代谢不仅没有受到抑制,反而有所促进;(2)该磁性生物吸附剂对Pb(Ⅱ)、Cu(Ⅱ)单、双组分四种组分溶液处理的最佳pH值均为5,吸附平衡时间为4h:(3)实验数据能与Langmuir等温吸附线模型很好地拟合,这说明磁性生物吸附剂对Pb(Ⅱ)、Cu(Ⅱ)单、双组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为单层吸附;(4)动力学研究显示,化学吸附是吸附速率的限制因素,该磁性生物吸附剂对单、双组分Pb(Ⅱ)、Cu(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第三部分是以重金属铅和镉胁迫下的黄孢原毛平革菌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重金属对菌体细胞内外新陈代谢的影响,从而揭示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结果发现,重金属离子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胞内和胞外代谢都有一定的影响:(1)黄孢原毛平革菌的胞内活性氧自由基随着镉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丙二醛(MDA)的量在8 h时达到最大值(9 μmol/g),在24 h时达到最小值(0.6 μmol/g);胞内蛋白质的量也是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短时间胁迫下(2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镉离子浓度成正比,但当胁迫时间增大到8h时,较高浓度的胁迫反而降低了 SOD活性;低浓度或者短时间的镉胁迫刺激了过氧化氢酶(CAT)的产生并呈现较高的酶活性,但增加浓度或接触时间,CAT活性降低,这说明Cd(Ⅱ)对于黄孢原毛平革菌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抑制作用,而是既激发也抑制;随着Cd(Ⅱ)胁迫时间及浓度的增加,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浓度增加的趋势比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2)培养液和胞外聚合物(EPS)中,糖类浓度先减小,后趋于平衡;蛋白质浓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0.8 mMCd(Ⅱ)浓度范围内,Cd(Ⅱ)浓度越高其促进草酸分泌作用越显著,但当Cd(Ⅱ)浓度超过1.0 mM时,会严重抑制草酸的分泌,且Cd(Ⅱ)浓度越高其抑制草酸分泌作用越明显。第四部分是以多环芳烃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不同浓度的Cd(Ⅱ)、不同的pH对降解菌降解能力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Cd(Ⅱ)对降解菌细胞膜蛋白和多糖含量的影响、Cd(Ⅱ)对细胞膜内外芘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Cd(Ⅱ)对芘在枯草芽孢杆菌上降解的影响。结果发现:(1)枯草芽孢杆菌对芘降解的最佳pH值为8:(2)Cd(Ⅱ)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芘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Cd(Ⅱ)浓度增大,枯草芽孢杆菌降解芘的能力逐渐变弱;(3)Cd(Ⅱ)的存在会使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降低;(4)胞内芘的浓度随着培养基中Cd(Ⅱ)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而细胞膜上芘的浓度随着培养基中Cd(Ⅱ)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所以,Cd(Ⅱ)对芘在枯草芽孢杆菌上的跨膜过程具有抑制作用,当Cd(Ⅱ)浓度为20mg/L时,其对芘在枯草芽孢杆菌上的跨膜过程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第五部分采用铜绿假单胞杆菌作为Cr(Ⅵ)的高效还原菌,通过分析不同表面活性剂对Cr(Ⅵ)的还原情况,研究了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二鼠李糖脂(diRL)、阳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非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修复Cr(Ⅵ)的影响,探索了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活性剂以及Cr(Ⅵ)的相互作用,以便为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1)diRL能被铜绿假单胞菌吸收并作为碳源,从而进行生长代谢活动,有利于还原Cr(Ⅵ),而CTAB由于能电离出阳离子干扰基团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的活性,抑制了对Cr(Ⅵ)的还原,Triton X-100对Cr(Ⅵ)的还原没太大影响;(2)铜绿假单胞菌对Cr(Ⅵ)的还原更适宜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且溶液pH值越大,对Cr(Ⅵ)的还原率越大;(3)diRL能够促进降解菌的分散性,CTAB的效果则相反,Triton X-100对菌体的zeta电位没有影响;(4)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Cr(Ⅵ)还原效率逐渐降低,但微生物接种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其对Cr(Ⅵ)的还原效率,当菌种接种量从0.5%增加到8%时,Cr(Ⅵ)的去除率从17%上升到62.5%;(5)阳离子Cu(Ⅱ)促进了铜绿假单胞菌对Cr(Ⅵ)的还原,而Zn(Ⅱ)抑制菌体对Cr(Ⅵ)的还原,阴离子NO3-和SO42-几乎不影响Cr(Ⅵ)的还原。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微生物与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分析了其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摸索出了最佳的处理工艺参数,并通过微生物固定技术,提高了重复利用性,最后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这对于提高微生物处理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高效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X52
【部分图文】:

生物吸附剂,环境扫描电镜,化生,吸附剂


图2.1生物吸附剂的制备逡逑Figure邋2.1邋The邋preparation邋of邋biological邋adsorbent逡逑化生物吸附剂的制备逡逑射电镜(TEM,JEOL-1230)和环境扫描电镜(SEM,JEOLJ

透射电镜,生物吸附剂,微观结构


^邋rte]邋1逡逑1黄孢嗓毛平革茴I逡逑图2.1生物吸附剂的制备逡逑Figure邋2.1邋The邋preparation邋of邋biological邋adsorbent逡逑2.2.4固定化生物吸附剂的制备逡逑采用透射电镜(TEM,JEOL-1230)和环境扫描电镜(SEM,JEOLJSM-6700)逡逑观察制备的生物吸附剂的表观结构。生物吸附剂表观结构观察主要是将表面包逡逑裹的菌丝体轻轻从吸附剂表面剥离出来,取完整小块菌丝体用于观察生物吸附逡逑剂的表观结构。逡逑2.2.5吸附批试验逡逑用0.1M邋HN03和O.lMNaOH调整含Pb2+溶液pH。称取一定量的生物吸附逡逑剂加入到250邋mL锥形瓶中,瓶中已盛有50邋mL—定pH值、一定初始浓度的含逡逑Pb2+溶液,用纱布密封锥形瓶并放置于35邋°C恒温水浴振荡器内振荡吸附,转速逡逑控制为150邋r/min;振荡吸附完毕后,取出各个锥形瓶中的试样置于50邋mL的离逡逑心管内,在离心机中离心分离5邋min;离心后,稀释上清液,利用火焰原子吸逡逑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的铅离子含量,确定吸附率和吸附容量。实验设三逡逑个平行样

吸附效果,上清液,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分离5邋min;离心后,稀释上清液,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逡逑中的铅离子含量,计算吸附率。实验设三个平行样,测量数据的平均值用于分逡逑析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2.3所示。.逡逑40邋逦逡逑10邋_逦4逦?邋"邋Experimental邋data逡逑5逦I逦i逦iiii逦i逡逑2.5逦3.0逦3.5逦4.0逦4邋5逦5.0逦5.5逦6.0逦6.5逡逑pH逡逑图2.3邋pH值对Pb(II)吸附效果的影响逡逑Figure邋2.3邋Effect邋of邋pH邋on邋absorption邋efficiency邋of邋Pb邋(II)逡逑从图中可以看出,pH值对吸附效果有很大影响。最佳pH值为5,而且随逡逑着铅溶液的pH值在3-5范围内,吸附效率不断增加,而pH值在5之后,吸附逡逑率下降。这主要是因为,pH值小于5时,随着pH值的增加,H+浓度降低,与逡逑22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颜伶;微生物处理废物[J];四川环境;2003年01期

2 ;德国用微生物处理垃圾[J];中国环保产业;1996年01期

3 程军;用微生物处理海洋油污[J];福建环境;1999年03期

4 千田,千弘,佶井上,彭伟欣,张维德;海洋油污染的微生物处理(1)[J];海洋石油;2000年01期

5 本刊编辑部;微生物处理垃圾成新宠[J];环境导报;2002年06期

6 李清心,康从宝,王浩,张长铠;利用石油微生物处理石油污水的初步实验[J];工业水处理;2003年12期

7 朱晓慧,唐宝英,刘佳;有机生活垃圾微生物处理剂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5期

8 陈子爱;邓小晨;;微生物处理利用秸杆的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6年03期

9 王黎波;宁淑香;王亮;梁莹;;微生物处理含油海水影响因素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刘洪锋;;含聚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勇民;;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分析[A];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十六期)[C];2011年

2 盛新一;;包钢冷轧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处理技术[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曾国驱;许玫英;罗永华;戴月;蔡小伟;孙国萍;蔡文娟;张顺好;邓敬东;;新型微生物处理法在重油裂解制气废水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李福德;张懿;王仲文;李昕;付声忠;;化学纤维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五期)[C];1999年

5 房来喜;平郑骅;;微电解-高效微生物处理电镀污水[A];2011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坚;郑展望;任洪强;;处理含Cu2+废水的生物吸附剂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晖;液态微生物处理技术可治水污染[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关成志 记者 赵宇清;微生物处理薯渣技术有了示范工程[N];黑龙江日报;2009年

3 记者 高嵘;城市生活垃圾又遇克星[N];中国环境报;2002年

4 张增忠;桂林利用微生物处理生活污水[N];中国矿业报;2001年

5 茹琦;微生物处理污水的运用与方法改良分析[N];太行日报;2013年

6 吴文清;垃圾变成社区“摇钱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程晖;循环农业最宜在城市郊区推广[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8 汪卫东 王新;微生物环保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5年

9 蔡炜;72小时让浊水变清[N];新华日报;2008年

10 钱铮;日本开发新技术:吃掉垃圾不吐渣[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亮;功能型微生物制剂去除水体重金属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2 张丽芳;真菌生物吸附剂对水溶性染料的吸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秦f ;酵母基改性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处理染料废水性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6年

4 梁莎;化学改性生物吸附剂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陈桂秋;褐腐菌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体重金属的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程东祥;新型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颜利民;双尾单头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8 陈云嫩;废麦糟生物吸附剂深度净化水体中砷、镉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袁成东;高温高盐油藏分散胶—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0 程明明;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的协同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书安;农业有机废弃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微生物处理[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李小娇;微生物处理锑矿废水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依布拉音;乌鲁木齐部分地表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4 时洋;改性麻黄废渣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环境污染物的吸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永平;生物吸附剂选择性吸附贵金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王姝凡;平菇改性生物吸附剂对六价铬的吸附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龚翔翔;蟹壳粉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8 范源;稻壳基重金属高效吸附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9 陈贵杰;茶渣生物吸附剂的制备、表征及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李森;高效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廉价制备及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4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4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