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颗粒吸附磷的规律及微观形貌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10:17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天然水体中存在泥沙运动,特别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泥沙输沙量较大,泥沙在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泥沙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吸附改变了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又使泥沙自身形貌和输移特性发生变化,研究泥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基础。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泥沙吸附磷的规律及其形貌变化进行了探讨,采用的研究手段和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先进的扫描电镜对泥沙颗粒的微观形貌观测发现:天然状态下的泥沙颗粒表面形貌十分复杂,常附着大量污染物质,与清洗干净的泥沙差异较大。 为比较干净泥沙与被污染泥沙的差别,研究以KH2PO4溶液为吸附剂,完成了在不同吸附剂浓度和泥沙浓度条件下的室内静态吸附实验,并采用气体吸附法观测吸附后泥沙颗粒表面的孔隙特征,发现颗粒表面1-10nm的孔隙在受污染前后体积变化最明显。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泥沙比表面积减小,孔体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在污染过程中孔径较小的孔隙逐渐被填充。进一步又采用能量弥散X射线能谱仪(EDS)对吸附后泥沙的表面元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泥沙颗粒表面的磷元素分布与颗粒表面的微结构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分析泥沙颗粒吸附磷的规律可见:吸附包括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个方面,其中物理吸附速度很快,是个可逆过程;而化学吸附比较缓慢,属于不可逆过程。在水流剪切力的不断作用下,能够稳定吸附在颗粒表面的磷酸根离子大多应是与颗粒表面通过化学作用结合的离子,因此吸附平衡时污染物应大多集中在水流剪切力较小的孔隙之中,导致这部分孔隙被大量填充。 在电镜实验观测的基础上,论文用数学方法描述了清洗泥沙颗粒的形状和表面结构,并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构建了数学泥沙的研究平台。该平台可以表征泥沙颗粒的三维形貌,同时也能反映出泥沙颗粒表面上每个微区的磷吸附规律。用该平台结合吸附动力学方程可以用来完善已有的水沙和水质数学模型,完善后的模型已经应用到北运河流域和岩滩水库的污染物迁移及泥沙输移计算之中,并取得了满意的计算效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地应用前景。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TV142;X52
【部分图文】:
粉晶X射线衍射图像
(c) 颗粒 E(×11000) (d) 颗粒 F(×4400)图 2.3 宜昌水文站沙样的 SEM 图像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泥沙样品取自花园口,位于黄河中下游。该天然沙样的SEM 图像见图 2.4 所示。这些颗粒的图像已与长江颗粒物有明显不同,整体磨
(c) 颗粒 C(×3500) (d) 颗粒 D(×5000)图 2.4 花园口站沙样的 SEM 图像图 2.5 是永定河流域官厅水库所取泥沙样品的 SEM 图像。图中可以看出官厅水库的泥沙颗粒表面更加复杂,基本被一层膜状(图(a)中颗粒)或碎屑状(图
本文编号:2825606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TV142;X52
【部分图文】:
粉晶X射线衍射图像
(c) 颗粒 E(×11000) (d) 颗粒 F(×4400)图 2.3 宜昌水文站沙样的 SEM 图像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泥沙样品取自花园口,位于黄河中下游。该天然沙样的SEM 图像见图 2.4 所示。这些颗粒的图像已与长江颗粒物有明显不同,整体磨
(c) 颗粒 C(×3500) (d) 颗粒 D(×5000)图 2.4 花园口站沙样的 SEM 图像图 2.5 是永定河流域官厅水库所取泥沙样品的 SEM 图像。图中可以看出官厅水库的泥沙颗粒表面更加复杂,基本被一层膜状(图(a)中颗粒)或碎屑状(图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康博;王毅力;李俊清;桂萍;蒋艳灵;;引黄水库沉沙条渠沉积物的表面理化及分形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2 黄磊;方红卫;陈明洪;;泥沙颗粒表面电荷分布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年04期
3 方红卫;尚倩倩;赵慧明;王靖宇;;泥沙颗粒生长生物膜后沉降的实验研究Ⅱ:沉降速度计算[J];水利学报;2012年04期
4 王而力;王嗣淇;朱江;;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磷的解吸特征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8期
5 罗专溪;邱昭政;余小青;颜昌宙;;九龙江口湿地表层沉积物微观形貌特征与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慧明;泥沙颗粒生长生物膜后基本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张晶;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中磷的形态分布和转化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康博;黄河泥沙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磷的吸附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双;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吸附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苏苏;赣江河流泥沙对氮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5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