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黄原胶稳定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06:35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在各种产品中的应用需求旺盛。由于储存及处置不当,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物。重金属离子难以降解,在地下环境中长期存在,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几十年来,有毒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环境挑战。其中,Cr(Ⅵ)是土壤和水中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纳米铁以其经济、高效等特点在Cr(Ⅵ)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备受青睐。但其在原位应用中存在易失活、易钝化、易团聚、稳定性及迁移性差等问题,限制了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而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积大、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强度等优良性能。因此,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优势,拓展其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利用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研发了具有高反应活性、抗钝化作用和持久有效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nZVI/rGO),并利用黄原胶(XG)对其加以稳定,以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其作为原位反应带修复材料的反应性、迁移性及修复效果。阐明nZVI/rGO对Cr(Ⅵ)的去除机理,XG稳定nZVI/rGO的机制,以及XG稳定的nZVI/rGO(XG-nZVI/rGO)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沉积机制。建立了预测多分散性XG-nZVI/rGO沉积参数的先验模型,有效地预测了多分散性胶体颗粒的迁移行为。研究成果对Cr(Ⅵ)污染地下水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制备一种nZVI/rGO复合材料,nZVI作为电子供体将电子传递到石墨烯表面,使得整个石墨烯表面作为还原Cr(Ⅵ)的活性位点,增强了还原Cr(Ⅵ)的能力,同时具有巨大比表面的rGO又可以分散纳米铁及还原产物,有效缓解还原产物包覆nZVI而造成的钝化,提高了Cr(Ⅵ)的去除速率和效率,能长期有效去除地下水中Cr(Ⅵ)污染。材料最优投加量与初始Cr(Ⅵ)浓度呈线性关系。在地下水环境pH(6~9)及硬度范围内,nZVI/rGO具有较好的Cr(Ⅵ)去除活性;NO_3~-和HCO_3~-对nZVI/rGO去除Cr(Ⅵ)起抑制作用,且HCO_3~-的抑制作用大于NO_3~-。(2)nZVI/rGO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分布表明nZVI/rGO大部分截留在模拟柱注入端附近,其沉积量的对数与距离呈线性负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分段沉积现象。注入速度和介质粒径为nZVI/rGO应用的限制性因素。介质粒径与注入速度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nZVI/rGO的沉积。统计学方法获得了沉积速率系数K_(dep)和最大迁移距离L_(max)的预测模型,用以预测和评估nZVI/rGO在实际场地的适用性。(3)XG的添加显著增强了nZVI/rGO的稳定性,吸附相XG改善了nZVI/rGO的静电稳定性,自由相XG抑制了XG-nZVI/rGO的团聚和沉降。XG在nZVI/rGO表面的吸附密度是一定的。当nZVI/rGO注入浓度为0.83 g/L时,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速度1.39 cm/min,当注入速度小于此值时,增加注入速度引起的团聚阻碍XG-nZVI/rGO的迁移;当注入速度大于这此值时,较大的水动力剪切导致的解团聚作用促进XG-nZVI/rGO的迁移。(4)XG-nZVI/rGO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沉积机制受DLVO、布朗扩散、水动力剪切及拦截作用共同控制。粒径大于V_2的XG-nZVI/rGO,拦截作用使颗粒截留在多孔介质中;粒径小于V_1的XG-nZVI/rGO,其所受布朗动能小于二次能量极小时,则沉积在介质上;粒径在V_1和V_2之间的XG-nZVI/rGO,其所受水动力剪切扭矩小于粘附力矩时,则沉积在介质上。本文建立了计算K_(dep)的先验模型,并且通过一维模拟柱实验验证了其适用性,有效地预测了多分散性胶体颗粒在含水层中的沉积行为。(5)XG-nZVI/rGO浆液单井注入Cr(Ⅵ)污染含水层后,在注入井附近及下游形成稳定反应带覆盖区,实现对Cr(Ⅵ)污染地下水的有效去除并持续一段时间。XG-nZVI/rGO浆液注入后,注入井及下游的DO和ORP迅速下降,创造有利Cr(Ⅵ)去除的还原环境。并且不会显著改变水环境条件,如pH、Fe~(2+)等,具有环境友好性。此外,含水层中NO_3~-作为竞争电子受体而消耗部分XG-nZVI/rGO,损失部分活性。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23
【部分图文】:

示意图,技术工程,原位反应,纳米铁


需定时取样对地下水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3)环境扰动小、修复效果好,修复范围不受污染羽深度限制,对于深层地下水污染,可以通过设置集群注入井使反应带到达更深的位置。图1.1为基于纳米零价铁原位反应带技术的工程示意图(在Tratneyk 和 Johnson[20]工作基础上重新绘制)。图 1.1 纳米铁的原位反应带技术工程示意图Fig. 1.1 Engineering schematic of nZVI-based in situ reaction zone反应带能否成功构建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注入的 nZVI 基纳米材料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无论是对污染物质截留、永久固定还是彻底降解,都需要具有高效、持续的特性[21];二是 nZVI 基纳米材料应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和迁移性,注入后才能形成一定影响范围的反应带[22]。因此,理想的铁基修复试剂要同时具有高反应活性、持久性、稳定性以及迁移性好等优点。

空间网状结构,纳米铁,表面改性,基材


第 1 章 绪论烯层间电子转移效率较低,过量的石墨烯投加会抑制 C石墨烯与 nZVI 的负载比例对于提高其还原效率至关重基修复材料在地下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迁移性强化铁基修复材料的稳定性强化米颗粒的团聚是热力学自发的过程[22,50]。粒子间的作用互作用和电偶极相互作用,颗粒团聚使颗粒无法在介表面积,从而降低颗粒的反应活性[51]。因此,稳定 nZV间的相互作用和粒子生长[22]。近十几年来,人们研究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结构来稳定纳米颗粒[52,53],如图 1.3 所示。

结构图,黄原胶,结构图,修复材料


图 1.4 黄原胶的结构图Fig. 1.4 Primary structure of xanthan gum稳定剂通过以下途径增加纳米颗粒的分散:(a)附到金属表面,形成双电层,产生库伦斥力);(定剂分子层重叠时,会产生渗透性斥力,阻碍(静电和空间作用的结合);(d)空间网状结构稳纳米铁基修复材料的迁移性强化特征中,稳定的 nZVI 基修复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迁迁移至目标污染含水层。同时,稳定剂和纳米颗nZVI 向多孔介质中注入时,迁移性较差;而采用nZVI 显著改善了其迁移性能。文献报道了大量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守文;;石墨烯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9年08期

2 张霞;黄刚;周超;袁小亚;贺俊玺;冯曼曼;刘昭;;石墨烯在沥青复合材料中的研究现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7期

3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专访中国石墨烯领军人物:刘忠范院士及他的团队[J];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08期

4 金旭东;倪芝青;罗如意;;专利视角下中美韩石墨烯技术的比较研究及对策[J];科技通报;2019年09期

5 金婷;杨坤;姚希;史立红;侯淼;孙思;;全球石墨烯专利发展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年09期

6 ;北大成功在玻璃表面实现石墨烯直接生长[J];中国粉体工业;2015年06期

7 ;各方忽视 我国或错失石墨烯产业化良机[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3期

8 ;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在常州投运[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9 ;石墨烯标委会拟成立 石墨烯标准化制定企业待定[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10 ;石墨烯行业发展部署启动 鼓励各省成立独立联盟[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瑞光;李亚男;张邦文;;功能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A];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2 郑龙;许宗超;张立群;温世鹏;刘力;;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以及工业化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8年

3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4 刘东;李丽波;由天艳;;电化学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5 王莹;刘子顺;;通过缺陷设计实现石墨烯的自发卷起和组装[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6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7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8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9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10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倪伟;石墨烯概念持续升温[N];中国证券报;2019年

3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诺奖得主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重庆石墨烯产业大有可为[N];重庆商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樊小帅;石墨烯引领采暖新风尚[N];延安日报;2019年

5 宗华;科学家发明石墨烯染发剂[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通讯员 谢桂玲;加快推进石墨烯产业发展[N];厦门日报;2019年

7 ;全球石墨烯创新大会助力西安产业蝶变[N];西安日报;2019年

8 沈春蕾 刘言;金属所氧化石墨烯实现绿色制备[N];中国科学报;2018年

9 周娜;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几点思考[N];江苏经济报;2019年

10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璐;纳米碳基催化剂材料制备及在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陈洋;基于图案化石墨烯电极的有机光电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王子莹;半导体氧化物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面调控及其室温NO_2气体传感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任黎明;黄原胶稳定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靳会超;基于谐动防污策略的弹性仿生防污膜制备及防污机制[D];吉林大学;2019年

6 韩冰;石墨烯智能机器人的制备与多场耦合操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崔婷婷;范德华力调控材料性能:尺寸和压力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9年

8 宋云云;仿生结构化石墨烯多功能表面的制备及集水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曾省忠;基于AFM的石墨烯表面纳米摩擦研究[D];东华大学;2019年

10 郑贤宏;高性能石墨烯纤维及其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D];东华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淑虹;亲氧金属(Bi、Ni、W)对Pt/石墨烯复合物的修饰及其双功能电催化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2 杨建召;氧化石墨烯气敏材料制备及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文琪;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热管理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刘立言;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改性超滤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孙月;基于石墨烯导热结构的聚合物热光开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石利粉;氧化石墨烯二维限域下水的结构和高压结构相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阙龙坤;石墨烯网络材料可控修饰及其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8 周博通;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9 刘斯亮;氧化石墨烯对肠炎小鼠肠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10 陆陈宝;石墨烯基二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8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8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