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扩建垃圾填埋场中间衬垫变形与稳定性状及其工程控制措施

发布时间:2020-09-28 10:37
   基于原址扩建是解决城市垃圾填埋场容量不足的最经济和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垃圾填埋场正在进行扩建。由于老填埋场采用了垂直防渗系统或其它原因,扩建时在新老填埋场之间需设置一层包含多种土工合成材料的中间衬垫系统作为扩建堆体的防渗屏障。然而由于垃圾的高压缩性、高度不均匀性及衬垫材料之间较低的界面强度,中间衬垫系统的以下变形和稳定问题成为其主要工程问题:老填埋场的整体沉降和侧向变形对中间衬垫系统产生附加应变、中间衬垫系统下卧垃圾体的局部沉陷破坏中间衬垫系统防渗材料、刚性构筑物周边的不均匀沉降拉裂土工膜、扩建垃圾堆体沿中间衬垫系统薄弱界面失稳破坏。 能有效反映垃圾应变硬化特性的应力应变模型及中间衬垫系统的材料和界面特性是研究上述问题的基础。本文通过模型试验、解析方法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围绕上述工程问题开展研究,所做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国内外垃圾三轴压缩试验结果,提出了垃圾的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垃圾在小应变情况下的非线性变形特性及其在应变较大情况下(20%以内)的明显应变硬化特征,并建立了国内外垃圾的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参数数据库和建议值;同时系统总结了中间衬垫系统的材料特性和界面特性,并建议中间衬垫系统中土工合成材料的容许应变值取为8%。 (2)基于所提出的垃圾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针对山谷型扩建填埋场整体沉降和侧向变形对中间衬垫系统应变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考虑了中间衬垫系统刚度及界面特性、填埋场宽度、填埋场前坡坡度、填埋场背坡坡度、填埋场扩建高度及垃圾体模量参数对中间衬垫系统应变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老填埋场整体变形情况下的中间衬垫系统应变主要由老填埋场的侧向变形控制,最大拉应变发生在老填埋场背坡锚固沟处;老填埋场的整体沉降和侧向变形通常不会导致中间衬垫系统产生拉伸破坏,但当其背坡坡度较陡或扩建堆高较大时需值得关注。 (3)分别针对砂土材料、压实粘土缓冲层和应变硬化材料开展了局部沉陷1g模型试验,考虑了堆体高度、加筋体刚度及缓冲层对土拱效应及加筋体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沉陷区加筋体的上覆土压力与加筋体挠曲变形大小密切相关,当扩建堆高较大时加筋体挠度不足以使土拱效应充分发挥,已有土拱理论可能低估沉陷区加筋体的实际上覆土压力;中间衬垫系统不宜仅采用压实粘土层缓冲层作为抗局部沉陷措施,但一定厚度的缓冲层结合土工格栅加筋可有效控制中间衬垫系统中防渗材料的变形;下卧土体局部沉陷条件下应变硬化材料的土拱规律及变形特性与砂土材料有明显差异,应变硬化材料自身具有良好的抵抗局部沉陷能力,附加加筋措施可进一步减小其变形量。 (4)分别基于所提出的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及常规摩尔-库仑模型,首先针对所开展的局部沉陷1g模型试验开展了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模拟不同材料土拱效应及土工加筋抗局部沉陷问题的可靠性。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拓展到扩建垃圾填埋场,提出了中间衬垫系统的抗局部沉陷加筋设计新方法并给出了相关设计曲线。该设计方法基于应变硬化垃圾材料的土拱规律,综合考虑了扩建堆体高度、垃圾体模量、加筋体刚度、中间衬垫系统坡度、缓冲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设计过程简单,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 (5)首先基于传统薄膜理论建立了下卧土体沉降作用下圆形构筑物周边土工膜受力变形的分析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下卧土体沉降作用下圆形构筑物周边土工膜的褶皱产生机理。进一步通过引入“可变泊松比”概念并基于褶皱薄膜理论建立了褶皱区与张拉区土工膜受力变形的分析模型。与无限长构筑物相比,圆形构筑物周边土工膜在下卧土体沉降作用下将产生更大的变形和张力。减小下卧土体沉降、采用柔性土工膜及增大界面强度和圆形构筑物半径等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褶皱的程度,而减小下卧土体沉降则是降低土工膜的内力和变形最直接有效工程措施。 (6)针对含垃圾坝的山谷型新建或扩建填埋场沿衬垫界面的稳定性,提出了三楔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安全系数及屈服加速度系数的近似解。采用Newmark法对不同场地、不同高度垃圾填埋场沿衬垫界面的地震永久位移进行了分析。系统获得了填埋场衬垫界面强度、填埋场各坡坡度、填埋高度和宽度、垃圾坝高度和地震系数等参数对扩建堆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建议我国填埋场衬垫系统地震容许永久位移控制在15 cm内。 (7)结合苏州七子山大型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对中间衬垫系统的受力变形及扩建堆体沿其界面的静动力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老填埋场整体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形引起的中间衬垫系统的最大拉应变为2.8%~4.15%,建议采用LLDPE土工膜和GCL作为防渗材料。针对局部沉陷问题,建议水平区中间衬垫系统选用一层抗拉强度为90 kN/m(ε=8%)的双向HDPE土工格栅进行加筋并设置压实粘土垫层(厚0.6 m),斜坡区中间衬垫系统则选用一层抗拉强度为130kN/m(ε=8%)的双向HDPE土工格栅进行加筋并设置压实筛选垃圾缓冲层(厚1m)。土工膜与竖向导气井连接部位需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控制土工膜的褶皱变形和最大应变。同时建议在老场垃圾坝上部设置反压平台,以有效控制扩建垃圾堆体沿中间衬垫界面的稳定性。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TU993.3;TU761.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垃圾填埋场扩建的紧迫性
    1.2 扩建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及其结构型式
    1.3 扩建垃圾填埋场中间衬垫系统的主要工程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垃圾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及中间衬垫系统的力学特性
    2.1 垃圾的压缩性及应变硬化特性
    2.2 垃圾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
    2.3 中间衬垫系统的组成
    2.4 中间衬垫系统材料的界面特性
    2.5 中间衬垫系统材料的拉伸特性
    2.6 中间衬垫系统材料的容许应变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老填埋场整体变形及其对中间衬垫系统的影响
    3.1 引言
    3.2 基于复合指数应力应变模型的垃圾体受力变形分析方法
    3.3 老填埋场整体变形及其对中间衬垫系统的影响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填埋场局部沉陷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砂土材料局部沉陷模型试验方案
    4.3 砂土材料局部沉陷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含缓冲层局部沉陷模型试验
    4.5 应变硬化材料局部沉陷模型试验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填埋场局部沉陷数值模拟及加筋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砂土材料局部沉陷模型试验的数值模拟
    5.3 应变硬化材料局部沉陷模型试验的数值模拟
    5.4 应变硬化材料Trapdoor问题的数值模拟
    5.5 填埋场局部沉陷数值模拟
    5.6 中间衬垫系统加筋设计新方法
    5.7 本章小节
第6章 圆形构筑物周边土工膜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6.1 引言
    6.2 褶皱产生机理及分析模型
    6.3 土工膜褶皱简单模型试验验证
    6.4 模型的局限性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扩建填埋场沿中间衬垫破坏的稳定性分析
    7.1 引言
    7.2 三楔体极限平衡稳定分析模型
    7.3 稳定安全系数求解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7.4 屈服加速度系数求解方法
    7.5 衬垫系统地震永久位移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实例分析
    8.1 概述
    8.2 中间衬垫系统变形性状及其工程控制措施
    8.3 中间衬垫系统稳定性状及其工程控制措施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简历及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登;;砂土层中盾构隧道竖向土压力的转移机理及其计算[J];公路;2011年11期

2 陈云敏;施建勇;朱伟;詹良通;;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3 连宝琴;朱斌;高登;陈云敏;;应变硬化垃圾堆体抗局部沉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2828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8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