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煤炭总量控制目标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X502;F426.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煤炭生产总量控制的现状
1.2.2 国内有关煤炭总量控制研究现状
1.3 煤炭总量控制的紧迫性
1.3.1 煤炭消费增长依然迅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形势严峻
1.3.2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居高不下,能源结构难以优化
1.3.3 非化石能源发展受阻,碳减排目标受到挑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及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1 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2.2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特征
2.2.1 工业化概念的界定
2.2.2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呈现刚性需求
2.2.3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主导地位逐步被取代
2.2.4 可再生能源得到一定发展
2.3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需求特征
2.3.1 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2.3.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剧烈波动逐渐趋稳
2.3.3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且长期不变
2.3.4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稳中有降
2.3.5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稳中有升
2.3.6 非化石能源发展缓慢,与发展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3.7 电力消费快速增长,发电构成以煤为主
2.3.8 能源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安全保障风险增加
3 中国能源消费中长期需求预测
3.1 中国经济增长情况概述
3.1.1 中国经济增长动因
3.1.2 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展望
3.2 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度分析
3.2.1 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3.2.2 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度的两部门模型分析
3.3 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3.3.1 GDP增长情景设置
3.3.2 无约束下的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4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碳排放检验
4.1 无约束条件下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4.1.1 马尔科夫基本理论及计算过程[82][83]
4.1.2 无约束下能源消费结构演变趋势
4.2 无约束条件下分品种能源需求量
4.3 无约束条件下碳减排目标检验
4.3.1 碳排放量计算
4.3.2 碳减排实现程度
4.4 能源规划约束条件下能源消费结构演变趋势
4.4.1 约束条件
4.4.2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4.5 能源规划约束条件下分品种能源消费量
4.6 能源规划约束下碳减排目标检验
4.6.1 碳排放量计算
4.6.2 碳减排实现程度
5 中国煤炭进口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5.1 世界煤炭贸易格局
5.1.1 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5.1.2 世界煤炭贸易特点
5.2 我国煤炭进口贸易形势
5.2.1 我国煤炭贸易发展历程
5.2.2 我国主要煤炭输入国地域分布
5.2.3 我国主要煤炭输入国煤炭资源储备量
5.2.4 我国主要煤炭输入国国内煤炭剩余可支配量
5.2.5 我国主要煤炭输入国煤炭可持续出口能力
5.3 亚太地区主要煤炭进口国煤炭进口需求
5.3.1 日本煤炭进口需求分析
5.3.2 韩国煤炭进口需求分析
5.3.3 台湾煤炭进口需求分析
5.3.4 印度煤炭进口需求分析
5.4 未来十年我国煤炭进口能力
6 中国煤炭总量控制目标
6.1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6.1.1 能源规划约束下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6.1.2 碳减排约束下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6.1.3 基于能源规划约束和碳减排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6.2 生产总量控制目标
6.2.1 影响生产总量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
6.2.2 多因素制约下的生产总量控制目标
7 煤炭总量控制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7.1 消费端,通过消费总量控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倒逼”机制
7.1.1 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煤炭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控制的认识,建议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全国能源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
7.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抑制不合理需求,特别是高耗能产业过剩需求
7.1.3 加大对节能增效、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强化节能举措,提高节能意识
7.1.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7.1.5 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7.2 供给端,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
7.2.1 继续深化煤矿整顿关闭政策,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7.2.2 加紧对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基地内大中型煤炭企业区域煤炭资源状况、生态承载力和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生产能力
7.2.3 加大对“基地”外煤炭企业的统计与监管、规范行业准入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禁止小煤矿进入
7.2.4 继续完善资源出口税收政策,鼓励煤炭进口,限制煤炭等资源型产品出口
7.2.5 积极拓展海外煤炭供应渠道,确保煤炭进口安全
7.2.6 加快国内煤炭战略储备建设,提高煤炭供应应急能力
7.3 替代能源端,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步伐,切实发挥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功效
7.3.1 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力度
7.3.2 加快出台《核电安全规划》,必要时提出时间表,确保在核安全发展的前提下,核电能够尽早得到发展
7.3.3 尽快启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发展
7.3.4 加快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海上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程度,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力度
7.3.5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2 余燕春;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当代财经;1999年02期
3 张建君;;中国经济转型道路:过程及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4 冯述虎,侯运炳;基于时序分析与神经网络的能源产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姚先国;;利益关系调整与中国经济转型[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黄佐敇;邵汝军;;中国煤炭产量预测[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5期
7 张震龙;姜爱林;;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考察[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06期
8 董文娟;国际煤炭贸易与发展我国煤炭贸易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03期
9 陈铁军;;能源弹性系数研究综述及山西能源弹性系数实证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5期
10 高文永;单葆国;;中国能源供需特点与能源结构调整[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汤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张丽峰;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欧阳新年;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谢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结构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5 赵震宇;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9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