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遥感监测及变化分析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87;Q948
【部分图文】:
4图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气候条件研究区纬度范围跨度大,气候分区大致以江苏省为界,以北属于温气候,以南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区整体受东亚季风的影响雨,冬季温暖潮湿,日照充足,降雨丰富,相对湿度大。降水量呈趋势,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地区年均降水000mm 之间,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福建沿海及台湾地区年0~1500mm,福建以南地区降水更为丰沛,年均降水量约为 1500~200区大于 2000mm;整个研究区内年均温约为 5~25℃,呈南高北低的均温最低,为 5~10℃,河北、天津、山东及江苏北部年均温 10~1
图 2.2 中国滨海地区各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2.1.3 滨海湿地类型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滨海湿地 579.59 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 11%,主要类型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12 种类型。中国滨海湿地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以及生物海岸,其中基岩海岸以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为典型,砂质海岸主要分布台湾西侧海岸,淤泥质海岸以珠三角为典型,生物海岸主要包括盐沼湿地、红树林湿地及珊瑚礁等类型。盐沼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北的滨海地区。随着米草等草本植物在南方沿海的蔓延,在长江口以南的滨海湿地,也在加大分布。芦苇群落是中国滨海湿地分布最广泛的草本盐沼类型。在盘锦湿地的苇田面积为 663.83 平方千米,是亚洲最大的苇田、世界第二大苇田。
图 2.3 线性分类距离(左),非线性分类原理图(右)在遥感影像分类的应用中,SVM 最大的优点是在分类过程中无须进行数据降维, 并且其在算法的收敛性、训练速度、分类精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性能另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还展现出一定的普适性。对于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以及不同的地物特征向量构造方式(光谱、纹理、形状、结构等),SVM 分类器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惠文华, 2006)。2.2.4 景观格局指数在景观格局定量方法中,景观指数可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进而反映景观结构组成及空间配置特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通过对景观结构动态研究可以掌握景观结构、功能及空间格局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反映景观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过程,揭示景观变化的内部规律和机制。景观指数不仅可以描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还能建立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王景伟 等, 20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婉丽;高灯州;刘晴晴;王志萍;陈蔷;曾从盛;;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口湿地土壤磷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6期
2 陈志明;;海滩互花米草生长区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水产养殖;2016年11期
3 代超;;夏季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植物甲烷传输研究[J];绿色科技;2017年02期
4 何真真;柴民伟;魏远;刘立民;石福臣;;氯化钙对互花米草镉积累及胁迫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年06期
5 陈启康;田曾元;沙文锋;顾拥建;戴晖;朱娟;;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Ⅳ)(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1期
6 陈正勇;王国祥;刘金娥;宣勇;徐伟伟;仇乐;王刚;;苏北潮滩群落交错带互花米草斑块与土著种竞争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0期
7 陈启康;田曾元;沙文锋;顾拥建;戴晖;朱娟;;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8 许珠华;;福建治理互花米草试验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9 张利权;;“刈割+水位调控”综合治理互花米草[J];园林;2008年02期
10 王智晨;张亦默;潘晓云;马志军;陈家宽;李博;;冬季火烧与收割对互花米草地上部分生长与繁殖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辉;张利权;管玉娟;;互花米草种群扩散动态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曾艳;彭少麟;;无瓣海桑与海桑混种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效应强于无瓣海桑[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江锦祥;李荣冠;林俊辉;林光辉;郑成兴;王建军;林和山;黄雅琴;王新丽;;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防控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葛宝明;鲍毅新;程宏毅;胡知渊;张代臻;;滩涂互花米草不同入侵阶段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缪伏荣;刘景;郑敬钗;;互花米草对幼兔生长性能的影响[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6 许华美;;治理互花米草营造红树林修复湿地生态[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宜辉;黄冠闽;方清;王文卿;陈鹭真;林光辉;;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相互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静;田广红;彭少麟;杨雄邦;陈蕾伊;曾艳;刘文辉;何克宏;;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化感作用比较研究[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SGP“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示范”项目论文成果汇编[C];2011年
9 曾艳;田广红;杨雄邦;陈蕾伊;李静;安东;雷振胜;唐虹;彭少麟;;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SGP“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示范”项目论文成果汇编[C];2011年
10 谢文静;高抒;;互花米草入侵海岸潮滩的底栖动物组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大学盐生植物实验室 钦佩;互花米草生态效应两面观[N];中国环境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潘抒捷 杨珊珊;对付互花米草入侵 厦门找到好办法[N];福建日报;2017年
3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孙丽云 王潇;水稻+互花米草=耐盐碱水稻?[N];青岛日报;2017年
4 杨小英;互花米草疯长侵袭海滩[N];北海日报;2011年
5 记者 董立万邋通讯员 杨瑛;互花米草生死去留再起争议[N];中国海洋报;2008年
6 徐瑞哲;“互花米草”或能造纸发电[N];解放日报;2008年
7 李国江 张锡贤 张国光;互花米草危害加剧 莱州急需防治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5年
8 记者 刘們;互花米草并非生物多样性的“克星”[N];上海科技报;2009年
9 冯桦;疯长互花米草侵占闽江口湿地[N];福州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郭一江;东滩湿地“围剿”互花米草[N];文汇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浦东;种间竞争条件下互花米草光谱特征分析及叶绿素含量反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明月;中国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遥感监测及变化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年
3 陈中义;互花米草入侵国际重要湿地崇明东滩的生态后果[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贺鹏;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控制的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卿;长江口盐沼植物群落分布动态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6 冯建祥;互花米草入侵和利用本土红树植物防控情境下红树林湿地食物网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7 肖燕;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的克隆性对海滨湿地关键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聪;海滨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景观演变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清华;高杆型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入侵机制:快速进化变化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慧丽;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盐沼湿地线虫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香丽;重金属和淹水复合处理对互花米草的抗性生理以及重金属累积转运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徐艳;互花米草和芦苇生长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的累积迁移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樊同;长江口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龙孟苓;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九段沙湿地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5 张亦默;中国东部沿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种群生活史的纬度变异与可塑性[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金雪;气候变化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潜在分布区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许小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及其入侵重点监控区规划[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陈正勇;互花米草与江苏海滨土著植物相对竞争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玲;洋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D];青岛大学;2017年
10 余培培;互花米草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29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