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用超临界水氧化降解塑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2 09:20
   塑料因具有质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已成为材料领域的四大支柱之一,但使用塑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却是当前棘手的环境问题。 超临界流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领域,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由于超临界水(SCW)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可以使废塑料发生降解或分解,是有希望解决白色污染的环境友好的化工工艺过程。 本文在自行设计的高压反应装置中,以目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聚丙烯在SCW中的降解反应为主,研究该反应的主要特性,为SCW在塑料废弃物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对于聚丙烯母粒在SCW中的降解反应来说,降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最低条件是反应的温度和压力要超过水的临界温度和压力。聚丙烯在水中的降解反应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反 WP=5 应温度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温度越高,PP的降解程度越好,气体产物收率越大,油产物的粘度越小。但在410℃以上时,液态产物碳化非常严重。反应时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反应时间越长,PP的降解程度越好。在390℃时,反应时间在4~5小时左右,可以得到品质较好的轻组份油产物。水与聚丙烯质量比(原料配比)也是影响反应的一个因素。原料配比越大,降解反应越容易进行。反应压力是影响反应的一个不重要的因素。本实验得到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应390℃、原料配比为5:1,反应时间为5小时。 聚丙烯塑料在上述条件下也可得到理想的油产物,所得气相产品主要为C3~C5的烃类,油产品为汽、柴油混合馏分,蜡油产物很少。聚乙烯塑料需要在410℃,原料配比5:1,反应5小时才能得到较好的油品,但油品品质相对较差,蜡油产物很多;所得气相产品主要为C3~C5的烃类,其平均摩尔质量比聚丙烯降解的要小。聚苯乙烯在410℃下也可以降解,但是所得产物分布、性能与聚丙烯降解所得差别很大,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对该反应有较深了解。 聚丙烯在SCW中的降解反应可认为是自由基链反应机理,不可逆无规断裂反应,反应级数近似为一级。本文在合理的简化假设基础之上,提出了聚丙烯在SCW中降解反应网络,建立了六集总动力学模型,并提供了动力学参数估算的解析和数值解法,为今后设计计算提供了实用的方法。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X705
【部分图文】:

超临界水,临界电,偶极相互作用,极性溶剂


第一章 超临界水及其应用数是水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该常数的大小可以预101.3kPa 下,由于水中存在强的氢键,其介电常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临界电常数随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增大而增加,而的增大而减小。图 1-1 表示水的介电常数随温度条件下,水的介电常数小,水很难屏蔽掉离子间化合物以离子对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条件下,水非通常条件下的极性溶剂。因此非极性有机化合得有机化合物在超临界水中进行反应成为可能。

纯水,密度,离子积,临界点


图 1-2 纯水的密度、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Relations among density,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于强氢键的作用,水的离子积 Kw=10-14(m,而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弱。图 1-3 表示了 高,水的离子积越大。在临界点附近,由,导致离子积减小。如在 450℃、25MPa 离子积为 10-21.6,远小于标准条件的值。而较小,随温度升高,离解程度变大。如在 100在 1000℃、ρ=2000kg/m3下,水就像液态的稍高于临界点的区域内,水的离子积的大小理解在超临界水中发生的水解反应非常重要

密度,离子积,临界点,超临界水


图 1-2 纯水的密度、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1-2 Relations among density,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pure下由于强氢键的作用,水的离子积 Kw=10-14(mol/敏感,而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弱。图 1-3 表示了 Kw随度越高,水的离子积越大。在临界点附近,由于温下降,导致离子积减小。如在 450℃、25MPa 时,的离子积为 10-21.6,远小于标准条件的值。而在远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离解程度变大。如在 1000℃而在 1000℃、ρ=2000kg/m3下,水就像液态的熔盐在稍高于临界点的区域内,水的离子积的大小也是这对理解在超临界水中发生的水解反应非常重要。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金华;催化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香料废水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常永娟;近临界水中少量助剂促进的Rupe重排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2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2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