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动态模拟及其定量控制

发布时间:2020-10-10 20:15
   水污染,是全人类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非点源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定量并明确其定量控制目标是开展非点源污染控制实践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当前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针对非点源污染的多源性、复合性、污染发生的时空不确定性、污染物迁移的高度非线性、实测困难等特点,选择分布式的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为工具,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典型非点源污染流域——长乐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连续(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的按月水文水质监测,协同流域土壤、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排污状况资料分析,运用土壤学、环境科学、水文学等理论,应用模型模拟、统计分析、质量守恒等方法和原理,完成了SWAT模型数据库构建、非点源与模型耦合、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和验证,实现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动态模拟;估算了流域背景和人为投排放引起的污染物入河量,定量分析了分区、分源、分类、分期的非点源污染特征,给出了各污染源入河系数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输出系数;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河流中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其时空演化规律,明确了不同自净能力表达指标的差异性和应用的限制性;最后,根据段末水质控制目标,建立了流域污染物投排放量控制方案,并提出了结合提高河流自净能力进一步提高水质的方法。基于以上研究,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动态模拟与定量控制的方法体系,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针对我国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典型小流域的特征,建立了SWAT模型的建模方法体系,包括模型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流域内非点源污染和模型之间有效耦合、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率定和验证,为模型在其它类似区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2)在长乐江流域所建立的SWAT模型,其径流(地表径流—基流—总径流)、泥沙、养分(TN和TP)率定和验证的模拟精度系数Ens和R2基本上都大于0.6,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可以满足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动态模拟的需要。 3)长乐江流域内氮、磷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生产、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农地、生活污染、畜禽养殖的TN投排放量分别为3596.00 t yr-1、1394.47 t yr-1、1563.23 t yr-1,TP的投排放量分别为1770.51 t yr-1、348.62 t yr-1、554.50 t yr-1。 4)流域TN和TP入河量分别为1972.20-2843.99 t yr-1和71.54-132.07 t yr-1,其中来自农地(水田、园地、旱地)的TN入河量为全流域TN入河量的76.69%-79.14%,TP的入河量为全流域TP入河量的88.13%-90.69%;农业生产是流域内最大的污染源。干流河段MS I所在集水区内TN和TP入河量分别为974.86-1349.05 t yr-1和33.59-57.37 t yr-1,占全流域TN和TP入河量的57.84%-63.37%和50.28%-57.05%,其次是支流崇仁江所在集水区,TN和TP的入河量分别为527.01-848.73 t yr-1和20.20-36.16 t yr-1,占整个流域TN和TP入河量的26.72%-30.27%和27.37%-28.99%。TN和TP的入河量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5)长乐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TN的背景输出系数为5.03±0.98kg ha-1yr-1 23.26±4.24 kg ha-1yr-1,且旱地其他用地水田林地园地人居地,TP的背景输出系数为0.018±0.008kg ha-1yr-1-1.404±0.422 kg ha-1yr-1,且旱地水田其他用地园地人居地林地。流域内TN.TP的背景入河量分别占TN.TP总入河量的26.76%-34.74%,TP为14.87%-24.44%。TN和TP的背景输出系数和流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6)长乐江流域内人为投排放至旱地、水田、园地、人居地的TN入河系数分别为0.3793-0.4367、0.1491-0.2140、0.2730-0.4727和0.2134-0.2942,TP入河系数分别为0.0854-0.1754、0.0197-0.0293、0.0171-0.517、0.0256-0.0619。 7)长乐江水系全年TN和TP自净量分别为962.58-1186.23 t yr-1和49.68-79.36t yr-1,自净率分别为38.68%-46.35%和48.8%-74.80%。其中两个干流河段TN和TP的自净量超过整个水系自净量的50%,但是自净率却小于三条支流。丰水期的TN和TP的自净量最大,枯水期的自净量则最小。 8)现有的自净能力表达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RL、RA,主要表达了“量”的概念;第二类包括Kx、SL、RE、RLW、Kt,主要表达了“率”的概念;第三类是Vf,其主要表达了河流的自净潜能。第一类“量”的指标表达的自净能力随着流量(包括水深和流速)等水文变量、河宽、河长等河流形态特征参数以及污染物负荷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类“率”的指标表达的自净能力则相反;而Vf与以上因素都无相关关系,只随着水温的增加而增加。Vf和RA两个自净指标适合进行空间尺度的比较,其余只适合时间尺度的比较。 9)长乐江TN和TP水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污染物入河量)分别为1068.78-2023.90tyr-1和88.97-143.35 tyr-1。与现状相比,需削减656.60-1540.16tyr-1TN入河量才能达到该流域河段水质不再进一步恶化的目标,这占了现状入河量的27.35%-54.15%;相应地,流域TN投排放量共需削减2688.94-4483.46 t yr-1,其中水田的削减量最大。相反,TP尚有10.22-35.24 t yr-1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为当前该流域TP入河量的8.54%-42.48%;相应地,TP全年剩余投排放量为244.89-1463.85 t yr-1。 10)长乐江在现状TN投排放量下,当流速人为减小30%时,流域出口处的TN浓度将下降30%,通过人为减少流速以提高河流污染物自净能力的方法为推进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特色如下: 1)针对我国农村人居地人口集中且产生的污染物处理率低的特征,在SWAT模型中引入了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每日均匀输入到人居地中的处理方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校正和验证结果(养分模拟精度系数Ens和R2均大于0.6)。这对于推进SWAT模型在我国农村和农业为主流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2)应用SWAT模型,首次提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无人类活动情况下的背景氮、磷输出系数计算方法,明确了背景输出对河流水污染的贡献,定量解释了流域污染物投排放量削减后河流水质提高不显著的原因,为进一步科学制定流域水污染控制措施和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3)率先系统总结了现有表达河流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定量指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对定量指标进行了科学分类,明确了河流自净能力对水文、气象、地质等条件的响应关系,给出了各自的关系和差异及其适用范围,推进了河流自净能力的定量研究。 4)针对削减流域污染物投排放量的经济成本较高的实际,提出了削减陆域的污染物投排放量与提高河流污染物自净能力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方案,缓解了陆域污染物投排放量削减的压力,有利于水污染控制方案的实施,也为推进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途径。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X5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定量研究进展
        1.2.1 简单的过程模型
        1.2.2 机理性模型估算法
        1.2.3 其他新的估算模型和方法
        1.2.4 小结
    1.3 河流污染物自净研究进展
        1.3.1 河流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影响因素
        1.3.2 河流污染物自净能力的测定
        1.3.3 小结
    1.4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研究进展
        1.4.1 TMDL的研究进展
        1.4.2 我国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的进展
        1.4.3 小结
    1.5 SWAT模型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1.5.1 SWAT的发展及特点
        1.5.2 SWAT的结构及其模拟过程
        1.5.3 SWAT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5.4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流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状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水质监测与分析
        2.2.2 基础资料收集与处理
    2.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流域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2.4.2 流域非点源污染投排放量核算及其与SWAT模型的耦合
        2.4.3 SWAT参数率定及验证
        2.4.4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及入河系数计算
        2.4.5 河流自净能力分析
        2.4.6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及流域污染物控制方案的制定
第三章 SWAT模型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及其与非点源污染的耦合
    3.1 流域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1.1 流域数据库内容概述
        3.1.2 长乐江流域气象数据库的建立
        3.1.3 流域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3.2 非点源污染投排放量核算
        3.2.1 农业生产
        3.2.2 农村生活
        3.2.3 畜禽养殖
    3.3 非点源污染与SWAT模型的耦合
        3.3.1 农业生产与模型的耦合
        3.3.2 农村生活排污和模型的耦合
        3.3.3 畜禽养殖污染和模型的耦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WAT模型参数的率定和验证
    4.1 研究区子流域及HRU划分
    4.2 SWAT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4.2.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4.3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4.3.1 模型率定和验证的技术路线
        4.3.2 径流的率定和验证
        4.3.3 泥沙的率定和验证
        4.3.4 养分的率定和验证
    4.4 模型参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定量溯源与河流水质动态模拟
    5.1 流域背景污染物输出及其特征分析
        5.1.1 流域背景污染物输出系数
        5.1.2 流域背景污染物输出系数的分期变化
        5.1.3 流域背景污染物入河量
        5.1.4 河流背景水质的动态模拟
    5.2 流域人为投排放污染物的入河量
        5.2.1 人为投排放污染物的入河量
        5.2.2 人为投排放污染物的入河系数
    5.3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及其特征分析
        5.3.1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入河量
        5.3.2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的分期变化
        5.3.3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的分区变化
        5.3.4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流中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定量及其表达方法
    6.1 河流污染物自净能力的表达
    6.2 长乐江自净能力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6.2.1 长乐江氮、磷自净能力的估算
        6.2.2 长乐江氮、磷自净能力分析
        6.2.3 长乐江氮、磷自净能力变化的影响因素
        6.2.4 不同自净指标在应用时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定量控制方案
    7.1 长乐江水质现状及评价
        7.1.1 长乐江水质时空变异
        7.1.2 长乐江水环境质量评价
        7.1.3 小结
    7.2 长乐江水环境容量核算
        7.2.1 水环境容量核算条件的确定
        7.2.2 河流TN和TP水环境容量
    7.3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方案
        7.3.1 流域TN入河削减量和TP剩余水环境容量
        7.3.2 流域TN和TP投排放量控制方案
    7.4 协同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的定量控制方案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8.2 主要结果与结论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军锋,陈秀万;SWAT模型的水量平衡及其在梭磨河流域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海龙;余新晓;武思宏;张晓明;谢媛媛;;SWAT模型灵敏度分析模块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3 丁晓雯;刘瑞民;沈珍瑶;;基于水文水质资料的非点源输出系数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其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彭盛华,翁立达,赵俊琳;汉水流域水环境安全管理对策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6期

5 丁晓雯;沈珍瑶;刘瑞民;齐珺;;基于降雨和地形特征的输出系数模型改进及精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6 施为光,凌文州;用实测资料计算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以四川清平水库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3期

7 胡连伍;王学军;罗定贵;蒋颖;;基于SWAT 2000模型的流域氮营养素环境自净效率模拟——以杭埠—丰乐河流域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2期

8 王中根,刘昌明,左其亭,刘青娥;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9 王中根,刘昌明,黄友波;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10 刘昌明,李道峰,田英,郝芳华,杨桂莲;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流域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吕唤春;千岛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生态郊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庞靖鹏;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拟[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代俊峰;SWAT模型在赣东北红壤丘岗区林草系统水量平衡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2 秦福来;基于SWAT模型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孟祥明;基尼系数法在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5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5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b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