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起源于生物湿法冶金的生物沥浸(Bioleaching)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城市污泥中有毒重金属的脱除。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是生物沥浸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微生物菌种。但在有氧化亚铁硫杆菌参与的污泥生物沥浸处理中,很多学者观察到铬溶出效率较低,铜的溶出与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也并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污泥中铬和铁的生物沥浸远远不及化学浸提法的效率高,城市污泥中生物沥浸出来的铜还有随沥浸时间延长而再次减少的现象。有学者猜测该体系中形成了次生铁矿物—氢氧化铁和黄铁矾,并推测是由于这些次生铁矿物的吸附作用,导致了上述重金属生物沥浸效率不高。最近几年来,本课题组对制革污泥生物沥浸及溶出铬的回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利用以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X5和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TS6为主的复合菌群进行制革污泥生物沥浸中试规模实验中,本文首次从制革污泥生物沥浸体系分离出次生铁矿物,并鉴定出这些铁矿物并非由以往许多学者所猜测的氢氧化铁和黄铁矾所组成,而是单一的次生羟基硫酸高铁矿物—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受污泥生物沥浸过程生成大量施氏矿物现象的启发,本研究模拟污泥生物沥浸反应条件,利用分离纯化的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X5菌株氧化FeSO_4溶液进行了施氏矿物的生物合成实验,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并对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的稳定性或相变规律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生物合成的施氏矿物对模拟地下水环境中As(Ⅲ)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将pH约为3的制革污泥生物沥浸滤液(富含水溶性有机物和Fe~(2+)、Cr~(3+)、SO_4~(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置于28℃、180rpm摇床中培养40 h,即有大量赭黄色沉淀生成。沉淀物经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鉴定为纯施氏矿物。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分析表明该施氏矿物为直径1μm的球形颗粒,其化学组成可表示为Fe_8O_8(OH)_(4.60)(SO_4)_(1.70),且矿物从污泥沥浸液中吸持了含量高达2.43%、已从污泥中沥浸溶出的三价铬。与氧化亚铁硫杆菌促进形成的矿山酸性废水及其影响下的水体或沉积物环境中多形成施氏矿物-黄铁矾-针铁矿-水铁矿等次生矿物共生体不同的是,污泥生物沥浸体系中仅仅形成唯一一种次生铁矿物—施氏矿物,其中原因应归结于污泥中高浓度的水溶性有机物(>300mg C/L)、较短的反应时间(~40 h)及低pH、高含量SO_4~(2-)的存在。 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FeSO_4溶液可简便、大量地合成纯施氏矿物。最优化的反应条件是:加入的细菌密度为1×10~7cells/mL,起始Fe~(2+)(以FeSO_4·7H_2O为铁源)浓度为8-12g/L,起始pH 3.2左右(不滴加任何酸碱溶液),在28℃、180rpm摇床中反应48-60 h。合成产物为直径约2μm、表面无明显毛刺的球状施氏矿物,其化学组成为Fe_8O_8(OH)_(4.42)(SO_4)_(1.79)。合成反应中铁的沉淀率为37.43%。 将生物成因施氏矿物及吸附了As(Ⅲ)的施氏矿物按质量浓度为1g/L加入到去离子水中,以稀氢氧化钠调节矿物悬浮液pH为6.0或8.5,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并定期振荡考察了矿物的稳定性或矿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成因施氏矿物及吸附了As(Ⅲ)的施氏矿物较文献报道的利用化学方法合成施氏矿物或矿山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施氏矿物更为稳定,在pH 6和pH 8.5的环境中90天内其矿相均未发生任何变化。 采用序批式吸附试验研究了施氏矿物对As(Ⅲ)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理。结果表明:施氏矿物对As(Ⅲ)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且吸附速度快,在60min内即可达到平衡吸附容量的95%,施氏矿物对As(Ⅲ)的吸附去除过程符合Lagergren拟二级速率方程。在pH 7-10时,施氏矿物对As(Ⅲ)有最大吸附;溶液离子强度和竞争阴离子如Cl~-、NO_3~-及一定浓度的SO_4~(2-)(<0.01M)和PO_4~(3-)(<0.001M)对除砷效果基本无影响。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描述施氏矿物吸附As(Ⅲ)的过程(R~2>0.99),室温下饱和吸附容量达113.9mg/g;As(Ⅲ)在施氏矿物上的吸附能自发进行,该过程吸热,但温度变化对吸附容量影响并不显著。吸附As(Ⅲ)后,施氏矿物的PH_(pzc)由5.4下降为4.3。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As(Ⅲ)与施氏矿物表面的羟基发生了直接的表面络合。As(Ⅲ)在施氏矿物上的吸附属于专性吸附,形成内层络合物,吸附机理包括As(Ⅲ)与矿物表面金属羟基的表面络合、As(Ⅲ)与矿物表面及隧道结构内SO_4~(2-)的配位体交换作用。 全文研究表明,污泥生物沥浸过程仅形成矿相单一的次生矿物—施氏矿物。模拟污泥生物沥浸反应条件,利用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和硫酸亚铁能大量、简易地合成施氏矿物。该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稳定性高,对As(Ⅲ)的专性吸附是通过表面络合和配位体交换作用实现的。作为一种优质吸附材料,施氏矿物在砷污染地下水的深度净化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学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そ??讨惺┦峡笪锏男纬杉捌涠灾亟鹗羧艹龅挠跋煅芯?从图2一1可以看出在生物沥浸反应的初期(O拓h),由于污泥对酸具有较大的缓冲作用(Sree州 slmanetal., 1993:Zhouetal.,2005),污泥pH从5.7逐渐升高至6.3,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pH不断降低。反应至第18h,pH很快降为4.2左右;再经约30h后,pH较为缓慢地降到3左右;反应至第3d
A.ferrooxidans,.eells加 L5xl06A.ferroox油ns, eells/mL4xlo,置于摇床培养过程中,该滤液外观发生明显变化,颜色由原来的草绿色逐渐变为棕黄色,瓶底附着较多储黄色沉淀(见图2一)。图2一污泥沥浸液摇床培养前后外观的变化(a:培养前;b:培养40h后)FigZ一 Changesofthebioleachedtannerysludgeduringineubationingyratoryshaker在酸性环境下(如pH<3),亚铁的非生物氧化速率比生物氧化速率低5一个数量级(Bosee耽r,1997:兀比又1999),而此滤液中存在大量的氧化亚铁硫杆菌(sxlo6eells/mL),因此,污泥外观上的这种变化应该是该滤液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物氧化作用及形成的三价铁不断水解、沉淀造成的。摇床培养过程中滤液中pH、Fe(II)、cr及总铁的变
畚氖┦峡笪锏纳?锖铣杉叭コ??猩榈男Ч?牖?硌芯?根据文献 (Bighametal.,1990, 1994:Regenspurgetal.,2004),图2一6中的所有吸收峰均可归属于施氏矿物。即:3318cm--,为一H伸缩振动吸收峰,1634cm--‘由水分子变形所致,1124、980、7o4e“应分别归属于5042--的v3、vl、v;吸收,612em--,吸收峰被认为施氏矿物隧道结构内的5042--所致,so4cm--,峰为Fe一。吸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越;周立祥;;酸性环境下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稳定性研究[J];地学前缘;2011年05期
2 李浙英;梁剑茹;柏双友;周立祥;;生物成因与化学成因施氏矿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对As(Ⅲ)的吸附[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柏双友;梁剑茹;廖岳华;周立祥;;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休止细胞保存时间及循环利用对施氏矿物生物合成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浙英;梁剑茹;柏双友;周立祥;;生物与化学成因施氏矿物吸附去除水中As(Ⅲ)效果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5 柏双友;梁剑茹;周立祥;;一价阳离子和水溶性有机质对生物沥浸中次生铁矿物形成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1年01期
6 柏双友;梁剑茹;王敏;周立祥;;Fe(Ⅲ)供应速率对无定型施氏矿物形成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1年02期
7 刘欢;陆现彩;李磊;谭丽华;吴海光;朱婷婷;李娟;;合成施威特曼石吸附Cu~(2+)和Pb~(2+)的实验研究[J];矿物学报;2011年04期
8 梁剑茹;李浙英;刘奋武;周立祥;;预处理后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对As(Ⅲ)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9 柏双友;周立祥;;微生物接种密度和矿物收集时间对生物沥浸中次生铁矿物形成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4期
10 梁剑茹;柏双友;崔春红;;不同初始Fe(Ⅱ)浓度对施威特曼石生物合成的影响[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浙英;化学与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水中As(Ⅲ)吸附去除效果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839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