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S7溶藻特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X1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藻类水华概述
1.1.1 藻类水华定义与危害
1.1.2 藻类水华的成因
1.2 藻类水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1.2.1 物理方法除藻
1.2.2 化学方法除藻
1.2.3 生物方法除藻
1.3 溶藻细菌研究进展
1.3.1 溶藻细菌的种类
1.3.2 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
1.3.3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物质的研究
1.4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细菌 S7 溶藻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荧光光谱法测定蓝藻生物量结果与分析
2.2.2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溶藻细菌添加体积分数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2.2.4 细菌 S7 作用范围和溶藻效力
2.3 讨论
2.4 小结
3 细菌 S7 作用方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藻过程
3.2.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溶藻过程
3.2.3 溶藻细菌 S7 的作用方式
3.3 讨论
3.4 小结
4 细菌 S7 对藻细胞生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菌 S7 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 a 含量的影响
4.2.2 细菌 S7 对铜绿微囊藻藻蓝蛋白的影响
4.2.3 细菌 S7 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红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4.2.4 细菌 S7 对铜绿微囊藻荧光特性分析
4.2.5 细菌 S7 对藻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细菌 S7 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离特性
5.2.2 溶藻物质纯化
5.2.3 溶藻物质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6 环境因子对细菌 S7 溶藻效应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单因素试验设计
6.1.3 响应面试验设计
6.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温度条件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6.2.2 不同光照条件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6.2.3 不同 pH 条件溶藻效果的影响
6.3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确定因素水平
6.3.2 确定试验点
6.3.3 二次回归拟合及方差分析
6.3.4 响应面分析
6.3.5 最佳点求解与模型验证
6.4 小结
7 溶藻细菌控藻试验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细菌浓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7.2.2 叶绿素含量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7.2.3 响应面法研究叶绿素 a 含量和细菌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7.2.4 水槽试验
7.3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芳;;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2 廖平安,胡秀琳;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J];北京水利;2005年02期
3 张远;郑丙辉;刘鸿亮;;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4 曾辉;宋立荣;于志刚;陈洪涛;;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5 郭吉;浦跃朴;尹立红;范凯红;梁戈玉;吕锡武;李先宁;;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袁峻峰,孟智芳,陈德辉,葛东凌,章宗涉;中性柠檬酸菌对几种常见藻类生长的他感作用[J];淡水渔业;1999年04期
7 刘晶;潘伟斌;秦玉洁;丘焱伦;黄海伟;;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8 邹华;潘纲;阮文权;;壳聚糖改性粘土絮凝除藻的机理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5期
9 朱广伟;;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J];湖泊科学;2008年01期
10 金丹;张玉钧;李国刚;肖雪;王志刚;殷高方;刘文清;;菲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孙霞;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4 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5 晏荣军;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杨晓新;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吕伟英;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及W5菌株溶藻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月香;水文气象因子对太湖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郭吉;太湖溶藻芽孢杆菌的溶藻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代玲玲;三峡水库富营养化藻类特征及环境因素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李文娟;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0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