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潜入砂质河床基质对河流污染物对流运移拦截效果的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X52
【部分图文】:
图 2-2 细颗粒物质的粒度累积分布Fig. 2-2 Ssiz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0f fine particles(3)水渣水渣是钢铁企业采用铁矿石、焦炭、喷吹粉尘等原辅料进行冶炼生铁的体废物。高炉水渣具有潜在的水硬胶凝性能, 已被广泛应用于水泥生可分为水泡渣和水冲渣两种。近年来,随着国内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
渗流土柱:渗流土柱的主体由上水室(供水室)、入渗柱和下水室(排水室)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法兰盘相连接。供水室设置三个可控制进出水孔,分别用来添加水泥稀浆、供水和排气,上水室内装有可以使潜入的细颗粒物质均匀分布的的均衡器,由石棉网改造而成,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防止入渗初期入渗水对阻渗截流层冲击力过大而形成冲洞;入渗柱内径 10 cm,柱体高 100 cm。柱体侧面从上至下在距上界面 10 cm、30 cm、50 cm、70 cm、90 cm 处 ,设置有两排均匀分布的小孔,用于定时、定位取水、取土,然后进行理化分析;排水室内装填洗净的砂砾,用来保证土壤通气性,计量和排泄土柱的出水;入渗土柱与下水室之间衬有土工布,在保证入渗土柱通气性的同时,防止土柱中的底泥随入渗水排出而进入下水室,影响土柱物理模型。水泥添加系统:添加系统由充氧器、添加瓶、均衡器组成,在把细颗粒物质添加进入入渗水中形成悬浮液的同时打开充氧器,目的是使水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从而随着水流顺利进入入渗土柱中。加水孔进气孔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用湿法分散技术,操作简便、输出数据直观,可提高分析精度和时效性。号为 Rise-202X 的激光粒度分析仪。该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激光光源选用 He-N体稳定性好,且具有波长短,线宽窄、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能够很好的为定的激光源信号。激光粒度分析仪的主要技术指标:测量范围 0.02~1200 μ误差<3%,重复性偏差<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良军;浑水间歇入渗特性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陈亚凯;邵芳;乔志勇;王婷婷;刘东文;蒋舒;;黄河泥沙充填复垦耕地表层土壤垂直入渗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7期
3 宁丽;曾溅辉;陈广;;柴油在土壤中迁移的试验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4 奇凤;陈文婧;王熹;赵慧;马迎霞;;大型入渗试验硝酸盐变化规律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2年03期
5 杨宾;李慧颖;伍斌;杜晓明;李发生;;4种NAPLs污染物在二维砂箱中的指进锋面形态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6 张博闻;邵明安;;初始含水率对土壤中原油入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永霞;郑西来;马艳飞;;土壤非饱和带柴油入渗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8 蒋景诚;钟佐燊;陈金秀;柳春芳;郭书琼;;从试验谈垂直入渗过程中的阳离子交换作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4年04期
9 郑西来,刘孝义,钱会;土壤中油-水驱替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陈金刚;张龙天;宾朝晖;;降雨条件下露天矿井坡面径流入渗综合系数探讨[J];人民长江;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山;黄土坡地地表糙度特征及其对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方书敏;陇中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土壤水文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李广文;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土壤特性及入渗模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婧;土壤入渗与优先流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吉晋兰;水泥潜入砂质河床基质对河流污染物对流运移拦截效果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冯锦萍;区域尺度上土壤入渗模型特征参数传输函数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7 李红星;基于点入渗参数计算土渠床渗漏损失的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建丰;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10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远;基于HYDRUS模型的一维及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梁树;不同降雨条件下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霄;关中地区城市下垫面雨水入渗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莫斌;紫色土区不同入渗测定方法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安倩;吕梁方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对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吉爱丽;掺土铝渣入渗规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吕志备;不同坡度、容重和覆盖对坡面水土流失及入渗的影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汪聪;不同防护形式对于土质边坡雨水入渗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爱平;改良材料对土壤入渗和水分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郭华;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分阶段非线性预报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3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