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提纯及其紫外光助催化降解的研究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X52
【部分图文】:
图 1.2 光催化反应机理示意图Fig. 1.2 General mechanism of the photocatalysisTiO2+ hυ → TiO2+ h++ e-h++ e-→ 复合 + 能量H2O + h+→ ·OH + H+OH-+ h+→ ·OHO2+ e-→ ·O2-H2O +·O2-→ ·OOH + OH-2·OOH → O2+ H2O2·OOH + H2O2+ e-→ H2O2+ OH-H2O2+ e-→ ·OH + OH-H2O2+·O2-→ ·OH + OH-1.2.1.2 纳米 TiO2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禁带宽度为 3.2eV),只能被波长小于 388nm 的紫外光和光所含光能的 3%~5%,图 1.3 显示了太阳光发射光长范围,两种光谱重叠区就是 TiO2在太阳光激发下的有光催化反应中存在太阳光利用率很低的问题,极大地影此,纳米 TiO2材料太阳能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工业应用现有效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催化降解有机物[120]。来分,可分为悬浮相和固定相体系两种。前者直接将纳,通过机械搅拌或空气鼓泡方式使粉体颗粒分散均匀,高的反应界面,光反应器结构简单,光催化效率较高,杂,回收困难,因此,悬浮式光催化反应体系仍主要用机物降解处理的可行性分析,目前还不适宜应用于大批粒的分离步骤,但由于反应物与光催化剂接触的界面面大程度的下降,因此需要解决好提高光催化效率的问题性研究的重点。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度洗脱建立并优化了一套固相萃取(SP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s 的方法,特点是简单低毒、灵敏度高、易操作,既适于应用实际样解体系中的 MCs 的下降的水平。通过对预处理过程中关键环节进试验比较了淋洗剂、洗脱剂、固相萃取柱、浓缩定容方式等因素作为该方法的普及应用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对本方法检测 MCs们同时基于市售的商品化 ELISA 试剂盒也建立了一套水中痕量 SPE-HPLC 方法相互对照,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斌;丁涛;刘飞;王勇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五种微囊藻毒素[J];环境化学;2011年06期
2 郑妹凤;;芜湖市政务新区室内装潢空气质量检测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3 龚艳;敖鸿毅;刘碧波;闻胜;王智;胡定金;张兴中;宋立荣;刘剑彤;;无机砷对滇池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1年21期
4 漆洪;张波;;提高煤炭灰分测定准确度的探讨[J];煤质技术;2011年04期
5 费世东;孙艳林;;超声波-连续流动分析仪在污水多参数同时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6 胡连霞;;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阪崎肠杆菌[J];食品工程;2011年02期
7 王经结;杨佳;鲜啟鸣;钱新;李正魁;耿金菊;孙成;;太湖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8 郭坚;杨新磊;叶明立;;全自动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痕量微囊藻毒素[J];分析化学;2011年08期
9 沈放;路斌;仝向荣;杨黎江;;经湿地净化后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变化[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家长;宋超;胡庚东;瞿建宏;孟顺龙;范立民;;微囊藻毒素-LR对罗非鱼肝脏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小刚;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提纯及其紫外光助催化降解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胡志坚;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致癌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温若冰;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藻毒素结合多肽、毒素调查及甲藻钙调蛋白基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吴明松;二氧化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和隐孢子虫卵囊的去除效能研究及毒副作用探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孟冠敏;微囊藻毒素LR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杭君;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孙瑜;微囊藻毒素LR对肝细胞系HL7702内的蛋白磷酸酶PP2A下游靶点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8 尹黎燕;微囊藻毒素对高等植物的生态生理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9 李莉;微囊藻毒素对滤食性鱼类影响的毒理学实验和野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刘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宇;水和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春景;微囊藻毒素对铜锈环棱螺肝组织的毒理效应[D];宁波大学;2009年
3 娄鹏飞;微囊藻毒素提取物与水生细菌的相互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玉芬;一株太湖土著细菌对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常晶;紫外/臭氧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效能及氧化产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爱;微囊藻毒素-LR酶联免疫法的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陈永芳;微囊藻毒素MC-LR纯品的制备工艺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8 王昊;微囊藻毒素LR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章伟成;微囊藻毒素及其生物降解产物的生态毒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江启明;珠江三角洲典型中小型水库蓝藻与微囊藻毒素的分布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3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