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密云段水体溶解性有机碳和重金属时空变化特征
【部分图文】:
潮白河隶属于海河水系,其上游有2支,潮河和白河,潮河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南流经古北口入密云水库;白河源于河北省沽源县,沿途纳黑河、汤河等,东南流入密云水库,出库后,两河在密云县河槽村汇合,称潮白河(图1)。潮白河全长200 km,流域面积为19 354 km2,在北京市境内长90 km,流域面积为6 531 km2,占全市面积的33.4%。潮白河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潮白河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0.22亿m3,占北京市水系总天然径流量的39.4%。潮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林地、农田、草地、水域和建筑用地,其中以农田和建筑用地为主。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潮白河密云段水体DOC浓度分布见表1、图2。研究区ρ(DOC)在17.45~48.16 mg·L-1之间,均值为(30.60±6.44) mg·L-1。从季节尺度来看,秋季R4区域ρ(DOC)最大,为33.63 mg·L-1,春季R1区域最小,为23.49 mg·L-1,其中同一区域不同季节间ρ(DOC)变化幅度最大为16.60%,最小为0.54%。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各区域不同季节间ρ(DOC)差异不显著,可见潮白河密云段水体ρ(DOC)季节变化不显著(图2)。从空间尺度来看,R1~R2区域ρ(DOC)显著增加,R2区域春、夏、秋3季ρ(DOC)平均分别为33.51、32.74和31.59 mg·L-1,相比于R1区域分别增加42.66%、35.74%和22.97%,方差分析结果也表明R1区域ρ(DOC)显著低于R2区域(P<0.05)。沿河流流向,不同季节R2~R4区域ρ(DOC)变化规律不一致,但R2~R4区域DOC浓度均大于R1区域。春季和夏季,R2~R4区域ρ(DOC)先下降再上升,最大值均出现在R2区域;秋季,R2~R4区域ρ(DOC)呈上升趋势,并在R4区域达到最大值,为33.63 mg·L-1。
对潮白河密云段水体pH、电导率、TDS、DOC和重金属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图3)。由图3可知,9项指标可以分为4类,其中第1类为电导率、TDS、Ni和Zn,第2类为DOC和Cu,第3类为Fe和Mn,第4类为pH,同一类指标可能受到同种因素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类似,第1类反映城镇化和农业活动的影响,第2类反映农业活动中肥料施用的影响,第3和第4类则分别反映成土母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3 结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吉英;候明;;水体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J];净水技术;2006年02期
2 吴晓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2019年34期
3 汪燕;贾利萍;刘乐;彭鹏;;基于光谱特征的矿山污染水体遥感监测[J];安徽地质;2019年03期
4 吴娜娜;何洋;谭有晨;;我国黑臭水体的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J];建筑与预算;2019年11期
5 龙斌;刘颖;聂丽军;;有关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与模式的探讨——以江西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19年12期
6 韩海霞;;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浙江化工;2020年01期
7 孙永利;郑兴灿;;科学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J];给水排水;2020年01期
8 寇占国;唐赟;张洋;滕啸;张键;胡建;;不同黑臭程度水体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0年01期
9 陈子光;;浅析如何吸引公众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年03期
10 张勇;杨雪婷;;佛山市奇槎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措施[J];陕西水利;202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芳;高密度蓝藻消亡对富营养化湖泊黑臭水体形成的作用及机理[D];东南大学;2015年
2 王永敏;水体悬浮颗粒物对零价汞的吸附及其对汞循环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3 吴玲玲;长江口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效应[D];同济大学;2007年
4 周九州;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湘江水体中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江成;水体扰动对藻生长机制与QCS水库富营养化控制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张玉涛;光照和DOM对水体中汞转化的影响机制及动力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宗才;有机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黄文丹;长江河口水体有机胶体含量、来源及其对重金属行为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金晓丹;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分布及其迁移转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黄飞;蜡状芽孢杆菌对水体中镉的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韶玲;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及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机制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
2 马妮莎;水体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遥感和模拟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周莹;水生生物对水体溶解氧日变化规律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佐琛;藻源型湖泛过程水体光学特性及水色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陈智林;黑麦草对水体铜—芘复合污染的修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曼妮苏丽·阿克拜尔;西安城区水体对周围区域热湿气候影响的数值建模及分析[D];长安大学;2017年
7 王风娟;天津市典型排污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光学特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8 曹红业;中国典型城市黑臭水体光学特性分析及遥感识别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9 马丽娜;河北洨河水体溶解性有机物演化规律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孙娜;表观污染特征物质及污染水体分类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856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