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一种复合菌剂的构建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15:56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悬浮固体、营养物质以及病原体,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并危及人类健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占污水排放总量百分比逐年增大。生活污水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活性污泥法是处理生活污水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必须具有良好的降解有机物功能和沉降性能才能有效处理生活污水。本研究根据生物强化技术原理构建复合菌剂,使菌剂能增强活性污泥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沉降性能。 目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复合菌剂主要考虑菌种的降解性能,忽略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极少含有絮凝剂产生菌,因此本研究首要筛选絮凝剂产生菌作为构建复合菌剂的重要菌种。丝状菌能形成污泥絮体骨架、增强污泥沉降性能,因而丝状菌也是筛选菌种的一个重要类别。本研究筛选絮凝剂产生菌、丝状菌和生活污水污染物高效降解菌构建复合菌剂,尝试利用菌种的高效降解性能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增强污染物去除效果,利用微生物絮凝剂的粘结作用和丝状菌的骨架作用增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筛选到一株絮凝剂产生菌C3,对其产絮凝剂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以提高絮凝性能。在达到高效稳定的絮凝性能之后,利用模拟生活污水和生活污水对C3菌种和实验室保藏的另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A9进行驯化,使之能适应生活污水水质。结果表明两菌种能在生活污水中生长并分泌微生物絮凝剂。筛选到6种可以降解模拟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菌种,分别为E1、E10、S10、S16、B6和B20。其中E1、E10能降解淀粉和油脂;S10和S16能降解淀粉和纤维素;B6和B20可以降解淀粉、纤维素和油脂,对模拟生活污水的降解能力最强,60小时COD去除率分别为81.6%和80.3%。此外,E1、E10、S10和S16可以增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利用菌种C3、A9、E1、E10、S10、S16、B6和B20构建了复合菌剂。复合菌剂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模拟生活污水培养基,初始pH值6、培养温度35℃、摇床转速80r/min. 将复合菌剂添加于活性污泥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发现复合菌剂可以加速活性污泥系统的启动并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复合菌剂强化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条件为,用量1/80-1/40、溶解氧3mg/L~4mg/L.曝气时间6小时。在此条件下,在单纯使用活性污泥的对照组中,COD去除率达为54~73%,污泥指数为77~94mL/g,活性污泥絮凝性为42~45%,而添加了复合菌剂的实验组可以使COD去除率达到70~78%,污泥指数达到66~84 mL/g,活性污泥絮凝性达到49~57%,优于对照组。复合菌剂在SBR反应器中强化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有效期为30天,以30天为周期向其中重复投加复合菌剂不会降低强化效果。 对复合菌剂强化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丝状菌的骨架作用和微生物絮凝剂的粘结以及絮凝作用增强了活性污泥的絮凝和沉降性能。活性污泥絮凝和沉降性能的增强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使出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减少,COD去除率增加。另外,复合菌剂促进了活性污泥中原有微生物的种群的变更和重排,大量具有高度降解作用的优势菌种使污染物降解速度加快、生物量的快速增加,从而有利于污染物降解。
【学位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X70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法
        1.1.1 生活污水的来源、成分、危害
        1.1.2 我国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1.1.3 生活污水的治理
        1.1.4 活性污泥法及优缺点
    1.2 活性污泥
        1.2.1 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
        1.2.2 活性污泥去除有机物的过程和机理
        1.2.3 活性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
        1.2.4 胞外多聚物
        1.2.5 丝状菌
    1.3 生物强化技术
        1.3.1 生物强化技术简介
        1.3.2 生物强化技术原理
        1.3.3 生物强化作用的效果
        1.3.4 生物强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4 复合菌剂
        1.4.1 复合菌剂的种类
        1.4.2 复合菌剂的特点
        1.4.3 复合菌剂的应用
    1.5 意义、构思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和驯化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2 实验药品
        2.1.3 培养基
        2.1.4 模拟生活污水及生活污水
        2.1.5 菌种来源
        2.1.6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结果
        2.2.2 C3菌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
        2.2.3 絮凝性物质的鉴定和分布
        2.2.4 C3和A9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培养基的驯化
        2.2.5 C3和A9在生活污水中生长的驯化
    2.3 关于絮凝剂产生菌的几点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降解性菌种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1.3 培养基及模拟生活污水
        3.1.4 活性污泥
        3.1.5 菌种来源
        3.1.6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菌种的筛选结果
        3.2.2 菌种的鉴定
        3.2.3 菌种的降解性
        3.2.4 菌种在生活污水中生长的驯化
        3.2.5 菌种对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复合菌剂的构建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活性污泥对模拟生活污水的降解
        4.2.2 单菌种强化活性污泥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效果
        4.2.3 双菌种的混合培养
        4.2.4 复合菌剂的构建
        4.2.5 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影响
        4.2.6 复合菌剂的培养条件
    4.3 小结
第五章 复合菌剂应用于S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药品
        5.1.2 活性污泥
        5.1.3 生活污水
        5.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5.1.5 实验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5.1.6 实验方法
        5.1.7 处理工艺及反应器的选择
    5.2 实验结果
        5.2.1 复合菌剂对活性污泥系统启动的影响
        5.2.2 复合菌剂的有效作用时间
        5.2.3 复合菌剂用量的影响
        5.2.4 溶解氧的影响
        5.2.5 曝气时间的影响
        5.2.6 冲击负荷的影响
    5.3 复合菌剂强化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几点研究
        5.3.1 COD去除率的提高
        5.3.2 污泥沉降性能和絮凝性能的增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情况
参加过的课题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宁波;马化雨;;SBQ生物处理污水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9期

2 崔丽,胡筱敏,赵余庆;微生物絮凝剂MBFA9澄清黄芪水提液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3 王璟,张志杰,孙先锋,姜少亭;应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难降解有机物[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6期

4 王广金,褚良银,杨平,陈文梅,周先桃;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5 邓述波,胡筱敏,罗茜;高效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及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6 陈锋;柯振东;周建平;杨剑云;彭文彬;;复合菌剂治理磁湖富营养化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5期

7 陈雪松;夏四清;王学江;;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微观特性表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8 陈永祥,程晓如,邵青;EM用于S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6期

9 庞金钊,杨宗政,孙永军,曹式芳,郝建东,季民,李征;投加优势菌净化城市湖泊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6期

10 康建雄,刘俊良,闵海华,李静;高效复合菌群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平;EM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系统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维本;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城市污水的初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58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8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